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氏的後代——陝西省黃陵縣第二水泥廠創業紀事(2 / 3)

王滄洲和整整那一代人一樣,曾經輕信、狂熱、受愚弄和欺騙。但更多是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那種自卑和痛楚。“黑五類”“狗崽子”,他逐漸被這個世界淘汰……

畢竟是基礎雄厚的老高中生。回鄉勞動,善良的村民們推他為民辦老師。自是一名上下誇讚的好教員。但他渴求自己當一名工人,“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生活給他的色彩太強烈了。

1970年3月,落實“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最高指示,他被召入縣水泥廠,當了一名水泥化驗學徒工。

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年、二年、三年……他慢慢明白,他的額頭上刺配的烙印永遠不會被洗去。一次次,當聽到不能被重用的結論時,年輕人變得更沉默了。

任那無形的歧視有形的冷落,他咬緊牙關開始向另一博奧宏大的領域進發。他必須淡薄,戒欲,忍辱負重,用求知的手段來認識世界。

他默默地閱讀著一本本水泥書籍,常常夜深了,遠山村野,傳來一聲聲雞啼。“誌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他為寶貴時光疾逝而輕歎。

知識之窗沒有黑夜。真該慶幸他這條光榮的荊棘路。因為這為他日後的搏雲擊雨注入生氣勃勃的飛翔力量。

他的才學,終於在新的曆史時期派上用場。1982年,他擢升為生產科長,1983年他搞生產係統承包,麵對人多粥少,一崗多人,隻敲木魚不念經的廠礦企業普遍狀況,大膽革新,第一次使廠子實現產量利潤雙突破,被縣政府命名為先進生產工作者。1984年田世耀廠長組閣,他受聘為副廠長。他們實行了承包計件責任製,再破大鍋飯,工人工資整整翻了一番。就在這些年頭,他以優異成績,獲得那張浸滿心血和汗水的山西刊授大學畢業證書……

現在,第二水泥廠籌建的關鍵時刻,獨具慧眼的上級領導大膽啟用了他,王滄洲的心裏升騰起一種“峨峨兮若泰山”般的感激之情。雖然,他知道未來將會“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永遠不會毀滅一代再造乾坤者的猛誌,他想起明末清初人顧亭林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也想起《牛虻》上的一段話:“一樁事業的完成需要的時間越長、越崇高,那就越有理由立刻動手去做。”

圖騰是什麼?圖騰是一種生命意識。

“正果”何來?正是要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求索。

中篇之三

推土機轟隆隆地吼叫聲,叩醒了千年沉睡的土地。1987年9月1日,黃二水泥廠正式破土動工了,打了這麼久的外圍戰,終於發起了主攻!

陳思新,籌建處的老主任,拖著衰弱身軀挺在工地上。

人,最寶貴的就在於有那麼一種雄心和精神。

歐內斯特·海明威這樣受惠於人們:“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他筆下的桑蒂埃老人的經曆,已在不同膚色人種的想象中推廣而變成了人類全體生活的準則。王滄洲,一個普通人摸摸索索的步履,自然未必是“人類生活準則”,卻又分明體現出了我們這個時代所有開拓者的特征和氣概。

一項備受磨難的工程。當然,畢竟他們也得到許多;畢竟,我們這個國度有她無與倫比的優越地方,國家撥上調水泥款近200萬元;陝西人行貸款800萬元;地區有償投資150萬元;縣自籌資金390萬元。國家建材部領導兩次親臨工地視察;省、地、縣領導和各級主管部門也曾多次前來檢查指導,現場辦公解決問題。

設計前的建廠協作條件已全部落實,地質、水文、氣象、技術經濟指標等全部提交設計院,工程施工用電、用水設施已建成,電話專線架通,廠區圍牆1300米砌就,訂購的部分機械設備開始陸續運入工地……

