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貞瑉載史——卦山寺廟的曆代著名碑刻(2 / 2)

清《卦山題名》碑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清代學者,詩人。康熙十八年中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曆官日講起居注官、江南典試,後入值南書房,賜紫禁城騎馬。康熙皇帝曾親書“研經博物”匾額贈之。作品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編有《明詩綜》。

康熙五年,朱彝尊為了注釋《五代史》,因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中有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唐莊宗)、石敬瑭(晉高祖)、劉知遠(漢高祖)三家皆在太原稱帝與起兵,後來又有北漢劉旻、劉鈞、劉繼元稱帝於晉陽,為此,他決定來山西考察文物古跡。他先後遊曆了晉祠、風峪、天龍山、蒙山、卦山等地,“遇金石刻文字,輒著手摩挲,究其原任”。他對卦山天寧寺的碑記及唐貞元元和間陀羅尼石幢(即華嚴經塔)進行了考察。《卦山題名》原毛筆直書大殿牆壁,到嘉慶九年刻石。精選碑材,光可鑒人,世稱“透靈碑”。

碑文:

卦山,去交城西北五裏,連峰夾,若卦畫之相錯。陰陽乖合,不可端倪,山以是名。陋者增益其名曰“萬卦山”,而卦之義反以數窮矣。丙午之秋,予與同裏包銘登是山,觀唐支高李元穆所撰碑記及貞元、元和中陀羅尼石幢。日將暮,風雨驟作,乃留宿僧舍。曉起登峰以望,白雲逢逢,彌漲柏穀,下視城郭,出沒霧中,若方艦之浮於海。午霽下山,因書來遊之歲月於壁。包子歌曰:摯予馬於城隅兮,攬子祛於山幽。微子之書兮,後之來者,夫孰知予之偕遊?予不複和也。

清《重建革免夫役攤派記》碑

卦山朱公祠內有一通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立的碑記,它與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有點關係。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幸瞻禮山西五台山,乾隆十一年(1746年)第一次,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二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三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七年(1792年),又三次西巡五台山。乾隆每次瞻禮,都要大事施舍、建修,地方迎來送往,大量地揮霍民財民力。卦山立碑隻反映了他第三次即乾隆四十六年這一次的負擔。這篇由交城縣人王思忠所撰的碑文說:“乾隆庚子,有五台差務,按糧派夫。本都裏老並寺僧等,確具情由懇呈邑劉公,公即欣然而言曰:保護古刹名山,誠美事也。遂傳諭寺僧:依照舊規,仍然概免。”

曆史上,卦山天寧寺占有大量山林土地,遍布全縣,在清康熙常住地畝碑記中有詳細記錄。遠至龐泉溝鎮、會立鄉、水峪貫鎮、夏家營鎮、古交屯欄川、天寧鎮等多處山林村莊。這些田產明清時代每年都要向官府交納錢糧賦稅。乾隆巡幸五台山,看來是額外增加的,因而才有地方“裏老並寺僧”懇求減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