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黃陵經濟世紀新跨越——黃陵縣抓住機遇發展特色經濟掃描(1 / 3)

薑潤虎 王春梅 雲勝

“黃陵經濟已開始走出低穀,黃陵經濟已步入快車道。”在經濟低迷的陣痛中經過深刻反思,黃陵縣有了清晰的思路和科學決策。經過近3年的奮戰,縣域經濟穩步發展,各條戰線捷報頻傳,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實現世紀新跨越的戰略選擇就是發展特色經濟

1999年3月,高合元走馬上任黃陵縣委書記。初來乍到,他沒有發表什麼豪言壯語,而是一頭紮到農村、工廠去搞調研。

黃陵的經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靠著儲量豐富的煤炭,曾是延安市乃至全省財政收入增長最快、群眾收入較多的縣。然而,當新一屆領導班子組成後,麵對的是糾纏不清的矛盾和重重困難。由於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煤炭行業大幅度關井壓產,黃陵的煤礦一下子由230多個壓縮到83個,煤炭產量大減,由432萬噸下降到200多萬噸,財政收入也由最高年份的1億元下降到1988年的5096萬元,拖欠幹部工資已成為常事。過去財大氣粗的黃陵人似乎一下子比別人矮了半截。

“困難壓不倒11萬黃陵縣守陵兒女,壓力將會變成巨大動力!”為了鼓舞士氣,重振雄風,縣委向全縣幹部群眾提出了響亮的口號:“凝聚合力,緊扣中心,重點突破,整體推進。”高合元同誌還反複強調,今後幾年是黃陵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產業調整的關鍵時期,是財政收入的困難時期,也是奮發圖強超常規大踏步發展的時期。

要超常規發展就必須打破固有思維定式。為此,縣上召開了專項討論。

黃陵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東部塬區耕地肥沃,農、林、牧皆宜。覆蓋全縣麵積64%的西部林海為陝西五大林區之一,特別是蘊藏的煤炭極為豐富,可采儲量27.3億噸,具有埋藏淺、中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特點,是優質的化工動力及生活用煤。其次,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降雨量631毫米,黃土層厚,日照長,四季分明,是世界上少有的蘋果最佳優生區。第三,人文資源得天獨厚。除華夏第一陵黃帝陵外,縣境內有仰韶文化遺址41處,商、周秦、漢時期居住遺址48處,還有其他文化遺址276處。第四,“民族聖地”享譽中外,以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而得名的黃陵縣,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敬仰,成為一筆不可多得的無形資產。前些年,黃陵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為繼續前進打下堅實基礎,全縣所有農村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有線電視聯網,1994年實現了“雙基”達標……通過大討論,大家一致認識到,要實現黃陵經濟新的騰飛,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綜合優勢,積極構建黃陵特色經濟,實施“重工、強農、興旅遊”的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做好蘋果產業化推進、煤炭產業發展、旅遊產業開發、城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四篇大文章,逐步形成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增長、區域經濟布局合理、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結構新格局,利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全縣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再鑄黃陵經濟新輝煌。

“四篇文章”緊緊牽住經濟發展的牛鼻子

“四篇文章”不是靈機一動的隨心所欲,而是符合黃陵實際的決策,點亮了人們眼前的路,鼓舞了幹部群眾的幹勁。記者在黃陵城鄉進行了近10天的采訪,所到之處,包括那些農民都在談“四篇文章”,縣城和所到鄉鎮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讓我們心靈震撼的是人們身上再沒有萎靡失望之氣,而充滿了蓬勃向上奮勇攀登的活力,這就是巨大的推動力。