為最大可能的節約資金,籌建處辦起了小石碴廠、小預製廠,並同康崖底村聯辦了一個小機製磚廠,自己生產施工所需的石碴、磚、預製板等。

打聽到工程開工,十來個施工隊找上門。說情的,走後門的,帶“特殊”條子的……陳思新、王滄洲“無欲則剛”,他們通過招標,選定黃陵縣建築工程公司總包土建。西安一黑包工隊找了許多門路插足,甚至搬動省局一位當初曾竭誠幫過他們的老領導專程前來說情,也被他們謝絕了。為了神聖的工程,他們選了善打硬仗的正規軍省安裝公司三處承包了設備安裝工程。“王滄洲,太耿。”多少黑包工隊在徒然作了一些努力後,最後都放棄了……

工程循序漸進。王滄洲蘊涵著怎樣的深情啊!40米的高煙囪剛剛竣工,他就興致勃勃爬上腳手架,由高到低,一米見方一個,公公正正書寫下那行醒目的;黃陵縣第二水泥廠。通往煤田的公路幹線從這裏經過,正在建設中的火車軌道也從這裏經過,他要讓過往的行人都看見、都知道,老區最現代化的水泥廠就在這裏。

暗綠的河水映出七彩光譜,映出橋山雄姿,“想好了”:“橋山牌”。他滿懷欣慰,以自己的審美情趣,親自設計了一幅“橋山牌”水泥商標圖——橋山,那是炎黃子孫告別洪荒走向人類文明的標誌啊!

王滄洲曾大聲疾呼“大兵團作戰”,也曾拍胸1988年底聯動試車,卦卜卻給了他一紙灰色命運——設計院不能按期提供施工圖!

按當初簽訂的“供圖協議”,1987年底前提供主要土建工程全部施工圖。1988年4月將全部圖紙交齊,共約5000張。現在……現在是1988年4月了,隻領到214張圖。無圖紙,無法作詳細施工計劃,無法備料,無法安排施工力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施工隊伍隻好集結待命,隻能解決一點,開一點工,更嚴重的,設計院拿不出設計、設備進貨清單,直接封死後麵的安裝工程……

工程被迫像蝸牛一樣慢慢爬行,5月過去了,6月過去了,沒有圖,各項任務一件一件開始又一件一件落空……

心急如焚!他和當時的縣政府領導許勝利、張棠棣一次次跑設計院、跑省局交涉,“懇求了,萬望那圖……”院領導無可奈何,“剛評完職稱,調了資,分了房子,哎,亂得……誰都知道評職調資分房子後的中國基層現狀,卻活活坑了他們。藍圖!”王滄洲眼皮浮腫,憂悒不安。隻好等,拖、罷、罷,《孫子兵法》“以近待遠,以逸待勞”的韜略,算是叫他領教了,他無可奈何,哭笑不得……

1988年,充其量隻簡單搞幾個小土建工程,這是他人生驛站上一個最黯淡的年景。竣工、投產、上繳利潤……許多他曾充滿渴望和追求的詞兒,現在慢慢又遠離他去。像縹緲的海市蜃樓,隻令他陶醉片刻,刹那又全消失在混混沌沌的霧靄中了。

同事中有人主張上告、打官司,或另請一家。王滄洲心裏明白,他沒這些功夫,他力排眾議,不改初衷。畢竟,他們已拿出一部分圖,還有更多進行中的半成品。但他也決不守株待兔,他知道他現在的處境,他已苦辛跋涉,走出荒原。擺在他麵前的是又一座險峻而陡峭的關山。

中篇之四

三顧茅廬,四進深院。許是王滄洲求賢若渴的精誠把對方感動了,1988年8月,他從西安把設計院的工程技術人員接到工地開始進行現場設計。救兵搬來了,整整1個多月,設計人員晝夜突擊,拿出了主要工程主圖(一些附屬圖翌年5月才全部交齊),並變革排水溝等幾處方案,節約50餘萬元資金。

王滄洲長長吐了一口氣:我的老天呀!

