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大寫意——中國陝西黃陵巡禮(2 / 3)

從那個氣候溫熱的正午開始,我徜徉於山頂的陵園、陵廟和山麓的城市。我不時地被滾湧的人流挾裹,被城市的喧囂之音和蒸騰著的熱浪吞噬。在我右邊的口袋中,那塊褐色帶有清晰紋飾的陶片已被手心攥成一塊帶有溫熱氣息的物體,似乎也附著了一些靈性,不時在手心滑動。在我左邊的衣袋裏,一塊紅絲綢包裹了一捧曾與陶片共存一處的草灰。草灰綿軟如帛,色澤呈雜色,雖經千年風雨駁蝕,但其黃土本色依舊可辨。千萬年之前的廝殺聲、馬蹄聲、長空雁叫之音仿佛蘊蓄其中,充滿神秘。我遙望汩汩流淌的沮水,春風正柔,水波瀲灩,一橋淩空於水波之上,商賈遊人川流不息,雲集兩岸,一派商業繁榮、五業興旺的景象。我陶醉其中,一任思緒翻飛,古橋國亦如此?!

我跨過沮水,緊抓著陶片與草灰。驕陽之下,我看見一輛又一輛小轎車沿橋魚貫而來,又在軒轅賓館院中停穩,張棠棣、薛光明、楊曉鶴等人同時出現在麵前。他們步履匆匆,行色依舊,相互的笑談中,有朗朗笑聲蕩漾於院中草尖樹梢。天多晴色,人有精神,地氣正開,這一方父母官又準備怎樣工作呢?我忍不住把手中緊攥的陶片在日光下暴露出來。風已止,樹欲靜。10萬守陵兒女創造的業績又一次從陶片中幻化出來,幻化成一條飛龍的形象。

太陽光鮮,依舊輝煌。

A誌書

黃陵縣最初設縣約在西漢,稱翟道縣。當時縣城絕非今日形貌,莽莽荒原,以綠色覆蓋,漫過子午嶺,接今日隴東高原。王莽新政,改翟道縣為渙縣,後戰事連綿,縣製銷匿,等到東晉末年,又重新設置,名中部縣。悠悠一千五百年間,延續至民國三十三年間改為今名。

幾經存亡,黃陵縣沐風霜雨露,舊製不存,完成了它的興衰變遷。

如今,黃陵縣境地域廣闊,自然資源極為豐饒,礦藏有煤、鍺、镓、鈾、水晶石等,森林資源的儲量是它成為陝北地區著名的林區。全縣總麵積2292平方公裏,轄4鎮8鄉,361個自然村,10萬人口,有漢、回、滿、壯、彝、佘、維吾爾7個民族。縣境內沮河、洛河、葫蘆河三水共繞。東部川寬塬平,西部多深溝山澗,年平均氣溫9.4攝氏度,平均日照2548小時。四季分明,雨量適中,足養萬物牲靈。

B農業

“農業”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最為浮淺的理解應是:農業等於吃飯。

是神農氏播下了種子,是後稷手把手教會人類耕耘土地,農業文明的浪潮先於工業文明,6次革命把古老的刀耕火種引向了新途。據講,第6次農業革命即農業生物革命,大米與小麥將由不同的生物工廠生產,前景誘人。

黃陵縣的農業在幾經波折之後,這一年,學著安徽幾個“窮棒子”的經驗,把土地分了——分到萬戶千家搞承包。張棠棣同誌介紹:這一年,天不哄人,地不騙人,糧食產量第一次出現奇跡,全縣小麥總產934萬斤,油菜153萬斤,比1978年猛增57%。當時,領導群眾搞承包的是一個叫薛誌勇的共產黨人。

糧食的連年豐產給土地以生機,給人以信心。1985年,另一個共產黨人張誌清主政黃陵縣。這是一個善於思考又有著精明打算的人,34萬畝良田無數夜晚在他腦海中旋轉,他不得不費盡心思思考和尋找農業不僅僅局限於莊稼種植的突破口。他找到了發展農業的新路子即擴大煙、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糧經作物之間更換過去的8:2的比例關係,確立7:3的關係,又進一步調整為6:4的關係。

政策之後,綠色覆蓋下的田原不再是清一色的稻香油菜花了,萬畝果園、百畝煙田似乎一夜間裝點了地貌。果香四溢。煙葉似蒲扇層層疊疊發出如金屬片相撞擊的樂音。黃陵人再一次改變了舊觀念,睜大雙目讚歎新型農業布局帶來的新奇跡。

到1989年,全縣烤煙麵積2.2萬畝,蘋果6.5萬畝,人均農業純收入由310元增加到400元,增加到590元,增加到……並且,人均糧食擁有量突破一千斤。

之後,曹家峪成為新型農業的典型。

李家章成為旱塬農業之楷模。

還有張灣,還有集賢……

大農業的樂章在黃陵已奏響,現在,新一任共產黨人張棠棣、薛光明又開始主政,曲該怎樣譜?調該怎樣定?1993年元月4日,張棠棣如是說:“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科技進步,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建立各種社會化服務體係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服務。同時,繼續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在抓好糧食的同時,不斷增加蘋果、蔬菜、烤煙、薯類和肉、蛋、奶、禽比例,走優質、高產、高效的道路。”薛光明又如是說:“今後5年,我縣農業的發展要圍繞農民群眾致富目標,在繼續增加農業產品總量的基礎上,轉入高產優質並重和提產增效的新階段。”

