一個半月後,蓄水池挖好了,進行抽水房施工時又出了問題。他們按照設計圖紙挖下去,剛挖了50厘米水就突突亂冒。原來,機房的一半地基是石頭,一半是軟泥。怎麼辦,如果就這樣建起來,發生不均勻沉陷,那幾十萬元的投資可就打了水漂!倉村引水上塬工程的總指揮鄭海林想到了用炸藥炸。盡管爆破隻在書上學過,但他們一邊幹一邊摸索,不僅掌握了爆破技術,還成功地解決了地基問題。
通往山上的引水管設計為明管,經過他們再三研究決定改為深埋。砍掉密密的梢林,第一鎬挖下去就讓人發怵——土質太硬,手震得生疼。剛學會的爆破技術派上了用場。埋管子時更費勁,一根管子500公斤重,得好幾個人一起抬,從30度的斜坡上一點點往下移。有人不小心砸傷了腳,腫得老高,但還是硬撐著……
對他們持有懷疑的小寨村人被這種精神感動了。盡管正趕上夏收,但村子裏的婦女和老人還是自發地組織起來,為他們清刷管子。小寨村村委會主任寇新東說:“他們喝的是涼水,吃的是饃夾油辣麵,有時幾個通宵不睡覺,這種苦我們農民這幾年也沒下過,可他們大多數還是些毛孩子呢!”
2000年6月27日,倉村引水上塬工程一次試建成功,鄭海林長長出了一口氣,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輕鬆,當他回到單位,一些熟識的朋友半天才認出他來。兩個月,他們的體重大都下降約8公斤。
與倉村引水上塬工程同時進行的還有鄭家河引水工程。這一工程對黃陵實現“以水興農”意義重大。這一工程建成後,將使黃陵最大的塬區——隆太塬2000多公頃果園澆上水。在一個陰雨天人們看到,水利人買來一塊大塑料布,蓋在挖了數米深的壕溝上,在底下施工……工程總指揮寇德虎說,鄭家河原來的水利工程建於70年代,如今已不能用了,改建這一工程是人們多年來的夢想,沒想到這一願望終於在2000年變成了現實。
據了解,從2000年3月到12月,水利職工用自己的雙手完成了10餘項水源工程,2000多個窖灌工程,節約項目投資100多萬元。新增有效灌溉麵積1333公頃,解決了4000多人的飲水問題。沒有任何補助,許多人耽誤了評職稱。有人問他們圖個啥,他們沒有回答,人們說在他們心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這種責任在支撐著他們,也支撐著黃陵水利。
探索 探索 探索
發展總是和探索相伴的。2000年黃陵水利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2000年春夏,嚴重的幹旱又一次侵襲著這塊古老的土地,一支以機動噴灌為主的流動服務隊,在靠近水源的村子裏挨家挨戶澆地。人們已經好久沒有見到這種景象了,在人們的意識中,這種景象已經隨著歲月的變遷變得模糊了。一些認識澆灌的重要性的人首先接納了他們,緊接著,這些水利人成了“香餑餑”,人們爭相請他們為自己家的果園和麥地澆水。
人們也許還不明白,這些水利人走出機關來到田間地頭的意義,但縣水利水土保持局局長馬曉峰明白,這一舉動意味著縣水利水土保持局自身經營體製探索的開始。
這位2000年初才上任的局長對黃陵水利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目睹了黃陵建於六七十年代的水利設施遭到破壞的現狀後,他說,黃陵是一個水資源貧乏區,實施節水灌溉對黃陵實現以水興農意義重大,但麵對農村改革的現狀,水利設施的建與管,管與經營必須與這種改革本身相適應,必須摸索一些有效的辦法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一見解影響著縣水利水土保持局所有的人。2000年黃陵水利在建設的同時,關於管理方麵的探索也同時展開了。
倉村節水示範工程是國家水利部投資興建的。在施工時發現,抽水站蓄水池經總管、分管、支管、毛管一次配水至田間,按照灌水小區推行輪灌,但在具體實施中,這種傳統的灌溉管理形式與農村現行的經營體製存在著許多矛盾,主要問題是一支田間毛管按照50米的長度鋪設灌水,需穿越好幾家果園,無法準確計量,使管理運行難度加大,增加了農民的用水成本。
“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是推行分戶計量,以園為單位推行田間節灌。”施工單位把這一改進方案報到了局裏和縣上,很快得到了認同。於是,他們在鋪設好分管道後,提出由果園所有者出資購買支管道和水表,從而水利設施的產權與使用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這一方案後來得到了省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水利經營模式。
這一模式很快也用到了黃陵田侯塬的田間管網配套工程上。這樣,管理單位隻通過一個水表,就能保證水利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以水養水,並且使水利設施頻遭破壞的悲劇不再重演。
“黃陵過去的水利設施之所以遭到破壞,就是因為屬於集體。集體是誰,誰都是,誰都不是。”馬曉峰說:“水利設施的保護作用,說白了是一個產權問題。如果這方麵的問題解決好了,其他事會迎刃而解。”按照這種改革思想,2000年黃陵分別對新老機井實行了承包經營,對新建的水源工程、新修的渠段,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並嚐試股份合作管理和劃段拍賣經營權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