他立即派出強有力的設備采購班子,向社會撒開大網。

材料、設備不斷漲價,又全部係市場置購。資金,缺口很大,仍要他奔波籌集。

北國三月,春寒料峭,整個工程又全麵鋪開了。根據上級指示精神,1989年目標:6月底前機電設備安裝完畢;土建工程基本完工;7月初部分單機試車;10月1日正式點火投產。

王滄洲向上級立下軍令狀:不惜一切代價,拚死拚活,也要拿下來。

他精心組織、精心指揮,工程進度突飛猛進。當第一朵山丹丹花開的時候,整個工地喧騰在一片“大幹紅五月”的熱潮裏。施工項目多,性質雜,大多是立體交叉作業。難免的矛盾、混亂,本位主義,畢竟有個“單位”界線和經濟利害關係的具體製約……為了有效地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協調各方關係,減少貽誤和損失,他又果斷地組織了各施工單位有關負責人參加的“工程現場指揮部”,統一指揮決策。

他全力以赴撲在工程上。在中國,有責任心的企業家幾乎都同時是實幹家,何況許多扯皮事時時困擾著他。春末,他親自複考第一批招來的200多名新工。社會上輿論紛紛:後門,後門……人說,強將手下無弱兵。盡是弱兵,那強將也不會強。“不要自己給自己種苦果吧,因為這苦果有一天還要自己去嚐。”王滄洲想。他認了,他不管任何方麵的條子,他要親自監考。

他在考場踱來踱去,那氣氛真有幾分緊張、嚴肅。這時,村裏人跑來告知:母親病急,他抬手看看手表,還有20來分即交卷……等他收起考卷匆匆趕回去了,母親已永遠地走了……

幾片殘花悠悠地飄在王滄洲的腳下。在母親墳前,他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和懺悔。母親,無私的母親,勤勞善良的母親,也是站在他背後的一個平凡而慈愛的女性!民國18年大災荒才6歲,就被人販子從眉縣賣到西安。後嫁於父親,父親搞地下活動,她時時擔驚受怕。解放後家境沉浮,孩子又多,她起早貪黑,慘淡經營,靠在城裏磨麵為生,圍著磨子,一圈一圈辛勞,硬是把5個兒女全部供到高中。連自己的兩個孩子也是母親照看大的啊!母親用她的乳汁和心血哺育了兒子,就像高原厚土,奉獻了一切,卻從不要任何回報!他默默地想:母親,待水泥廠投產那時,兒將會向您獻上水泥——那是一束珍貴的玫瑰花……

埋葬了母親,他又匆匆趕回工地,一波又起的困擾在等著他。

伴隨著春夏那場大動亂,許多設備不可能按期到貨了。催貨,催貨。鐵路運輸受阻……進入不惑之年的人呀,你知道過了火焰山會有通天河,可怎能料到這無情的遭遇戰呢?怎的這倒黴的事全都讓他碰上了呢?

慘敗的記錄絕不能重演。好不容易爭得這個有利時機絕不能喪失。考慮到及時將貨物催運到廠已不可能,他當機立斷(也是迫不得已)決定:搶運主要設備,將原計劃用火車托運設備改用汽車長途運輸。

16輛(次)汽車先後出動了。不久,從上海訂購的回轉窯減速機運回來了,寧波、沈陽、河南等地訂購的設備趕運回來了,整整37台主要機械設備搶運回來了……雖然,僅此一項多花去建設投資5萬多元,但“圍魏救趙”,再不用被動地等一台裝一台了。

時令7月,工地一派忙碌,十二三個單位混合立體平麵交叉作業,哨音嘟嘟,弧光閃閃。按正常進度現在該進入設備試運轉階段,現實卻是:大小200多台設備等待安裝、100多台設備尚在路途中,兩項直接影響“點火”的生料攪拌庫和窯頭的土建主體工程尚未完工。不得不背水一戰了……

又一方陣在王滄洲心中成熟:該緩的緩,該調的調,該突出的脫皮掉肉也要拿下來。

7月20日,驕陽烈烈,工地召開決戰70天誓師動員大會。又是他那富有鼓足幹勁的鏗鏘聲似颶風一樣卷向每個建設者的心: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一種巨大勞動熱情和奉獻精神。

