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齊心奔小康——黃陵縣農村奔小康工作綜述(2 / 3)

以生產基地為依托,實施區域開發,促進產業化的形成。現在,煙、果、肉、菜四大主導產業,已經成為黃陵縣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成為支撐農村經濟的主要力量。在目前已建成的38個小康村中,以店頭鎮河腰、曹家峪為代表,以煤炭工業為主的工礦企業型有7個行政村;以橋山鎮印台山、暖泉溝為代表,以黃帝陵旅遊為依托,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商貿旅遊型有5個行政村;以太賢鄉安子頭、阿黨鄉新村、隆坊鎮強村為代表,以煙果、肉菜為主的主導產業型有20個行政村。這些不同類型的奔小康先進典型,發揮了其示範、引導作用,促進了鄉鎮、村組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

產業化的形成,也為鄉鎮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黃陵縣按照“立足資源,發揮優勢,麵向市場,多輪驅動,重點突破,全麵推進”的指導思想,針對鄉鎮企業中非煤企業比重過小的實際,有目的地大力發展建築、建材、交通運輸、餐飲服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各類鄉鎮企業,隨即,雙龍地板條廠、龍首礦泉水廠和麵粉廠、侯莊鐵鋁鍋廠和地板磚廠、康崖底紙箱廠等一批鄉辦和村辦集體企業相繼投入生產,使全縣非煤企業達到3020個。同時,一批股份製鄉鎮企業也湧現出來。在1995年底,黃陵縣各類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9萬人,實現總產值32516萬元,實現利稅5280萬元,分別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的35.5%和57%,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扭住了核心,抓住了關鍵,也就加快了農村奔小康步伐,為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現有各類專業村99個,專業戶13000多個,僅靠果業有7個行政村收入上百萬元,10個行政村收入超50萬元,收入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1000多個。

區域化的開發,產業化的形成,使一大批黃陵農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農村奔小康,不僅要引導農民選準路子,尋找好致富的項目,更需要強化綜合投入,增強發展後勁,為實現小康目標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如何強化綜合投入,為農民建設一個穩固的產業支柱呢?近年來,黃陵縣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理順了投入渠道,改變了投入方式,堅持“適度傾斜、保證重點”的原則,逐步建立了在生產發展上以農民個人投入為主,國家、集體投入為輔的投入機製;在重點產業開發、重點項目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上,縣鄉村三級投入與農民集資相結合的投入機製。

在這一機製運轉中,縣上先後建立了蘋果、烤煙、蔬菜、畜牧業發展基金,采取有償投入、滾動發展的辦法,對生產中的一些關鍵性項目,像大棚蔬菜、基礎設施配套、果庫建設、畜種改良一次投資到位,分期償還本息,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群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從1991年到1995年,縣、鄉兩級每年平均為農業投入的資金達400萬元以上。

通過這些基金的“引子”作用,也激發了農民群眾投入開發的積極性。康崖底鄉韓原行政村農民針對多年來荒山荒坡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投工3000多個,將治理好的小流域、改造完的舊莊基地,全部建成新果園。店頭鎮河腰行政村先後投資300多萬元辦起集體煤礦3個、磚廠2個,個體煤礦3個、磚廠2個、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50多個。據統計,去年全縣農民投入主導產業開發和農業生產資金達2900萬元,占當年全縣農業總投入的74%。

偏遠落後、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滯後,是製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為此,黃陵縣采取縣、鄉、村各投一點和農民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辦法,為偏遠貧困村解決“三通”,興修基本農田,還幫助農民購置機具,不僅使全縣基本實現了“三通”,而且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耕種、收割機械化。

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決定產業化水平、效益的關鍵因素,隻有加大科技投入,才能獲得好的收入。我們在黃陵縣農村采訪,深深感到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大力抓培訓、抓推廣的風氣已在黃陵形成,畜禽改良、良種良作、病蟲防治、中低產田改良綜合配套、畜牧優質高產配套飼養,以及秸稈綜合利用,飼料飼草資源保護開發和農副產品保鮮、加工、貯運等8方麵的農業先進技術已在黃陵的農村大地全麵推開,60%的農村青壯年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縣上還建立了蘋果、烤煙、糧油等專業協會24個,發展種養業科技示範戶13467戶,吸引人才200餘人,引進新技術30項,開發新工藝、新產品26個。科學技術的普及和人才、技術的引進,起到了明顯的增產、增值、增效的作用,也為農民奔小康注入了活力。

農民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黨支部。黃陵縣的決策者們也深刻地意識到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力量,是實施小康目標堅強的組織保證,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脫貧致富小康目標就難以實現。於是,近年來,他們始終按照“抓黨建、促經濟、求發展、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全麵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村,主要是更新觀念,拓寬視野,強化市場經濟意識,組織資源開發,壯大集體經濟,再上新台階;對於鞏固提高,主要是組織實施年度計劃和三年規劃,把重點放在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和創建支部上;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順利建成小康村消除障礙、創造條件;對於後進村,堅持“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原則,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整體提高,改善了村級支部班子整體結構,村黨支部班子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戰鬥力顯著增強,全縣已有30個黨支部躍入“小康先進支部”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