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教育是最有效的。前年夏天,小洋帆和同學在海港小區踢球,無意間發現草叢中有個黑色的錢包。小洋帆和同學們沒有打開那個鼓鼓囊囊的錢包,站在原地等候了半個多小時。最後沒有等到失主,他們把錢包交給了巡警。巡警打開一看,除了兩張信用卡,還有現金2000多元!小洋帆不肯告訴巡警叔叔自己的姓名,隻是懇求:“叔叔,你一定幫我們找到失主呀!”
有一天,全家人上街,爸爸媽媽走著走著不見了洋帆。回頭一看,他正在使勁地幫一個外地“拾荒者”推車。盡管車上是髒兮兮的破爛,但爸爸媽媽都沒有阻止孩子的行為。孩子幫忙把大板車推上坡以後回到父母身邊,兩人還一直鼓勵孩子:“飛飛,你懂得照顧人了,真好!”
就是在這樣的愛心教育熏陶下,孩子才會有了更自覺的愛心:一天,一群孩子從樓上嬉鬧著下樓,把個正在下樓的老大娘嚇得躲在樓梯扶欄旁駐足不動。小洋帆看到這個情況,馬上止步,主動攙扶著老奶奶緩步下樓。那個大娘感動得逢人就誇:“自從飛飛上了雙語學校,越來越懂事啦!”而和洋帆住在一個樓裏的人都誇這個“胖小子”:“是個好孩子呢!星期天回家搶著幹活:沒有人吩咐,他自己就提著桶和刷子,把樓道裏橫七豎八的野廣告刷了個幹幹淨淨!”洋帆的同學們也告訴記者:“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葛洋帆半夜上廁所,忽然聽到了呻吟聲,原來有個同學說肚子疼。葛洋帆連外衣都沒顧得穿,急忙跑到鄰屋叫醒值班老師,和老師一起把同學送到醫務室。校醫診斷那個同學病情挺重,要馬上送醫院,葛洋帆又一言不發地回屋,拿出了自己的電話卡,幫助老師電話聯係家長……等忙活完了回宿舍都快下半夜兩點了!”
從具體的“愛”出發,才會有了更高層次上的“愛”:1999年長江鬆花江洪災期間,小洋帆在電視上看到災區人們缺醫少藥無家可歸的場麵,主動回家和父親商議:“爸爸,我想把自己的錢捐給災區!”洋帆自己一點點積攢起來的零用錢壓歲錢已經有500元呢!孩子的行動得到了一貫以“愛心”培養孩子的家長的大力支持,於是在雙語學校孩子們上萬元的捐助中,有了小洋帆的500元錢……
這樣的家庭,怎麼會不培養出英雄呢?!
孩子媽媽解承蘭說得好:“洋帆一周有5天是在雙語實驗學校,要講培養孩子,學校的工作做得更多!”
首先,這個學校的德育工作已經“機製化”“體係化”:學校工作計劃中德育教育總是第一位的大事;德育教育工作的框架明朗可行: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突出“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個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構建起家庭、社會、學校、學生自我管理四位一體。李學英校長向記者介紹: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求受教育者達到“四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我們從實踐中認識到:讓孩子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們對德育工作非常看重。而美德教育不是簡單地說教,是“寓教於樂”“寓教於活”,而且富有特色——
早晨班會,他們把《新三字經》教給孩子們,再讓孩子們結合周日回家進行具體的“愛”“仁”行動實踐:此舉大受家長們歡迎!
愛國主義教育當中,他們會組織“愛國主義教育夏令營北京行”:在登長城、憑吊圓明園、看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遊博物館等諸多活動中,孩子們懂得了許多東西。
抓住傳統節日、以重大事件為契機進行德育教育,也是這個學校的一個好經驗:
離澳門回歸還有一百天,師生們共同設計製作的“回歸倒計時牌”在升旗儀式上揭幕了,學校“小小廣播站”開始了“澳門,歡迎你”專欄的開播;“喜氣洋洋迎澳門,炎黃子孫骨肉親”的主題大隊集會舉辦了;“迎澳門”的知識競賽舉辦了;“慶回歸”的文藝演出和書畫展舉辦了……正是在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孩子們受到了一次次濃鬱的愛國主義教育。
為了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他們組織“遠足”,組織“吃苦夏令營”……
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這個學校還有諸多的“校外活動基地”:從“百年張裕”的廠房,到萊陽石河頭鄉的田間地頭,甚至到海上崆峒島的漁村軍營裏,到處都留有這個學校老師孩子們的歡快腳印……
葛洋帆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學校裏——這樣的學校,怎麼會不培養出英雄呢?!
當葛洋帆已經成了煙台市家喻戶曉的“少年英雄”時,肯定有不少家庭在羨慕這個孩子。他們也肯定想知道更多的“英雄事跡”,但我們寫出這篇文章,卻是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和教師們深思: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土壤”,去培養更多的“幼苗”……
巡警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