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買龍井茶,來試虎跑泉——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 千百年的曆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采茶作歌》
“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明高濂《四時幽賞錄》)“龍井茶,虎跑水”,這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杭州西湖的雙絕。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前一句是詠西湖之美,後一句是詠茶葉之美。西湖龍井茶就產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曆史悠久。
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行官”,把龍井茶列為“貢茶”。另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飲後讚不絕口,興之所至,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如今仍生機盎然,供遊人觀賞。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處處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園就處在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這裏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節,細雨蒙蒙,溪澗常流。土壤深厚,多為沙質壤土。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芽葉柔嫩而細小,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龍井茶的采製技術相當考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曆來龍井茶采摘以早為貴,茶農常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高級龍井茶向來就強調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製的龍井茶品質最佳,稱明前茶,穀雨前采製的品質尚好,稱雨前茶。另外龍井茶的采摘十分強調細嫩和完整。隻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采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通常製造1公斤特級龍井茶,需要采摘7—8萬個細嫩芽葉,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芽長於葉,芽葉全長約1·5厘米,長期以來,形成的及時分批采摘製度已經代代相傳,習慣於按標準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後期各幾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葉生產季節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數之多是龍井茶特有的。
采回的鮮葉需在室內進行薄攤,厚度為3厘米左右,中下級原料可稍厚。經8—10小時攤放後,葉子失去一部分水分,減重15—20%,鮮葉含水量達70%左右為適度。目的是散發青草氣,增進茶香,減少苦澀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製的龍井茶外形光潔,色澤翠綠,不結團塊,提高茶葉品質。
經過攤放的鮮葉需要進行篩分,分成大、中、小三檔,分別進行炒製。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鍋溫、不同手勢來炒製,才能恰到好處。
高級龍井茶全憑手在一口光滑的特製鐵鍋中,不多變換手法炒製而成。炒製手勢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製是根據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法,非常巧妙。隻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熱鍋中操作,勞動強度甚大。難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觀看了龍井茶炒製後,也為花費勞力之大和技藝功夫之深而感歎不已。
龍井茶的炒製分青鍋、回潮和輝鍋三道工序。
青鍋: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過程,當鍋溫達120℃左右時,塗抹少許油脂使鍋麵更光滑,投入約100克經攤放過的葉子,開始以抓、抖手勢為主,散發一定的水分後,逐漸改用搭、壓、抖、甩等手式進行初步造型,壓力由輕而重,達到理直成條、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幹時即起鍋,曆時約12—15分鍾。
起鍋後進行薄攤回潮:攤涼後經篩分,篩底篩麵茶分別進行輝鍋,攤涼回潮時間一般為40—60分鍾。
輝鍋: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幹,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葉量約250克。鍋溫60—70℃,需要炒製20—25分鍾,鍋溫掌握低、高、低過程。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壓、推等手法。起要領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至茸毛脫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斷,含水量達5—6%為適度,即可起鍋,攤涼後簸去黃片,篩去茶末即成。
炒製好的龍井茶極易受潮變質,必須及時用紙包成0·5公斤一包,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未吸潮風化的石灰)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貯藏得法,約經15-30天後,龍井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鬱,滋味更加鮮醇爽口。保持幹燥的龍井茶貯藏一年後仍能保持色綠、香高、味醇的品質。
西湖山區的龍井茶,由於產地生態條件和炒製技術的差別,曆史上向有“獅”、“龍”、“雲”、“虎”四個品類之別,獅字號為龍井村獅子峰一帶所產,龍字號為龍井、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號為雲棲、梅家塢一帶所產,虎字號為虎跑、四眼井一帶所產。後來,根據生產的發展和品種風格的實際差異性,調整分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三個品類。“獅峰龍井”香氣高銳而持久,滋味鮮醇,色澤略黃,素稱“糙米色”。“梅塢龍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翠綠。“西湖龍井”葉質肥嫩,但香味不及獅峰、梅塢所產。三個品類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
高級龍井茶的色澤翠綠,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釘”,湯色碧綠明亮,香馥如蘭,滋味甘醇鮮爽,向有“色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佳名之譽。
品嚐高級龍井茶時,多用玻璃茶杯,,85℃左右的開水進行衝泡。衝泡後芽葉一旗一槍,簇立杯中交錯相映,芽葉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宛如青蘭初綻,翠竹爭豔。品飲欣賞,齒頰留芳,沁人肺腑。龍井茶的特點是香鬱味醇,非濃烈之感,宜細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領略其香味特點。清代茶人陸次之曾讚曰:“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為益於人不淺,故能療疾,其貴如珍,不可多得。”
虎跑夢泉
虎跑泉的得名,始於佛教傳說。傳說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穀,見此處風景優美,欲在此建寺,卻苦於無水。一天,他夢見二虎刨地,清泉湧出。次晨醒來後,果然出現甘泉,此泉即被稱為虎跑泉。今天的虎跑寺仍設有大型雕塑《夢虎》,使得虎跑這座名寺有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虎跑泉水從石英沙岩中滲透而來,水色晶瑩,清涼醇厚,味道甘冽。虎刨泉與龍井茶自古被稱為“杭州雙絕”,用虎跑泉水衝泡的龍井茶別有一番真味。遊人來到這裏,品一杯虎跑泉衝泡的龍井茶,憑幾臨欄,小風徐徐,眼中不盡美景,手上嫋嫋香茶,真是“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龍井問茶
