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大寫意——中國陝西黃陵巡禮(1 / 3)

斯林

赫赫始祖 浩浩五千年鴻運開啟

巍巍聖靈 盈盈九萬裏龍脈繼續

——題記

1993年初春,一個氣候溫熱的正午,我爬上那座山頂,久久地凝望那座並不顯赫的土堆和土堆四周密如蛛網一般的柏樹林,我的心因周圍的肅穆和靜謐而布滿了神聖的感覺而不住地砰砰跳動。下午,我手拿一塊褐色的陶片,麵對夕陽和遠處的薄薄暮靄,靜靜地立於山巒一側,我手中的陶片因太陽的光芒而泛出一種讓人心悅不已的色澤,古老的繩紡與劃紋與從遠古年代飄移過來的氣息使我眼前的一切生動無比。

一塊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片靜臥我的掌心,我的身側是一個剛剛挖掘開來的古文化遺址,而我的身後,黃帝祖先的墳塋旁正香火繚繞。我知道,我不僅浸洇於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的文化氛圍中,我同時還被一個曾經孕育了輝煌、創造了輝煌、延續了輝煌的偉大酋長——一個偉大的祖先所擁抱。我看見,蔥蘢翠鬱的橋山在眼前正蘊蓄著大片大片的新綠,古橋國的嫋嫋炊煙正從手中的陶片上升騰起來,升騰起來……

A先祖

《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又據《通鑒外記》雲: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改姓姬。”先祖身世,一兩部正史、野史是難以概述清楚的。又據漢武梁祠石刻,先祖形貌並不高大英俊,其神態衣著盡為漢代人風格,雖為部落聯盟首領,但先祖卻敦厚純樸,一介村夫像。顯然,漢代人附會了自己的思想,先祖被異化了。

我們有理由推測,約四至五千年以前,在北到鄂爾多斯草原南部邊緣,南到秦嶺以北,東到中州大地,西到隴東高原的廣大地域,先祖公孫軒轅氏南征北戰並率領龐大的部族創造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衣、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藥、婚姻、喪葬、曆數、陰陽五行、傘、鏡等發明創造造就了黃帝時代的輝煌。而逐鹿中原,阪泉之戰又以磅礴的氣勢詭異的戰術使古代軍事史上有了沉重的分量。據《史記》載:“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又載:“炎帝欲侵淩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一代先祖,終因威風神貌,赫赫功勳,昭然天下。

還有史書為證。《初學記》雲:“黃帝見萬物始穿井。”《新語》雲:“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鳥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體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太平禦覽》雲:“黃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論經脈。”“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嚐味百草,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又有古書載:“蒸穀為飯,熟穀為粥,黃帝作瓦甑。”

迢迢星漢,悠悠歲月,先祖功勳揭開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帷幕,透過曆史的倏乎空間,穿越五千年滾滾煙塵阻隔,“人文初祖”非軒轅先祖莫屬。我們有理由這樣說,下輩因為先祖的聖靈庇護,五千年來,華夏文明雖遭百劫而不衰,愈加燦爛輝煌,也正是因為先祖聖靈的庇護,華夏大地人傑地靈,華夏民族屢受欺侮而不屈,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黃帝是一麵旗幟,高舉這麵旗幟,天涯海角的華夏子孫都將會享受共同的福音,都將無敵於天下。

B文化之源

從黃帝時代開啟的文化之潮水漫過五千年歲月如今成為世界最為優秀的文化品種之一,這種文化與黃帝緊密相連,是一種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與團結精神的相連。這種文化思想浸潤五千年來的人流,血脈相通於一體,終將綿延不絕。

重文野之分。華夏文化重視文明而摒棄野蠻。黃帝時代創製衣服舟車,倉頡造字、生產穀物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文明作為一種美德,作為一種最高品質、大受讚譽之辭。“不敬文,謂之野;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羞瘠。”(《荀子·禮論》)重視文明而反對野蠻的精神,華夏民族世代相傳,昭告天下,成為華夏文化的顯著特征。

重創造和自強不息精神。四大發明之外的一切創造發明,無不是黃帝時代創造發明的延續。包括四大發明,華夏子孫的聰明才智體現在精神、物質世界的各個領域;創造發明既是向自然挑戰的一種明證,又是創造精神的寫真。“天行健,君子應自強不息”。就是在創造發明之中,堅韌不拔、勇猛進取的品質才成為人的一種品德。

大行中庸之道,重中庸思想。黃帝時期是人類第一次農業文明時期,從那個時期起,安居樂業,“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民”的思想不時被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演繹。老子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為乎,民鮮久矣。”老子提倡“返樸”,孔子提倡“中庸”,而中庸思想經久不衰,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特色。

