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齊心奔小康——黃陵縣農村奔小康工作綜述(1 / 3)

長有 紅春 王黎

1993年,黃陵縣的決策者們通過反複醞釀,一個宏大的藍圖——《黃陵縣1993年——2000年農村奔小康規劃》展現在10萬黃陵人民的麵前。從此,黃陵人由高層次溫飽型向小康型開始衝刺,努力實現富縣、富鄉、富民的農村奔小康的目標。

3年過去了,黃陵人民經過艱苦拚搏,逐步將規劃變為現實,在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地上開辟出一條寬闊的小康之路。

到1995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02億元,較“七五”末增長30.9%;農村經濟總收入3.26億元,比“七五”末增長222.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七五”末的463.43元去年增到的1168元;全縣已建成小康村38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0%;貧困村由“七五”末的27個下降到11個,有90個村跨入“雙千”村行列。1995年,黃陵縣被地委、行署評為“奔小康”工作先進縣。

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黃陵人在小康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並付出艱辛。

黃陵有著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礦藏。多少年來,勤勞的黃陵人民在這塊熱土上辛勤地耕耘著,頑強地拚搏著,編織著富裕的花環,使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主導產業初具規模,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到1992年底,全縣有一些行政村已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有48.2%的行政村已經達到了溫飽水平,有20.8%的行政村基本擺脫貧困,但仍有12%的行政村處於貧困狀態。

如何在短短的幾年內,使這些貧富懸殊,參差不齊的村、組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達到小康水平呢?黃陵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等領導經過深入調查,反複醞釀,決定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走脫貧——溫飽——小康的遞進發展的路子。

為了使奔小康工作紮實有效,他們確立了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運行機製。在確立目標任務上,突出階段性、梯次推進的發展;在組織實施上,突出係統性,把兩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全部納入奔小康工作範圍;在工作指導上,突出針對性,因地製宜,一村一策;在工作方法上,突出工作重點,抓兩頭帶中間,並在全縣範圍內廣泛開展了“抓後進、扶貧困;超溫飽、創雙千;奔小康、爭示範”活動,分年度扶持一批貧困村,創建一批雙千村,建成一批小康村,樹立一批小康示範村,由此形成了讓後進村擺脫貧困,讓溫飽村再創“雙千”,讓“雙千”村奔向小康,讓小康村再爭示範的運行態勢。

“梯次推進,分類指導”工作機製的確立,使全縣整個農村都很快行動起來。不論是貧困村,還是溫飽村,也不論是接近小康的村,還是達到小康的村,都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形成了村村動、戶戶動、人人動的奔小康局麵。

貧困村宋崖窯被部門包建後,製定出遠景規劃和近期脫貧計劃,組織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選準致富項目,開發主導產業,現在人均已達1畝果,為三五年內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縣工商局包建南城村,長期在村住一名局領導和一個幹部。局長還多次到村上召開會議,研究扶貧工作,落實措施,並拿出8000元給村集體購蘋果樹苗和維修學校,兩年內建成蘋果園8公頃、雜果6.7公頃,明年該村將躍入“雙千”之列。

田河行政村位於田莊街東北6公裏處的洛河畔上,依山傍水,自古以來就是黃陵、洛川的渡口要道。他們依靠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勢利導,興修引水灌溉工程,在種好87公頃糧食作物的同時,還種了20公頃烤煙、西瓜、小瓜、花生、大棚蔬菜,又利用山台地種了21公頃蘋果園,栽植洋槐、油鬆11萬株。去年全村工農業收入166.25萬元,人均純收入2644元。村民有了錢,為村上通了水、通了電、通了車,還通了郵,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最近,他們還在廣州開設了一個蘋果銷售市場。

暖泉溝行政村,地處橋山腳下,西包公路穿村而過,發展旅遊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該村圍繞黃帝陵興辦商貿、服務、運輸業,去年就收入19.5萬元,人均純收入2156元。

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的店頭鎮曹家峪村,在土地被國家大量征用,人均隻有0.04畝耕地的情況下,利用豐富的煤礦資源,采用股份製的形式,先後開辦了6個煤礦,並成立了華隆公司,主要負責煤礦的管理、銷售,去年產原煤23萬噸,實現產值1297萬元。現在全村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公共積累260萬元,人均純收入2400元,戶戶家電俱全,還都安上了電話。

不同的起步,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路子,不同的措施,使黃陵縣各鄉鎮、各行政村在奔小康工作中各顯示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各個包建部門,積極幫助貧困村選路子、上項目、籌資金,努力改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在短短的兩年內,縣、鄉就投資380萬元,給26個貧困村上項目72個,使16個貧困村脫貧,其中的南城村、三岔口村、瓦吾村一步躍入“雙千”村。

一個“萬眾一心奔小康,共同富裕創大業”的可喜局麵很快在黃陵形成。

轟轟烈烈而紮紮實實的農村奔小康工作,使廣大農民從貧困走向溫飽,從溫飽奔向小康,也使黃陵的決策者們逐漸認識到,“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運行機製,雖然實現了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但要真正實現小康目標,必須扭住核心,狠抓關鍵。

那麼,什麼是核心,什麼是關鍵呢?縣小康辦的同誌告訴我們,核心就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就是強化主導產業開發,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實施富民奔小康的係統工程中,縣、鄉、村三級組織按照“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機製要求,及時調整了工作思路,明確了主攻目標:按區域化生產的布局,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以產業化經營為目標,到1997年實現全縣農業人均一畝果、二分煙、三分菜,戶均三頭牛。

我們穿行於黃陵縣山區,欣喜地看到,以南北二塬為主的煙果生產基地,以沮河前川城郊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勾畫出一幅川道糧菜果實飽滿,塬峁果梨飄香,山溝牛羊遍地的田園風光。去年全縣僅烤煙、蘋果、蔬菜的麵積就分別達到679公頃、5667公頃和6000公頃。

在實施區域開發的同時,他們在專業化生產建設上,重攻質量效益,逐步建立“市場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一村一業,一業一品”的生產格局,形成市場——公司——基地——農戶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縣農技站和生產資料公司,為解決農民在種麥時節因煙果未售、孩子上學等造成對土地投入不足的問題,按照“公司+農戶”的主產經營方式,秋播開始後,農技站給農戶每畝地投入10公斤良種,並派一名駐村農技員負責全程技術指導,生產資料公司給農民投入定量的化肥;鄉鎮給農民每畝地補貼5元,且組織耕地深翻,來年收獲後,農技、生產資料部門隻收回產前投入。這一被列為全省生產資料係統推行的“十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的生產經營形式,很快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到現在,全縣與“公司+農戶”的鄉鎮和公司達到21個,聯接農戶4060戶。今年夏收後,農民懷著豐收的喜悅,給公司送金匾披紅花,以表示自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