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我被調任地區婦聯任副主任。從此又開始了為婦女兒童事業奔波的工作。在任副主任近兩年的時間裏,我嚴格要求自己,回家從不主動要車,大多數坐班車回家(黃陵)。盡心盡力地配合井生娥主任搞好工作,努力做到鞍前不越位,馬後不掉隊。多調查、勤思考,多幹具體工作,先後完成了《關於培養選拔女幹部工作的調查報告》《婦女幹部參政率低的原因初深》《學習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將我區婦女解放事業引向深入》等多篇調研文章。在1992年7月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宣傳月活動中,首次組織了鼓號隊、花束隊、秧歌隊、彩旗隊等12個方陣,共計千餘名婦女的大型上街宣傳活動,規模場麵之大、氣氛之熱烈在延安尚屬首次。1993年1月,井主任退休,我被任命為婦聯黨組副書記並主持工作,1994年2月任主任。10多年來,在各級婦聯組織和全體婦聯幹部、廣大婦女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除了日常業務工作外,為完成延安婦女兒童培訓中心的建設,我帶領同誌們上北京、下西安,籌措資金100餘萬元。那時婦聯很窮,連外出爭取資金的差費都沒有,常常出去住的是檔次最低、價格最低的房間,吃的是最簡單、最便宜的飯菜。1994年9月參加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會,一個人住一個大套,會一開完我就和同誌們一同住到全國婦聯招待所的地下室,一個床位9元錢。有時為了及時聯係到要找的人,連飯也顧不得吃,一包方便麵充饑就打發了一頓飯。這樣長途出差吃不好、住不好,日夜奔波勞累,身體又一次拖垮了。一回到延安,醫生就讓我住院治療,我撂不下工作,因為這個病的療期一般都是三兩個月,而不是三天兩天。在縣文化文物局我已經養成不離開工作崗位而堅持治療的習慣。下了班在家裏吊針,上了班就在單位吊針,左手吊針,右手寫字辦公,對我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我又和醫院徐光華主任反複商量,說服他,讓我在醫院掛床位,不離開工作崗位,下了班在家治療。治療中,請人打肌肉針,紮靜脈針實在是太麻煩,太費時間,因為家裏隻有我一個人(那時丈夫還在黃陵工作)。為了節約時間,方便工作,在治療的實踐中,我學會了自己打針,自己給自己紮靜脈針輸液。一次西安出差,跑完一天的事情,回到招待所,用電熱杯煮沸吊管、針管,嚴格消毒(因為那幾年我們這裏還沒有一次性的吊管、針管),在賓館房間自己給自己打吊針,連服務員看得都驚訝不已。這樣就保證了出差治療不中斷。自己給自己紮吊針而且要堅持數月,任務也是很艱巨的。因為用藥時間長又怕破壞了血管,我就用兒童型的五號半針頭滴注。在左右手腳上依次輪流紮針,有利於血管休息。不論在那隻腳上紮針,有兩隻手工作、寫字很方便。可是,上廁所又不方便,怎麼辦!家裏帶滑輪的椅子可幫了大忙,坐在滑輪椅上,舉著掛吊針的衣架往前移動,到衛生間再將藥瓶掛到事先釘好釘子的牆上,再如此返回。長此以往,我也得心應手,家裏較醫院幹淨衛生得多,方便得多,我總覺得自己給自己打針、紮針還不疼。就這樣在市婦聯工作的10多年間,除了子宮切除動手術外,我沒有因病在醫院住過一個晚上,沒有因住院耽誤過一天工作,這都得益於自己學會了紮針的技術。為了工作,為了活命,與病魔作鬥爭也樂在其中。
1993年在有關領導的重視支持下,爭取財政10萬元資金支持,恢複創辦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洛杉磯保育院,填補了延安沒有寄宿製幼兒園的空白,也完成了“各級婦聯創辦幼兒園”的要求。洛杉磯保育院的前身是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中央托兒所,它始建於1940年。1942年,黨中央為了感謝和紀念美國洛杉磯人民和愛國華僑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候為延安兒童捐資捐物的友誼和愛國行動,將中央托兒所更名為延安洛杉磯托兒所。洛杉磯保育院的恢複創辦,既實現了國際友人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心願,又為繼承和發揚當年托兒所的光榮革命傳統創造了條件,還解決了城區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具有深遠的曆史和現實意義。在地委、行署的重視支持下,洛杉磯保育院和延安婦女兒童培訓中心這兩個單位陸續被列為事業單位科級建製的正式機構編製,培訓中心還被列入了全國、省婦聯的培訓基地。延安婦女兒童培訓中心的建成和洛杉磯保育院的恢複創辦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陳慕華、馬文瑞、何載、艾丕善、黃啟璪、黃甘英、田淑蘭、華福周、範肖梅及張秀絨、曹莉莉、高宜新、張誌清、劉孝文、王俠、張社年等省、市領導都親臨中心和保育院視察過。2001年9月延安洛杉磯保育院新校舍在征購的近8畝土地上開工建設。
