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春 趙春光 馬雙喜
一
公元1952年,黃陵縣阿黨鄉的南河村出了一位酷愛園藝的青年叫李國傑。他聞聽洛川的李新安精於園藝,毅然赴洛求教。歸家後他與父母協商,打算在自家10畝上好的川地上栽植蘋果。這在沿襲數千年的以糧為本的種植觀念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父親對他的這一決定大為震怒,罵他是敗家子。父母親的強烈反對並沒有動搖李國傑栽植蘋果的決心,他毅然決然地在10畝川地上栽上了蘋果,首開了黃陵蘋果栽植先河。他悉心研究果樹生長特點,不斷摸索管理經驗。三年後,枝繁葉茂的果樹上掛滿了累累的果實。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栽植蘋果之風在南河村所在的葫蘆河川逐漸發展起來。
首試的成功,使李國傑認定了栽植蘋果是黃陵人一條新的致富之路。他苦研果樹技術,並利用走親訪友、趕集之機四處傳技授藝。當時的黃陵縣委書記曹誌謙聞知了李國傑的事跡之後,對他大為讚賞,將他聘為縣園藝中學的老師。李國傑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先後在黃陵的龔家塬、寇家灣、康村等村建起了果園。他以對發展黃陵蘋果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於1960年被推薦出席了全國文教係統群英會,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然而,隨之而來的十年浩劫的狂風驟雨,擊碎了李國傑的“蘋果夢”。1977年5月,李國傑懷著滿腹的遺憾,病歿於生產隊的果園中。
李國傑雖未能圓他的“蘋果夢”,但作為黃陵蘋果發展史上的“食蟹者”,為黃陵蘋果業的發展,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黃陵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二
時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黨的富民政策猶如一股春風,悄然地漫過了黃土高原。黃陵人民沐浴改革開放的東風,努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各條戰線捷報頻傳,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成為陝北第一個財政脫補縣。
富縣還要富民,而幾十年以糧為綱的單一的種植格局,很難使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群眾真正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富民之路在哪裏?”黃陵縣委和政府的各屆領導班子苦苦地思索著,並相繼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積極的探索。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總思路的引導下,他們調查糧經比例,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曾試種過葡萄、藥材、泡桐等,後均告失敗。在這種情況下,黃陵縣的決策者萌生了重續當年李國傑“蘋果夢”的念頭,也就在這個時候,黃陵的緊鄰洛川縣發展蘋果生產取得了成功,這也給了黃陵人以有益的啟示。
黃陵有著疏鬆深厚的黃綿土層、適宜的緯度、較高的海拔、適中的降雨量、充足的光熱能以及較大的晝夜溫差,是世界優質蘋果的最佳優生區,可與意大利的都靈、美國的羅切斯特、法國的裏昂、日本的長野、朝鮮的元山等國外馳名產地相媲美。這是黃陵人經過充分的考察論證之後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