同出一轍。語雖不同,但同心戮力為民拉車高奏農業凱歌的信心已畢現無餘。

C工業

從遠古年代的第一聲叮當的錘音始,工業革命的號角已使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機聲的隆隆鋼花飛濺。黃陵的工業發展,起身於地下蘊藏著的27億噸煤炭。

店頭鎮不管承認不承認,如今,作為黃陵縣的工業重鎮,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它具有類似“星”級標準的稱譽——“五星級”鎮。1956年,店頭鎮第一個煤礦——“黃陵縣七裏鎮煤礦”誕生,從此,工業生產的“炊”煙在店頭鎮升起。在以後的日子裏,芋園煤礦、露天煤礦、南川一號煤礦先後開工出煤和籌建,其中南川一號煤礦總投資3500萬元,年設計生產能力30萬噸,井區建設采用美國先進模式,福利、生活和工作區各成一體,並實現集中控製監測辦公現代化。在以後的60年服務過程中,南川一號煤礦將以其雄厚的技術力量、先進的采掘工藝,成為整個黃陵縣境內縣級煤礦的支柱。

把目光收回,再重新審視店頭鎮。1991年,國家投資15億元,修建年產能力420萬噸的大型煤礦一座,計劃1995年投產。同時,又計劃建一個現代化的洗煤廠。屆時,黃陵煤炭生產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店頭鎮將再次八麵威風,又上“星”級。

在煤炭工業方興未艾的時候,黃陵縣第二水泥廠又為黃陵的經濟建設注入活力。1987年投資2300萬元興建的高標號水泥生產廠已年產425#水泥56000噸,年利潤250萬元。與水泥廠相距不遠的店頭酒廠也作為縣級企業的“明星”,老廠重放異彩,固定資產達170多萬元,濃香型45度軒轅特曲酒除行銷全國之外還遠銷東南亞。小廠賺大錢,顯然托的是先祖軒轅氏的福。

截至1992年底,黃陵縣工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達到24453萬元。其中煤炭工業總產值21718萬元,水泥生產總量達40426噸,新增濃香型酒生產能力達到100噸……

工業是農業的輪子,工業起來了,農業也將同步向前。黃陵的工業已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來日正長,車輪滾滾,向前,向前……

D水電路

30年,也許40年,也許還需更長的時間,黃陵縣的父母官們將因牢記曆史上多次橫遭旱魔肆虐而對開掘水源這一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1985年夏天,在許多偏遠的農村,從早晨開始,人們就發現田間、溝渠中常有一些不停地搞測量的人們。起先,猜不透他們要幹什麼,到後來就有消息說全縣農村要大規模改水,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安上自來水管了。

畢竟不是夢。1985年7月,黃陵縣改水辦成立,隨即各項圍繞改水工程而進行的配套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幹了起來。世界銀行的代表在北京同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簽署中國農村改水貸款協議,協議之後,黃陵縣副縣長雷長生又與省政府在轉貸協議上簽字,瞬間,95萬美元的世界銀行貸款順利而來。與此同時,省地縣133萬元配套資金得到落實,世界糧食計劃署無償援助3605噸小麥也到位。大戰在即,“糧草”已先行。

沸沸揚揚的改水工程開始了。1986年黃陵縣打井隊承包的投資90萬元的店頭水廠建成並交付使用,兩年製水量150萬立方米,接著石山、上官村、陳嶺等水廠也相繼竣工。改水工程幾乎牽動了黃陵縣每一個民眾的心。在大搞“農村改水百日大會戰”的日日夜夜,勞動在工地上的除了精壯勞力之外,平日連家門不出的人也揮鍬上陣了。大人小孩,萬頭攢動,成為長長的隊列,在日光下,一任汗水摔成八瓣地往下流。

院中的水龍頭早已擰開了,人們焦渴地盼望著來水時那如天籟一樣的妙音。當嘩嘩的水聲猛地衝出鐵管的時候,萬戶千家再一次如遇節日一樣狂歡不止。

被黃陵縣人稱做103項工程的改水工作剛剛結束,1990年,黃陵縣再次決定投資500萬元,進行水電路建設。所列的83個項目中,其中21項再次列為改水引水工程,投資200萬元。

從雞鳴三縣的偏遠村鎮到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大樓,從黎明至暮野四合,黃陵縣的父母官又一次穿梭往來,披一路星月,沐兩次雨霜。張棠棣出發了,劉新元出發了,王登記出發了……

1990年11月,孟家原村如過節日一般,馬占國書記、張棠棣縣長再次來到孟家原,一聲剪刀響,清水來了。

豔陽高照,天合人意。為期6年的改水工程以黃陵人的勝利而告結束。全縣建成農村飲(改)水工程124項,全縣12個鄉鎮142個自然村用上自來水,14307戶人家受益。祖祖輩輩被水荒困擾的黃陵人終於舒展眉頭,開懷大笑。

水的問題解決了,電的問題、路的問題呢?黃陵縣的父母官再次披掛上陣。

之一:1990年3月17日,星期天。3月25日,星期天。兩個星期天之間,縣長與其他幾套班子的人馬連續奔波於山區,調查了解情況,大家都感到又困又累,就有人給張棠棣建議休息幾日再搞。張棠棣就抬起頭看著來人說:飽漢不知饑漢餓,要想想那些沒有通電、沒有通公路的人家哩。提建議的人不言語了,張棠棣揮揮手說,繼續走。於是,一行人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