為了壯大婦聯實力,改變窮婦聯的形象,1993年遵照全國婦聯等12個單位下發的《關於婦聯發展第三產業,興辦經濟實體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我提出了“辦實體、強實力、增活力”的工作思路,組織大家討論、統一認識,大膽探索。我先後帶領婦聯幹部五上子長、安定、吳起考察打油井,派人下河南考察藥材。最終在洛川創辦了果園、在黃陵投資了煤礦,獲利35萬餘元;1993年在全國婦聯王雲大姐的支持協調下,用1萬元購回中直機關碰壞閑置多年已跑19萬公裏的德國進口桑塔納,經維修以7.05萬元出售後,以6萬餘元購回華西麵包車一輛出租客運。幾年來獲8.9萬元承包費。1997年10月,在培訓中心主樓兩側築建商品房7間並租賃承包,已收回租金7萬餘元。此外還興辦了“巾幗實業公司”批發零售小百貨等,獲利5000餘元。同時,要求縣(區)、鄉、村婦聯也要興辦實體增強實力,13個縣(區)婦聯中有11個興辦了實體。其中延長、吳起縣婦聯辦得最好。延長以蠶桑為龍頭,建設平板房15間,建成山、川地300畝的栽桑養蠶基地,帶領11個鄉鎮婦聯、200多戶婦女栽桑養蠶,並開設油米茶、加工蠶糞枕等生產項目,固定資產達20餘萬元,年收入2萬餘元。全市有44個鄉鎮婦聯創辦了實體,496個村婦代會落實了經費田,從而增強了婦聯工作活力。
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麵,我帶領婦聯一班人突出抓婦女參政議政工作。1992年以來,市上召開大型培養選拔婦女幹部座談會、工作會共計六次之多。市、縣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比例分別占到23.4%、14%。除市直、縣直單位女領導還沒達標外,鄉鎮女領導幹部達76.6%。13個縣區除子長外,縣縣都有女縣長。成立了女領導幹部協會、女企業家聯誼會、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拓展了婦女工作領域。為了加大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力度,迎接“三八”婦女節,宣傳貫徹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我們分別於1992年7月、1993年3月、1995年3月、1997年6月四次組織由數千名婦女參加的大規模的婦女宣傳隊上街宣傳,營造了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
1995年為了迎接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在全區範圍內除了開展“心向北京萬米跑”活動外,我們從1994年3月至1995年9月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迎世婦會,做一件好事,搞一項活動”的獻禮活動,得到全區婦女的熱烈響應。延安風土淳厚,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延安婦女心靈手巧,穿針引線、手起剪落,皆是一件精巧的手工藝品。最為突出的是洛川婦女的繡花鞋墊、安塞婦女的剪紙、延川婦女的布堆畫。1995年8月30日我們將最能代表延安婦女心聲的、反映延安革命曆史和延安人民生產生活風貌的長2.7米、寬1.5米的大型剪紙和反映世界各族婦女辛勤勞作、爭取解放的長3.9米、寬1.2米大型布堆畫和500雙鞋墊、還有由我主編反映延安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的各界婦女典型的《延安女性》書籍200冊帶到北京,獻給了世婦會。為此,全國婦聯向延安地區婦聯頒發了榮譽證書,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組委會向延安婦聯授予嘉獎;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啟燥在1995年8月31日的《中國婦女報》第一版記者采訪時的講話中點名表揚了延安婦聯和我。