黃陵縣的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戰鬥的領導班子,絕沒有“幹的幹,看的看,看的給幹的提意見”的不良現象,不管是縣委、政府還是人大、政協,都衝在經濟建設的最前沿。縣上分別成立了“四篇文章”領導小組,人大、政協的領導都擔任小組的領導,領導小組既是決策機構,又是指揮部,每年都有具體目標任務,責任夯得很實,從決策到實施檢查一抓到底。為了適應西部大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縣委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提出強力構築農業經濟以蘋果為重點的“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工業經濟以煤炭為重點的“采轉銷”一條龍,旅遊經濟以黃帝陵廟區開發為重點的“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的產業化建設體係,實現“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遊富縣、科教興縣”的奮鬥目標。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促進高效農業快速發展,做好蘋果產業化發展的文章

過去的黃陵縣是煤炭一枝獨秀,現在他們充分認識到必須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長期樹立“以農致富”的思想。他們大膽提出了“穩糧、攻果、發展畜牧”的農業發展戰略,並堅持“以膜增糧,以果增收,以水興農,以工增效”的工作方針。

當我們來到太賢鄉的千畝豐產方,平展展的塬麵上小麥、油菜生長茁壯,白色塑料薄膜給大地精心地畫出圖案。鄉黨委書記張六拴告訴我們,為了穩糧就大幅度提高單產,全鄉4600畝小麥有4200畝是地膜小麥,年產1500萬公斤。全縣麥、油生產兩年連續取得單產、總產雙豐收的好成績,去冬今春雖遇大旱夏糧總產17000噸、油菜總產2933噸,達到了大災之年不減產。黃陵縣曾號稱有10萬畝蘋果。新一屆縣委班子組成後,為了加大產業開發力度曾一塊地一塊地丈量,蘋果麵積實際隻有6萬畝。這一結果使決策者認識到發展蘋果刻不容緩,蘋果產業建設必須全麵提速。縣政府專門頒發了《告全縣人民書》,召開了全縣新園建設動員大會,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大造輿論。去年夏季,全縣5000多名幹部職工、1萬多農民群眾,集中在三大塬區展開了建高標準新園大會戰,高合元和六套班子領導身先士卒,甩開膀子揮鍬大幹,每人挖通壕10米,為農民作出示範。截至目前,全縣蘋果麵積已發展到12萬畝,到2005年可增加到15萬畝。同時還出現了一批優質高效園,如阿黨鄉咀頭村建起高標準果園1428畝,其中蘋果1228畝,已掛果的120畝,在今年農博會上,一個蘋果賣了9.5元的消息轟動與會者,這裏的蘋果園也成了全省的示範園。

以水興農就是全力實施山川秀美工程,蓄住天上水,利用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全麵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以蘋果園用水為主,使全縣有效灌溉麵積2005年達到10萬畝。縣上製定出台了《關於加強水利與生態環境建設若幹問題的決定》《關於加強水利產業化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文件,提出經過3-5年建設,實現人均1畝節水灌溉麵積的目標。縣級所有領導每人每年抓一項水利工程,兩年多來,縣領導和有關部門跑項目爭資金,爭取回資金近3000萬元,把水引到了三大塬區。鄭家河水庫建成30年來未發揮效益,去年投資210萬元引水上塬,鋪設輸水管道4000米,解決了隆太塬2666公頃農田和果園的灌溉問題。隆坊鎮的豐樂園行政村是高合元包的村,村支書王俊興告訴我,高書記為我們村的發展操盡了心,每年來村的次數記不清,解決了許多關鍵問題。在他的協調下,村裏搞了300畝滴灌,還為村裏修了全縣第一條村級柏油路和學校,今年人均收入可超過2500元,成為市級文明村和示範村。田莊鎮地處旱塬,水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1999年全縣第一次建集雨窖時,給田莊分配任務300眼。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無資金,鎮黨委書記蔡孟亨帶頭將家裏準備買房子的2萬元用於材料購置,在他的帶動下,黨委班子每人籌措5000元用於購買材料,一下子修了560眼集雨窖,保證了人均1畝旱澇保收田。2000年以來,他們又完成兩個引水上塬工程,維修改造了4個供水點,徹底解決了全鎮人畜飲水問題,還新修川道自流灌溉渠7條18公裏,修小高抽4處,為奪取旱年豐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