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黃陵縣委和政府決定,把蘋果業作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性產業大力發展,並提出了“遠抓蘋果近抓煙,人均產糧穩一千”的總體發展思路。
三
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糧為主的種植觀念很難一下子打破。盡管各級政府為了扶持蘋果生產,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無償供應苗木,無償提供土地、無償提供技術服務等等,農民仍普遍對栽植果樹缺乏熱情。多數農民舍不得用好地,把果樹栽種在莊稼不易生長的山峁溝坡地帶。有的為了應付政府的行政措施,栽樹時胡亂挖個坑埋進去了事;有的拿栽了樹的地換別人未栽樹的地來種糧;更有甚者,白天栽上晚上又偷偷地拔掉。
我們不能責怪農民的無知,在他們的頭腦中多少代沿襲下來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土地是用來種糧的而不是栽樹的;蘋果不能當飯吃,糧食才是根本。有這種觀點的不僅僅是農民,在一些基層幹部中也不乏其人。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認識問題,消除思想上的糊塗觀念,黃陵縣先後數次組織有關部門及鄉鎮領導、村幹部和部分農民,到禮泉、白水等地參觀學習,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同時積極地扶持、樹立一批蘋果生產典型戶,通過典型來教育和引導農民。
幾年後,當那些響應政府號召建果園的人,用滿園的蘋果換來了在當時農民眼中是天文數字的鈔票的時候,當年未種蘋果的人全都傻了眼,那些曾拔掉果樹的和以果園送人的人後悔不迭。
事實使農民們幡然醒悟,一股大上果園之風迅速刮遍了黃陵大地。
四
全縣果園麵積每年以較大幅度遞增。1991年增加666.7公頃;1992年增加200公頃;1993年增加533公頃;1994年增加733公頃;1995年增加853公頃。目前,全縣蘋果麵積累計已達5000公頃,年總產量2500萬公斤,產值4000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僅蘋果一項,全縣人均純收入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元。以蘋果為主導的專業鄉、專業村、專業戶不斷形成和湧現。
黃陵,終於圓了曆時40載的蘋果富民夢。
選自1996年9月15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楊旭春,1962年出生,陝西省吳起縣人。現為《延安日報》社特稿部主任。出版《高塬尋蹤》《大河上下》等書。
趙春光,1955年出生,陝西吳起縣人。現為《延安日報》社記者部主任。
馬雙喜,1964年出生,陝西洛川人。現供職於黃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