在提高婦女素質方麵,堅持以“雙學雙比”為載體,以學文化為基礎,采取多種形式突出農村婦女的實用技術培訓。近10年來,使全市80%婦女掌握了兩門以上的實用技術。掃除婦女文盲半文盲17.5萬人,這一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建設的發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年3月,在科技大篷車送科技下鄉活動中,市委書記高宜新、市長王俠、人大主任張誌清、政協主席姚代明等六套班子領導10多人參加了延安婦女科技大篷車啟動儀式,高宜新、王俠為大篷車剪彩,形成了空前的轟動效應。科技宣講團所到之處,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1998年,在江總書記作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重要批示之後,朱鎔基總理親臨延安提出了“退田還林(草)、封山禁牧、個體綠化、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盡快調整思路,深入調研,寫出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團結帶領全市婦女為建設山川秀美的新延安作貢獻》的調查報告,並製定了《延安市“三八”秀美工程建設五年規劃》,動員廣大婦女投入山川秀美建設的主戰場。為此,《中國婦運》2000年第8期刊登了“西部開發中的延安婦女”,充分肯定了延安婦女在西部大開發中所作的貢獻和發揮的作用。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全市婦女整地52.1萬畝,造林40.7萬畝,種草41.9萬畝,修“四田”3.6萬畝,退耕54.8萬畝。
10多年間,我同延安的各級婦聯一道做了一點工作,但上級卻給了我們很高的榮譽。我和我領導的市婦聯受到了上級多次獎勵。延安地委授予地區婦聯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先進單位;授予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獲全國、省“雙學雙比”活動先進單位獎;被省婦聯授予年度工作先進集體獎;“中華女子愛國儲蓄競賽”先進單位獎;迎1995世婦會“紅鳳千花帳”活動優秀組織獎和迎1995世婦會“心向北京萬米跑”活動組織獎;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小康村工作先進單位獎;省人事廳、省婦聯授予延安市婦聯全省婦聯係統先進集體;省婦聯、省水利廳授予省水利農建工程競賽先進集體和目標考核先進獎;被市政府授予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獎。我的《提高婦女素質,促進社會快速發展》一文獲中國社科院二等獎,參加了中科院在重慶召開的西部大開發研討會。
為了進一步宣傳延安婦女,弘揚延安精神,總結、記載延安婦女運動的經驗和曆程,我帶頭並發動大家籌措資金主編出版了反映延安婦女運動風貌的《延安巾幗風采》畫冊和《延安市婦女運動誌》。畫冊圖文並茂,生動真實;誌書通達凝練,客觀翔實。從事這兩件富有挑戰意義的人文工程,我才深諳此中之難。我親自編輯、擬文、設計和審定統稿,在籌備完成畫冊的一年多時間中,我沒有過一個節假日和禮拜天。春節、國慶,即使大年初一也是集中精力完成畫冊書稿的好時間。當然如果沒有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的積極配合,特別是婦運誌沒有老婦女工作者嚴肅認真的指導,沒有具體編寫同誌不畏艱難、任勞任怨的參與,這兩項工程就不可能如期竣工。沒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也不會取得如此良好的社會效果。全國婦聯副主席顧秀蓮和延安市委副書記忽培元為誌書撰寫了序言,省委副書記賈治邦為誌書題寫了書名,市委書記王俠為畫冊作序,原市委書記高宜新為畫冊題寫了書名,為兩部書增色添輝。經過無數夜以繼日的勞動,《延安巾幗風采》畫冊和《延安市婦女運動誌》終於如期在2001年3月8日這個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日子舉行了首發式。
時光飛逝,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到市婦聯已是10多年了。人類已進入一個新的千年,這10年多的光陰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短暫的一瞬間,而在我人生的曆程中卻是難以忘懷的重要階段。這10多年,我與婦女工作結緣,使我獲益良多,其間有值得記取的人生感悟,也有終生難以釋懷的缺憾和不足。
瑣瑣碎碎、雜亂無章地寫了一大通,在我的這篇文章將要畫上句號之際,掩卷沉思,在我的人生曆程中,有蹉跎坎坷的山道,也有不懈努力的成功。諸番滋味,能生出多少感慨!但無論何時何地、順境逆境,我從未放棄過自強不息的追求,雖然我沒有成就什麼大事業,但由農村貧寒之家出身的窮困女孩到能為婦女姐妹做點事情,我感到欣慰。再多的坎坷,再多的磨難,我都無怨、無悔。
節選自《軌跡》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寇雪樓,女,1945年2月生,陝西省黃陵縣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原延安市婦聯主席、黨組書記。曾獲全市老年文化藝術書法作品展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