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風土與日本人(2 / 3)

兩相對照,第一區域的特征就明確了。用一句話來概括,第一區域是受惠地帶。它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溫暖,雨量適度,土地的生產能力高。本來,這一區域因為被森林覆蓋,難以產生出幹燥地區邊緣那樣的文明。但是技術能力一旦達到一定程度,這一區域的森林沒有成為像熱帶雨林那樣的障礙。而且第一區域處於歐亞大陸邊緣,中亞的暴力破壞沒有能到達這裏。當暴力臨近之際,它已經具備了對抗的能力。德意誌騎士團在東普魯士製止住了蒙古汗的勢頭,日本的武士在九州北部粉碎了忽必烈軍隊的進攻。西部的東歐和東部的朝鮮海峽起到了保護作用,使日本和西歐免遭蒙古軍隊的破壞。

要而言之,第一區域像是溫室,保護本區域免受來自第二區域的攻擊破壞。在溫室中,受到恩惠的社會繁榮了起來。條件好的地區順利發展,幾經變遷,達到了今天的地步。所以,第一區域是很好地按照順序發展的區域,曆史在本質上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力量推動發展的。與此相對照,第二區域的曆史大抵上受到外部來的力量影響。

二、照葉樹林文化

與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態史觀不同,照葉樹林文化論重點在於確定日本文化的起源及其特征。

照葉樹林文化論指出,日本文化被稱為夏合文化,構成日本文化特點的許多內洲大陸傳到日本列島上來的。例如日語,它的語法上的特征和母音與母音的組合等特點一般認為具有阿爾泰語係的特征。然而,日語的詞彙和音韻與阿爾泰語係對應點很少,不能僅從語法特征上就確定日語屬於阿爾泰語係。對這種不對應現象,人們提出一些解釋。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彌生時代初期,日本列島使用的“原初日語”具有南方特色,後來受到阿爾泰語影響,逐漸形成現代的日語。另一種觀點認為,本來在繩紋時代廣泛存在具有阿爾泰語特征的語言,後來受到南方語言影響。不管怎樣說,各種觀點一致的看法是,現代的日語是由南方語言和北方語言融合而成。

中國史書《三國誌·魏誌·倭人傳》中記載,當時日本人的風俗中,既有現在在東南亞可以看到的南方的習俗,如紋身、潛水捕魚、在身體上塗紅等,也有北方的習俗,如用鹿的肩胛骨占卜。

因此,日本文化是由南方之路和北方之路傳人的文化源流形成的。照葉樹林文化的傳播可以說也是經由南方之路。照葉樹林是槲樹、樟樹、山茶樹等樹葉表麵具有光澤的常綠樹種。它分布在尼泊爾、喜馬拉雅高度1500米到2500米的地區,並從那裏經過不丹、緬甸等東南亞北部山區、雲南高原,伸延至中國江南的山地,越海到達朝鮮南部和日本。照葉樹林地帶居住著很多民族,他們的生活文化中和日本傳統文化的特點有許多相同之處。這種共同的文化特征可以稱為照葉樹林文化,最初人們主要將其歸納為:把蕨、葛等野生的薯類和橡樹子等堅果類浸入水中脫堿的方法,其他還有加工茶葉飲用的習慣,從蠶繭中抽絲織絹的技術,用漆樹以及相近樹種的樹液製造漆器的方法,柑橘和紫蘇類的栽培和利用,用曲釀酒的方法等。

經過長期研究,人們明確了在上述特征之外,賦予這一文化以特色的以下幾點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在芋頭等薯類之外,栽培小米、高梁、早稻等火田農耕,廣泛分布在照葉樹林地帶,支撐著這一地帶人們的生活。在日本的山村,過去也以小米、大豆、小豆、芋頭為主要作物。

此外,在照葉樹林地區,從這些作物中開發出黏性強的糯米等品種,製作黏糕、切糕、糯米小豆飯等很多特殊食品,並在節日和待客等隆重的場合食用。

還有,從古代就有醬和納豆等發酵食品,用曲發酵釀造的米酒,在河流地區飼養鵜鶘捕魚,等等,都是新發現的照葉樹林文化的特征。

在習俗、神話傳說等方麵,照葉樹林地區也有許多共同之處。

照葉樹林文化是以山區和森林為舞台,以火田農耕為中心的文化。可以說,照葉樹林文化和日本的傳統文化相同或相似之處很多。因此,照葉樹林文化是考慮日本文化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學說。可以想像,在稻作以前的繩紋時代後期和晚期,火田農耕以及照葉樹林文化從江南傳到日本,構成了日本基層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北方傳人日本的文化是櫟樹林文化。櫟樹林帶分布於長江淮河以北的華北東北地區、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和日本列島北部。在這個地帶,早期文化以漁獵采集為主,進入農耕社會後,主要種植小米、黍子、蕎麥以及其他北方作物,飼養豬等家畜。櫟樹林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影響很大,前麵提到的日語的形成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照葉樹林文化和櫟樹林文化構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礎。

稻作文化是考慮日本文化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前,人們認為水稻起源於印度東部的低濕地帶,但是據渡部忠世教授研究,它起源於照葉樹林文化的中心地區雲貴高原地區。由於稻米味道好,顆粒大,便於炊事,在水田栽培後產量高而且穩定,因此在照葉樹林地帶稻作比重逐漸提高。稻作文化也從照葉樹林文化中分離獨立出來,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稻作社會和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以平原為舞台,以稻作為中心,與照葉樹林文化相比,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不過,二者仍然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茶、曲酒、醬、黏糕、漆、絹、山神信仰。廣義上講,稻作文化是照葉樹林文化的一部分。

稻作文化恐怕是經過幾條路線傳到日本的。一條是經過南方島嶼傳人南九州,一條是從長江下遊經過朝鮮半島南部傳人北九州,一條是從江淮流域經朝鮮半島南部傳到北九州。在彌生時代稻作文化迅速在日本傳播。隨著稻作的重要性顯著增大,稻作文化也成為日本文化的主導和核心。

三、稻作文化

由於稻作是日本農耕社會的基礎,因此稻作文化也被作為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玉城哲在《稻作文化與日本人》一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日本的稻作文化並以此解釋了日本文化產生的許多現象。

稻作的傳播和固定下來,水是關鍵的,沒有水就不可能有稻作。毫無疑問,下雨下雪等自然降水和河流中的水是稻作重要的水資源。但是,降水受到季節的限製。日本平原少,山地多,河流湍急,單單依靠自然的水資源,稻作也不可能大範圍的傳播。因此,通過人工修建的蓄水設施和灌溉設施來控製利用水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動員比較多的人力挖掘蓄水池,修渠造田。一家一戶的力量完不成這樣的工作,往往需要整個村莊甚至幾個村莊共同合作。村莊成為古代人生活的共同體。河流流經地區多,覆蓋麵積大。不同地區之間在用水方麵存在著利益衝突。例如上遊地理位置便利,用水方便,如果不加以節製,勢必造成下遊用水不足。因此,在德川幕府時期已經有了地區性的管理用水的組織——用水組合,通過各村之間的相互協作,維持分配用水的秩序。這種組織雖然幾經變化,但它的組織結構和運作原理基本延續到了現代。對於村莊內部的用水和村莊之間的用水管理基本上是自治的,領主一般不直接插手。這是因為考慮到直接介入自己領地的用水糾紛,一旦處理不公,會影響到租稅的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