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大寫意——中國陝西黃陵巡禮(3 / 3)

半個月時間,縣級6套班子領導跑遍12個鄉,調查了78個村民小組的生活條件與113戶人家的生活狀況,拉電、修路工作終於有計劃地落實。

之二:西部原區有村落,村民多是逃荒、流動到此落戶的。人口少,遠離輸電幹線,如果從輸電幹拉線,就需資金20多萬元,從經濟效益上講,吃大虧占小便宜,搞調查的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改變舊有方案,投資3萬元在一個叫圪壋寺的地方安裝一部發電機組,既經濟又實惠,問題終於解決,群眾樂而鼓掌不息。

還有之三、之四。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黃陵縣的父母官群策群力,深入千家萬戶,親自督導於工地,使電路問題順利解決,架通輸電線路20餘處,長81.6公裏,修築橋梁21座,改造新開鄉村道路21處,裏程107公裏。全縣村村有公路,戶戶有電燈。行路不再難,點燈不是油,也是托的先祖福。

E文教

曆史上,黃陵縣出過幾個狀元?幾個舉人?不得而知。今天,黃陵縣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長的孩子走出黃陵,走進全國各所高等院校,不僅“金榜”題了名,而且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深造。

1990年,黃陵縣縣長張棠棣接受了陝西省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重視教育,功澤桑梓”的牌匾,以表彰他在任期之內為黃陵縣教育工作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在接受牌匾的時候,張棠棣聽見四周頓然響起如雷的掌聲,他羞赧地低下頭,他知道,為黃陵教育出力流汗不僅是他張棠棣一人。1985年,太賢鄉村民楊保印捐獻青磚萬塊,助修了本地小學。1985年,石岔砭人、殘廢退伍軍人石文昌捐款1000元助修本村小學。1987年,離休在家的延安地區聾啞學校原校長寇保珍捐款200元助修本村小學。全國優秀老師劉海泉在妻子身患急症急需醫藥費的情況下連續在1986、1990年兩次捐款450元幫助學校基建。張棠棣銘記在心的還有許多凡人凡事,作為一縣之長,他知道真正應該擁有牌匾的正是這些“凡人”,正是他們的“凡事”,黃陵縣的教育才不再平凡。

1985年,店頭鎮集賢村人投資1萬多元把舊有學校修葺一新,但時隔不久,他們又進而投資45萬元,在公路旁的一塊空地上大興土木,蓋起方圓幾十裏都聞名的三層教學大樓。全村學生入學實現“雙免”,同時還製訂了對不讓學生入學的家長進行處罰的新規定。教育不再為了眼前,而是考慮到了以後幾代人的大事,目光之遠大,早具大家風範。

1989年,縣長張棠棣咬緊牙關給縣教育撥款31萬元,各鄉鎮投資45萬元,使這一年的教育投入達到101萬元。1990年,全縣各方麵投資加上教育基金稅和各鄉鎮集資,教育總投入達到545.3萬元,比1989年幾乎翻了4倍。

泱泱華夏大國之所以在本世紀落伍於西方的大世界,其原因顯然在於教育投入不足。黃陵的一方鄉民也許不懂這樣的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顯然是在進行著一次無意識的追趕,這種追趕如在廣大的華夏大地推廣開來,其深遠意義則難以估量。

1985年,黃陵縣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1986年,黃陵縣成為陝西省第一個“基本無文盲縣”。1987年至目前,縣財政部門為教育投資1463萬元,平均年投資遞增率在26%以上,其中僅1989年就增長35%,1990年較上年增長46%。

教育奠基,興縣富民。泰山不再壞,梁柱難再摧,哲人豈能萎?孔子的哀歎早了一些,古橋國的土地上,將再現一代新文明。

與教育互為一體,黃陵的文化事業同時也放出熠熠光彩。

1980年建立起來的店頭鎮文化站,1981年就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受到文化部的表彰獎勵,並在以後幾年裏連續多次被省地縣評為先進。1990年,它們再度成為全國文化係統的一麵旗幟,被眾多的人所學習。

黃陵文化的另一方麵是指脫離了“政府”而以土地為背景的民眾文化。這種民眾文化以生活、居住、娛樂為本源。這種文化即是指黃陵的民間藝術。黃陵的麵花藝術體現了中國食文化的某些特點。黃陵的剪紙藝術除過被海內外收藏和雜誌登載之外其更多的是華夏子孫居住文化的體現。

冬末春初,古橋國的土地上會鑼鼓喧天。那鼓點,那如飛的彩綢,那如海的人潮除過表明人們的一種喜悅心情之外,更多的是催春、舞春、迎春,是一種生命力的張揚,是一種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的湧動。

