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壯歌——黃陵縣“三通”建設大發展紀實(1 / 3)

艾慶偉 春光 紅春 雙喜 春梅

具有戰略眼光的黃陵人,站在高原望世界,腳踏實地圖富強,他們把基礎設施作為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並取得了長足發展。10年來,他們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抓通路、通電、通信建設不動搖。尤其是在程安東省長親自抓延安“三通”建設以來,黃陵“三通”建設更是高潮迭起。在這塊軒轅黃帝長眠的神聖土地上,11萬英雄的黃陵人,發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創造了高原“三通”建設史上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奇跡:1992年,黃陵縣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電,成為全省農村通電“狀元”;1995年,黃陵縣12個鄉鎮有8個鎮都鋪上了黑色的柏油路,191個行政村全部通汽車,提前實現了程安東省長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黃陵縣好路率連續4年名列全區前茅;黃陵是陝北高原上第一個開通移動電話的縣,從而實現一機在手、漫遊天下的夢想。

“三通”興,百業興。“三通”建設的迅猛發展大大促進了全縣經濟的繁榮。據統計截至1995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較“七五”末增長和增加了78.5%、25.5%、107.38%和427元。黃陵縣早已率先在全區摘掉了吃補貼的帽子,今天正大步向我省經濟強縣行列邁進。

十年磨一劍,劈一條致富路。黃陵縣是如何發展“三通”事業的呢?他們成功的經驗在哪裏?帶著這一個個問題,頂著高原8月的驕陽,穿過那豐收的田野和機聲隆隆的工廠,記者踏上了這片神奇而生動的黃土地。

發展“三通”建設,領導是關鍵。這是記者在黃陵采訪“三通”建設找到的第一個答案。黃陵縣“三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領導重視。10年來,領導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發展“三通”建設的大戰略始終未變,而且一屆接著一屆幹,每屆都有新成果。現任縣委書記張棠棣、縣長薛光明發展“三通”的認識更明確,信心更大。黃陵縣領導班子經過艱苦實踐形成了一個共識,經濟要發展,要再上新台階,就必須鞏固財政扭補成果,必須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財源;經濟要發展,還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建設、發展環境。他們經過論證,確立了立足縣情,著眼長遠,以大魄力、大動作、大投入,狠抓路、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縣級六套班子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到了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點子、計劃上有盤子,做到了級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對已確定的交通、通信、電力等建設項目,各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鄉、村全力以赴,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快了工程進度,保證了施工質量。在工程建設中,薛光明縣長、賈永錄副縣長等縣級領導還經常親自深入建設工地,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項目辦的同誌跟蹤工程建設、檢查資金使用情況和工程質量及工程進展情況。各鄉鎮主動出擊,積極配合。為了讓各級領導幹部對“三通”建設在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高度,縣上還多次組織學習考察團,不遠千裏赴山東學習,學習山東發展“三通”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經驗,具體感受山東“三通”建設迅猛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巨大益處。縣上一位領導對記者說:“一進入山東境內,那寬展、平坦、四通八達的公路,真讓人心情舒暢,假如我是投資者,也願意到那裏去投資做生意。”山東的成功經驗,更加大了黃陵人對“三通”建設的信心。由於各級領導認識統一,行動一致,使基礎設施建設在“八五”計劃第一年就完成總投資500萬元,修路100公裏,建橋17座,架電線百餘公裏,城區和煤城店頭程控電話一次到位,橋山、侯莊、龍首、康崖底、隆坊、倉村、阿黨等鄉鎮當年就甩掉了“搖把子”,用上了程控電話。

在黃陵“三通”建設發展史上,應當記住薛光明縣長這個人物,他為黃陵縣的“三通”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全省還沒有掀起“三通”建設熱潮之前,他就在深入調查研究黃陵經濟狀況後,提出了首先要發展水、電、路、通信建設的構想。他在資金緊缺、認識不一致的情況下,硬是把這些大膽的構想變成了行動。他的一位同事對記者說,為了黃陵“三通”事業,薛縣長頭發都稀了,但他信心不倒。他常說,當一個領導幹部,不是會說幾句大話就行,要為老百姓辦幾件實實在在的事,辦幾件對人民群眾有益的事。黃陵是個山區縣,雖然地下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從長遠看必須培植新的財源,必須築巢引鳳,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他常說,沒有一個好的基礎設施,強縣富民、奔小康,那都是紙上談兵。

也正是由於黃陵縣各級領導對“三通”建設認識明確、措施得力,從而在黃陵四鎮八鄉形成了幹群齊心抓“三通”,萬眾合力做奉獻的大幹局麵。

抓落實得力。這是記者在黃陵采訪中找到的又一個答案。黃陵人抓“三通”不是喊在口號上,而是落地有聲。若要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這在黃陵已成為群眾的口頭禪。修路,是黃陵“三通”建設中的當務之急。黃陵地下有著豐富的礦藏,但道路不暢,嚴重影響了煤的開發和外銷,造成了黃陵抱著“金元寶”討飯吃的被動局麵。縣委縣政府發出修公路、興交通的號召,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一致擁護。首先擺在黃陵人麵前的是店頭公路老大難問題。店頭,自古是出煤的地方。店頭地區的山川底下蘊藏著27億噸煤炭。這裏的煤因發熱量高且低灰硫而享受出口的免檢,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但店頭公路的惡劣狀況,大大製約了這個聚寶盆的開發。在修店頭路之前,黃陵至店頭之間的27公裏道路連三級公路的標準也達不到,而且到處是臥牛坑,煤車順利通行也需要3個多小時,道路不暢使不少煤礦的煤因運不出去而發生自燃現象。嚴酷的現實告訴黃陵人,交通已成為製約該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於是,縣上下決心,決定改建黃店公路,在上級的支持下,縣上又從財政拿出一筆錢投入到該項工程中。

黃店公路是全縣公路改造的第一炮。這項工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黃陵“三通”建設的全局。縣上組織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組成了善打攻堅戰的築路大軍開進店頭。經過近兩年的奮戰,臥牛坑填平了,路麵修平展了,一條標準的三級公路改建成功,車日流量可達3000輛次。南川有車村煤礦、紅石崖煤礦、還有一批批村辦煤礦,國家還將在這裏進行大規模的煤田開發。靠眼下這樣的公路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修建一條二級公路已迫在眉睫了。但錢從何來?縣上的決策者們經過數次上北京、赴省城,最後敲定了“貸款起步、集資修路、收費還貸、滾動發展”的修建南川二級公路的方案。

南川公路於1987年9月破土動工,受益礦和省、地、縣共集資387萬元,貸款813萬元,經過築路大軍16個月的艱苦奮戰,於1989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車。從此,腰坪到店頭,汽車運行隻需20分鍾。南川人說:“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今天變成了平滑如鏡的大道,這全憑改革開放的福。”

要徹底解決黃陵店頭煤炭外運問題,僅靠黃店公路是不行的,必須在倉村源上另辟一條道路,這就是黃店原區複線二級公路。黃陵人修建原區複線二級公路的方案,很快得到了省上領導的支持。省政府召開了省長辦公會議,發出33號紀要,並作出了按修南川公路的辦法籌資修建黃店複線二級公路,以加快黃陵煤炭開發步伐的指示。此公路全長24公裏,1992年12月破土動工,1993年底主體工程建成,1995年交付使用,1996年2月正式通車。這條公路的修通,標示著黃陵公路建設躍上了一個新台階。自此之後,通往店頭的公路可滿足萬輛車次的通行,公路炭煤運輸能力可達到1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