決戰!決戰!那是讓人激動的日子。省安裝三處的工人,真正稱得上一支思想技術雙過硬的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們不畏疲勞,連續作戰,以不可置信的非凡速度,1個多月時間安裝窯前點火,原料、燒成車間幾百台設備,幹完平常三四個月也難以完成的工作量。黃陵縣建築工程公司及其他幾家施工單位,打破界線,互相支援,不惜自己蒙受損失,齊心協力向著主攻……最苦的自然還是王滄洲了,大戰70天,他運籌帷幄,風裏來、雨裏去,泥裏滾、土裏爬。他那容貌,憔悴、粗糙,胡須雜亂密布,像苦於生計、長年奔波的流浪者。不,他更像一名久經沙場、雄心不減的老兵!那一天,當王滄洲在工地上無意識地抬起頭,瞥見高高廠房上那麵獵獵飄展的紅旗時,他一陣振奮。紅旗,人類千年鏖戰的勝利旗幟,好像隔膜很久了……

那個日子終於臨近。10月1日,共和國成立40周年的大喜日子裏,黃二水泥廠舉行了隆重的點火儀式。地區領導,縣委、縣政府、人大、政協主要領導都親臨參加。王滄洲高高地舉起火把,然後激動地交給了賈永錄副縣長……

火焰熊熊,高原聖火燃燒起來。雖然,這隻是一次象征性的點火,但這卻是一次尋找成熟的檢閱!

那時,大阪體育館山呼海嘯,高揚起“英雄今日得勝歸”樂曲,歡呼中國女排首次榮登冠軍寶座。關閉了十幾年國門的中國人一時陌生於這支曲調。其實它是英國天才音樂大師喬治·罕德爾譜寫的,隻有皇家歡迎凱旋者才奏響的頌歌。那麼,謹以這頌歌,獻給奮戰在老區水泥戰線上軒轅的後代們。

下篇:大C調清唱

下篇之一

1990、1991兩年,是黃二水泥廠職工難忘的年代。畢竟,航線已經開通!一艘下海遠行的航輪,一聲長鳴,宣告了它們將從此搏風擊濤、穿雲破霧。

偉大的魯迅先生指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又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進步。”

王滄洲、寇思剛、徐章拴、徐誌榮等幾位廠長、副廠長,在這試產階段的轉折關頭,埋頭苦幹,繼往開來。他們密切注視著治理整頓的契機,以企業家的豐富內涵和絕頂境界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精神、心靈和情懷。

是的,嚴重的也是致命的問題不容你喘一口氣。

全廠500餘人,95%是青工、新工。他們一部分來自城內待業青年,一部分是建廠占用耕地,從附近農村招來的。人員素質差,剛剛開始摸機器,設備運轉不正常,技術力量是那樣薄弱。當時僅有一名“文革”中畢業的大學生,兩名新分來的中專生。管理水平也差,大部分管理人員都從沒涉足水泥行道。新設備,新磨合運轉,產量低,成本高,費用大……

王滄洲鍥而不舍。他深諳“方今之急,在於人才”這個道理,未來企業的命運,歸根結底是人才、智囊的較量,他們所下之棋子,便全布在企業根本素質這個棋盤上。早在1989年,他們及時送出160名青工到技術力量雄厚的耀縣、涇陽水泥廠實習。1990年,從外麵一些水泥老廠請來8名技術人員親臨指導,解決生產難題,並從西安的建材院校請專業老師辦學習班,專門講授水泥生產理論課。1991年初,利用冬季停產,聘請省建材學校教師來廠舉辦水泥工藝培訓班,200餘名工人參加培訓。又聘來5名工程技術人員和1名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技工師傅到車間,逐台逐崗現場“崗位練兵”。1992年,又選送6名青工去職大、成人高校進修,並組織車間主任、科長一行8人,到韓城、蒲城等同行業先進企業參觀。有這樣一件事,1991年10月王滄洲去西安開會,與老先進鹹陽冶金建材廠廠長住在一起。他抓住機會,談妥技術援助。翌年3月該廠組織17名技術人員如約而至。整整半個月在車間,把幾年未維修的機器部位統統檢修一通,而自己廠的一些青工,看著人家不怕髒累、滿身油垢搶修時竟在背後笑。更有甚者,有的幹部接受不了,認為廠長“賣主權”給外麵,不相信自己人,掀起一場小小的風波。王滄洲很坦然。他說:“日本、亞洲四小龍為什麼成功?靠引進開放。一個企業要騰飛也靠引進開放。如果引個洋人到我廠那是我廠的驕傲,何況我引的是中國人。”真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隻有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企業的人,才會如此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