大潮滾湧,又起波瀾。黃陵已存千年龍氣,黃陵已踩在千年龍脈之上,大翼垂垂,昂首窺天,奮飛之日,當是騰躍之時。

夜色柔柔,我孤孑一身站於橋山半腰,遠處護林人的言談聲依稀可聞,萬家燈火的黃陵縣城已如銀河倒掛,美麗而令人生出遐想。此刻,老百姓在幹什麼?父母官在幹什麼?一介教書匠在幹什麼?還有政府職員、工廠工人?他們都依如我這樣靜立一方,遙望河漢,聞聽鬆濤,懷想先祖軒轅氏五千年前的聖績嗎?沒有。的的確確沒有。我把那塊陶片和那捧陶片與共的草灰一起擱在眼前,然後,我跪下,一任先祖的氣脈湧遍我的全身、漫過四野。黃陵是塊奇異的土地,隻要走過它的每一處,無不有動聽的故事傳說,無不有創業者已成就了的輝煌,無不有讓你為之振奮的歌舞民謠。10萬兒女廝守先祖墳塋,沐浴先祖恩澤,這是多大的殊榮?海內外優秀炎黃兒女,請與我們一起分享先祖聖德帶給我們的恩賜吧!

A大開放

因為曾經有過一段封閉國門的曆史,因為在先祖之後我們曾不間斷地躊躇滿誌了幾千年,當我們還陶醉在一種虛假的清明盛世裏的時候,猛然打開的國門裏因看到一個奇妙非凡的世界而誠惶誠恐,——我們的確落伍,我們身上先祖的許多優良品質已蕩然無存。

不是一個聲音的呐喊就造成了我們今天的局麵,在覺醒的那一刹那,我們賜教覺悟。國門終大開,太平洋、印度洋的風終於吹來,我們聞到了海水腥甜的味道。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黃陵縣不再寂寞。不再是一方小鎮,一處南來北往的小小驛站,黃陵人以他們的愛心,重新安排他們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耕作程序:打開所有的門戶,讓勁風吹進來,吹進來……

成千上萬的華裔華胄先後踏上橋山,每當有一列火車尖嘯著從山麓飛馳而過時,人們側目回望,人們發現,在陝北,在整個陝西,黃陵已以一個嶄新的姿態站在了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時代的前沿。

因為有先祖的榮耀,才有了這塊土地的榮耀,踏上這塊土地的人們,你們不想以你們的奉獻而使這塊祖先的聖土再度輝煌嗎?

黃陵縣的父母官們懂得再度輝煌的前提與條件。他們修了路、架了橋,拉通了每一條輸電線路。1990年至1991年,他們在全縣實現電話自動化,DMS-10程控電話交換機1000線,SL-1程控電話500線使任何一個想與全世界各地通話的人在短時間內找到朋友,找到親人並傳遞任何信息。他們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商貿網絡,服務網點1500多個,從業人員3400多人,人盡其才,貨暢其流,隻要參與,就能繁榮。1992年9月,張棠棣書記在一本麵向海外發行的雜誌上撰文指出:黃陵已被列入曆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聖地,自然景觀的雄渾壯麗和人文景觀的莊重幽深在這裏相映成趣。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區,隨著黃帝陵整修工程的啟動,隨著黃陵經濟綜合開發區的運行,一個曆史性飛躍將在黃陵出現,我們竭誠歡迎國際友人,港、澳、台胞、海外僑胞及國內賢達,前來黃陵投資辦廠,從事開發活動。造福桑梓,告慰始祖並以我們曠世未有的成就昭示一下:我們無愧炎黃子孫、華夏後裔。

是呼喚,總該有應答吧?!

B大膽略

在為期不遠的將來,黃陵縣綜合經濟開發區將形成如下三種規模:店頭煤炭綜合加工區;橋山旅遊商貿區;秦家川石化電力區。為使這三種規模的開發區終能成形並引起海內外投資者的興趣,黃陵縣製訂了一係列優惠的政策,優惠程度讓人咋舌。所有的投資者、合資者將享受最為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稅收政策,並在外彙提留、人員安排上享有最為靈活的方法。所有的投資者、合資者將會在一個辦事效率極高的部門短時間內辦好一切複雜手續,從而爭取機會,創造條件,大展宏圖。

在未來的時間裏,黃陵縣的父母官們顯然把自己的生命連同對先祖的孝心都豁了出來。他們計劃到“八五”計劃末,全縣社會總產值達到55000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8500萬元,國民收入達26000萬元,力爭使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綜合指標分別以10.3%、11.30%和10.3%的遞增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5000萬元,年遞增達到9.7%,財政收入達到3650萬元,年遞增達到9.9%,農村人均總收入達到1000元,年遞增達到8.2%,提前三年完成翻兩番的任務。

黃色土地、黃色河流、黃色皮膚名曰黃土、黃河、黃種人,三黃歸一,塑成先祖黃帝。金以黃色而貴重,月以黃色而粲然,“黃”是生命的源,“黃”是生命的泉,黃就是信仰,黃就是追求,黃帝在上,永遠輝煌。尚饗。

選自1993年《延安文學》增刊號——《軒轅大紀》

作者簡介:

斯林,原名任曉林,1965年出生,陝西省洛川縣人。現任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研究所所長,延安大學文學院秘書學與行政學教研室主任,延安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1981年起先後在陝西省團校、延安大學、北京大學、武漢江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學習和訪學。主要講授《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等課程。主要研究內容:行政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政府特性研究、當代中國政府行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