重社會群體。

重兼收並蓄。

……

沒有文化的曆史是蒼白的,黃帝時期留傳至今的文化是華夏曆史的血脈,憑借這種文化淵源關係,中華文化成為一種財富,傳之後世,永不枯竭。

C黃龍

龍是一個怪物。因為先祖黃帝,人們又寵幸於龍。龍,成為中國民族的象征,成為中國文化的圖騰,是各種文化現象的複合體,是各種精神的統一體。

《莊子·天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著乎陰陽。”《管子·水地》:“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龍馬首蛇尾,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唇,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雜而合一”,龍行雲施雨,成為先祖黃帝部落的圖騰,從而也就成神聖祥瑞的象征。

傳說先祖黃帝有龍顏。《河圖稽命徵》說:黃帝“龍顏有聖德”,《史記》說黃帝“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封禪書》說“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又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飛去。”

先祖黃帝盛德,愛屋及烏,敬仰黃帝也就敬仰黃帝的圖騰龍,龍與黃帝互為替換品,互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不僅是形態的象征,更是心靈的象征。雜而合一,謂之龍;雜而合一,謂之民族之氣魄。

D思慕

五千年來,無論有多少種背叛,但從來未敢有對黃帝祖先的背叛,黃帝以其盛德、神威時刻在感召後世子孫,因此,祭祀成為傾注思慕之情的最神聖的禮儀。

最早的公祭活動大致起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秦文公時代祭祀已相當隆重,秦靈公時代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始祖祭奠。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全國各地立黃帝廟作為專門祭祀的場所。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則正式將今黃陵縣的軒轅廟列為國家祭祀的場所。從此以後,橋山軒轅廟成為一方淨土,一方聖地,接受諸多子孫的拜謁。

曆代對黃帝祖先的祭祀活動都保持有較高規格。春秋時期,祭祀活動多為君王主持。漢宣帝本始元年(73年)朝廷規定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祭奠。漢武帝時,除皇帝之外,加上朝廷重臣代祭一條。到王莽新朝,則明令郡縣以下都要祭祀黃帝。元代沿襲唐代禮製。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在降旨撥款維修黃帝廟同時,親撰祭文,派重臣主祭,由此開始了中國曆代皇帝親撰祭文的曆史。清代沿襲明禮製,但規模更宏大、隆重,從世祖到宣統帝260年間,總祭黃帝陵26次,為曆朝之最。民國元年,孫中山先生派15人組團專程祭祀,並撰文: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國共兩黨派員祭祀,共產黨人毛澤東親撰祭文:“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曆代祭陵、祭廟時間更迭不一。早年多在新皇登基,國家慶典。宋孝武帝要求郡縣在“稼穡歲劍”之時祭祀。宋太祖趙匡胤則規定每年祭祀3次。明人朱元璋則規定每3年一次大祭,皇帝親撰祭文。本世紀以後,民間祭祀多以清明節、重陽節為祭日。

祭祀僅僅是一種形式。在形式的背後,有濃濃的敬仰思慕之情溢於黃土。祭祀根本目的在於告訴後來者與正在行進者:人,不能忘祖,落葉終歸根。

E血脈

於右任先生考證:夏為黃帝之後,匈奴為夏之後,蒙古為匈奴之後。黃帝納4妃,四妃生25子,25子又生子,子孫分封各地,共70國。

司馬遷《史記》載:“黃帝25子,其得姓者14。”

黃帝4妃,元妃西陵氏婦,為嫘祖,次妃方雷氏女,為女節,三妃彤魚氏女,四妃嫫母。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玄囂先青陽,後來到江水,昌意到若水,即今四川境內。昌意兒子顓頊,曆史上被稱為五帝之一。玄囂的孫子即帝嚳。帝嚳妃子為炎帝後裔薑嫄,其子後稷;名棄,教民稼穡。

黃帝氏族在浩大的遷移中,一支順洛河而下,東渡浩蕩黃河,入山西並繼續東進,又分一支到達北京附近,一支南下河南並繼續進發。另一支即夏族,北進寧夏、蒙古,後南下定居河南西部,後遷到中原,與夷人、羌人結盟,首領為禹。

帝嚳部落的一支到周朝,姬姓勢力最為鼎盛,其中一支在後來南下江漢流域,建立許多國家。祁、任、已、姞四姓中的祁姓又分出一支,即陶唐氏。陶唐氏後來南移,成為戎狄部落的縮影。任姓後裔很多,謝,薛、章、舒、呂、祝、終、夏、畢、過等姓都由其滋生。

一脈相承,血脈相連,黃帝為我華夏56個民族共同始祖。無論海內海外,億萬華人同一祖,根在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