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山現存碑刻40餘通,以時代分,有唐代、元代(殘)、明代、現代;以內容分,有題詩、記功、重修、記事;以碑質分,有青石、沙石、鑄鐵;以碑形分,有蛟螭(chī)、寰首、抹角、嵌牆;以書法分,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可謂琳琅滿目。重點介紹以下碑刻。
唐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與《華嚴九會之碑》
《華嚴九會之碑》,清嘉慶九年(1804年)在天寧寺後普光明殿遺址出土。唐貞元十二年(796年)立石,汾州眾香寺沙門克誠撰文,字跡已嚴重剝蝕。碑銘書法行楷。清嘉慶十年(1805年),壽州(今安徽壽縣)知州靳天培評曰:“字體遒勁,深得晉人筆意。”
對於唐《華嚴九會之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元一統誌·古跡》“天寧萬壽院”條下,“有貞元十二年道場碑”,即指此碑,但未具體記載碑額之名(《華嚴九會之碑》)。清康熙十年(1671年),顧炎武遊曆卦山,對天寧寺的兩通唐碑進行考證,其考釋文字收入《金石文字記》中。
唐貞元十二年(796年),天寧寺在舉行“華嚴九會道場”之後刻此碑。
在唐會昌四年(844年),李商隱有晉中之行,他在交城卦山看到已故嶽父王茂元的別墅和喜好招賢納士的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733—794年)的功德碑,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過故府忠武威公交城舊莊感事》七律一首:
信陵亭館接郊畿,幽象遙通晉水祠。日落高門喧燕雀,風飄大樹撼熊羆。新蒲似筆思投日,芳草如茵憶吐時。山下隻今黃絹字,淚痕猶墮六州兒。
唐河東節度使李說與《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
《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屹立卦山多年,未被曆代金石史誌編寫者所注意。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交城知縣趙吉士(1628—1706年,字天羽,安徽休寧人)編撰《交城縣誌》時,始將其文收錄,並加跋語說:“毗盧閣後為華嚴普光明殿遺址,三石塔猶存。苟莫考其興廢何代,山靈得無笑人乎!予躡足山坳,偶見古碑巋然,文字剝蝕者十之三。逼而讀之,尚可意解也。考其歲月,知創自有唐貞元,為尚書李公說所造……然貞元迄今幾千祀,此碣固是人間舊物,且文辭華瞻,不失為一代聲律主體。乃舊有誌而不載,人日遊而不知。忽然為予心目之所及,又安可不急為表彰,以永名山之傳哉!”
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記載碑目並對碑文中之“亙”字,進行了考證:“音古鄧反。沈音:古恒反。正義雲:月光至八月九日,月體正半昏而中……古人頌君主辭,其言月不以望而以弦,猶之言日不以中而以升,日中則昃,月望則虧……今人讀為恒久之恒,失之矣。”此碑是天寧寺早期重要文物,內容主要記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資助擴修寺院,創建普光明殿並舉行華嚴三會道場始末,以及天寧寺主僧道融禪師的德行。其書法遒勁灑脫,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筆意,係唐代碑刻的流行書體。其文對李說夫婦頌揚備至,言過其實。曆史上“此公生平行事固不足後人稱述”(趙吉士評語。另參見《資治通鑒》卷235),尤其在晚年“言語行步蹇澀”軍政大事悉由他人操柄,政績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