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風土與日本人(1 / 3)

自然地理環境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日本文明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許多日本學者從這個角度進行自我認識。

一、文明的生態史觀

梅棹忠夫繼承了和遷哲郎開創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文明的生態史觀,並以此來解釋日本為什麼能夠在亞洲成為惟一最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在日本自成一家之言。

梅棹忠夫認為,日本也好,外國也好,一般人把日本文明看做是歐洲文明的複製品,或者認為日本被移植到歐洲走過的道路上。其實,日本文明的形成過程和西洋文明的形成過程是曆史的平行線,並不能說一方是因為另一方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日本和歐洲都經曆了從封建製到絕對君主製,再到資本主義的過程。這一經曆不能看成是世界曆史中的普遍法則。日本和歐洲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在這個意義上它們的經曆莫如說是世界曆史的例外。例如在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沒有轉變成封建製,它在向資本製過渡的過程中,也沒有經過絕對君主製,給古代帝國劃上中止符的1911年民主革命以後,資本主義也不發達。因此,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的半殖民地。

強調日本和西歐各國的文明是平行發展起來的,並不是為日本文明辯護,也不是說日本自身“西洋化”了。這個結論是在日本和西歐之間,在這兩個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進行了比較後的結論。

以歐亞大陸為代表的傳統社會時期的世界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兩個區域: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如果用扁長的橢圓形來表現傳統世界,第一區域處於歐亞大陸的兩側,大陸的其餘部分是第二區域。第一區域中的日本和西歐雖然相距甚遠,但是曆史發展模式非常近似。第二區域從世界文明分類的角度出發,可以說有中國世界、印度世界、俄羅斯世界和地中海世界,或者還有伊斯蘭世界。它們都曾經是大帝國。從曆史進化的形態角度考慮,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有著重大區別,在宗教、文化、社會體製等諸多方麵都能夠表現出來。特別是屬於第一區域的日本從地理上和中國、印度一樣是屬於亞洲的,但它本質上與這些國家不同。它在亞洲表現出來的特征是第一區域的特征。因此,莫如說日本和西歐屬於同一類型。

對這兩個區域,我們感興趣的不是曆史發展的連續性,也不是各區域內部的一致性,而是各區域人類共同體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一般結構,它是各種各樣曆史事件的基礎。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著社會結構核心的明顯的差別。社會結構是在支配著這兩個區域的各自條件下分別發展起來的。屬於第一區域的社會具有共同點,對相同的條件表現出相同的反應。第二區域也是這樣。

不用說,第一區域在近代的經濟體製是資本主義,在這些國家裏都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這個體製都是經過革命以後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夠掌握政權,是因為在這些國家中它們相當強大,在革命前已經擁有一定的勢力。在革命前,這些國家都是植根於封建製的絕對君主製,封建製中產生了資產階級,哺養了資產階級。這是第一區域國家曆史中最顯著的共同點。

第二區域的情況完全相反。在那裏,資本主義體製沒有能夠成長起來,至少到今天沒有一個國家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第二區域中沒有一個國家在曆史上經曆過封建製。這些國家過去長期是獨裁製或者殖民統治,資產階級很難發展起來。

第一、二區域之間的區別是和曆史上是否經曆過封建製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在第二區域中的中國、印度、伊朗,或者甚至在蒙古草原,曆史上出現過被當作封建製的現象。不過,它隻不過是表麵上的相似,至少它的實質內容與第一區域的封建製完全不同。

我們再進一步比較一下封建製。

第一區域在封建時代及其前後的時代平行地發生過許多重要的現象,例如宗教改革、中世紀民眾宗教的成立、城市市民的出現、克爾特的形成、自由城市聯合的發達、海上貿易、農民戰爭等等。在日本也好,在西歐也好,都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然而在第二區域卻看不到。但是,在封建時代末期,第一區域東西兩端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日本在絕對君主製初期實行了“鎖國”政策,結果日本在東南亞各地建立的殖民地沒有發展起來,最終消失。因此,日本對亞洲的侵略和侵占殖民地落後了兩個世紀,封建製的最後崩潰也被推遲。因為通過國際貿易和殖民地的占領帶來的財富積累落後,阻礙了資產階級的發展。第一區域西部的英國和法國掠奪殖民地所起的作用,理論上在日本也能出現。如果不是鎖國,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可能已經進行了產業革命。

為什麼第一、第二區域的發展如此不同呢?運用生態學分析古代史的情況,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釋。

在古代史的初期,第一區域是第二區域古代文明的光芒幾乎照耀不到的地方。在日本民族、日耳曼和凱爾特民族尚處於未發展狀態時,中國、印度等巨大的古代帝國卻早已建立起來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區域能夠相當成功地模仿這些帝國。在東方,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建立了律令製。在西方,法蘭克王國以羅馬帝國為範。地中海的希臘、羅馬文明雖然被人稱為西歐最初的形態,但實際上它是第二區域中東方的中國在西方的對應。

此後,二者的發展道路明顯地發生差異。第一區域經過長期的動亂,出現了封建製,而第二區域的社會體製卻沒有發展,有幾個大帝國建立起來,隨後又崩潰了。

第一區域相距甚遠的東西兩部分為什麼經曆了相同的階段,都順利地發展起來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考慮占據大陸大部分地區的第二區域為什麼沒有取得相似的進化。這是一個生態學問題。

從地圖上看,歐亞大陸中東北到西南橫亙著一個廣闊的幹燥地帶,這是一個點綴著綠洲的沙漠地帶和草原地帶。在它的邊緣,是森林草原地區和薩瓦那氣候地區。古代文明主要在像尼羅河、美索不達尼亞河、印度河、黃河河穀和地中海周圍那樣的幹燥地區,或者與其接壤的薩瓦那氣候地區建立,恐怕這是因為開墾和灌溉問題。後來,又有幾個大帝國在第二區域出現,但是拜占庭也好,俄羅斯也好,它們都沒有脫離這樣的自然條件。森林地區登上曆史舞台是極近的事情。即使在中國,南部和中部的發達屬於近代的事情。

幹燥地區是惡魔的巢穴。從沙漠地區產生的人類集團發揮出那麼大的破壞力,遊牧民族暴風雨般地侵襲著文明世界,文明一再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遊牧民族是打擊文明的主要力量,但不是惟一力量。在遊牧民族過後,幹燥地區文明社會內部產生出暴力並不斷擴大。從總體上看,第二區域的曆史中,破壞和征服不斷。一個國家隻有在能夠有效地製止了侵略的時候才能夠繁榮,即使在繁榮的時候也必須籌劃對新的必將到來的暴力的自衛。這也是生產力的巨大的浪費。結果,第二區域形成了破壞和建設交替出現的特征。即使怎樣輝煌的文明社會,內部矛盾雖然在積蓄,但決不能成熟到爆發新的革命的程度。

進入近代以後,遊牧民族的暴力受到了抑製,中國、俄羅斯、印度、土耳其四大帝國得以進行建設。但是,恰好在這個時候,第二區域又麵對著從森林地區蜂擁而來的新的暴力之波,即第一區域的殖民主義侵略。這樣,第二區域的革命運動被帶進了20世紀。這個世紀是以俄羅斯、印度、中國、伊斯蘭等第二區域的覺醒為特征的。雖然發生了很多次革命,但這些革命是在第一區域的壓力下發生的,而且與第一區域的資產階級革命意義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