龍井位於鳳篁嶺上,三國時東吳曾來這裏求雨,龍井因此而得名。北宋時,高僧辯才居住此地,為方便客來客往,整治山林,開通山道,龍井一帶方才旺盛起來。辯才好客,每有客來,喜奉一杯自植的香茗待客,龍井茶漸漸有了名氣。明、清以後,龍井茶聲譽鵲起,袁枚的《隨園食單》讚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乾隆皇帝也來到此地,親封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前18棵茶樹為“禦茶”。
後來,龍井問茶入選新西湖十景,這裏的茶葉和風景更加身價倍增,每年清明前後,穀雨時節,茶農采茶、炒茶,茶香飄溢,吸引了更多的遊人。
名山產靈草——黃山毛峰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若歙之鬆蘿,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鬱,並可雁行,與岕頡頑。往郭次甫亟稱黃山……”(明·許次紓《茶疏》)。又據《徽州府誌》記載:“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由此可知,黃山產茶曆史悠久,黃山茶在明朝中葉就很有名了。
清代江澄雲《素壺便錄》記述:“黃山有雲霧茶,產高山絕頂,煙雲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曆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種翠雨茶,亦產黃山,托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香氣比雲霧稍減,亦軼出鬆蘿一頭。”另有《黃山誌》載:“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齒齶,謂之黃山雲霧。……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據考證,黃山雲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
黃山毛峰是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製(《徽州商會資料》)。該茶莊創始人謝靜和,歙縣漕溪人,以茶為業,不僅經營茶莊,而且精通茶葉采製技術。1875年後,為迎合市場需求,每年清明時節,在黃山湯口、充州等地,登高山名園,采肥嫩芽尖,精細炒焙,標名“黃山毛峰”,運銷東北、華北一帶。到抗戰前,高級黃山毛峰年產量已達百擔以上。
黃山為我國東部的最高山峰,素以蒼勁多姿之奇鬆,嶙峋維妙之怪石,變幻莫測之雲海,色清甘美之溫泉聞名於世。明代徐霞客給予黃山很高評價,寫到:“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首。黃山風景區境內海拔700—800米的桃花峰、紫雲峰、雲穀寺、鬆穀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地。風景區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曆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現在黃山毛峰的生產已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黔縣等地。這裏山高穀深,峰巒疊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16℃,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鱗鉀肥,呈酸性(PH4·5—5·5),適宜茶樹生長。優越的生態環境,為黃山毛峰自然品質風格的形成創造了極其良好的條件。
黃山毛峰采摘細嫩,特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黃山毛峰開采於清明前後,1—3級黃山毛峰在穀雨前後采製。鮮葉進廠後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危害葉,揀出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量勻淨。然後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製;下午采,當夜製。
黃山毛峰的製造分殺青、揉撚、烘焙三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後低,即150—130℃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後,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鍾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麵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淨。殺青程度要求適當偏老,即芽葉質地柔軟,表麵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揉撚: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在鍋內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後,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鍾,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撚時速度宜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豪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隻殺青鍋配四隻烘籠,火溫先高後低,第一隻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以上,以後三隻溫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初烘結束後,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鍾,以促進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並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幹。揀剔去雜後,再複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趁熱裝入鐵桶,封口貯存。
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3級。特級黃山毛峰有分上、中、下三等,1—3級各分兩個等。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
茶香百裏醉——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豔、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已卯……撫臣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鼇,是東後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係他所題。又據《隨見錄》:“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殺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是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曆史悠久,早為貢茶是毫無疑義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麵,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加之質地疏鬆,極宜於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數、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鬆、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碧螺春采製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每年春分前後開采,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製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稱之“雀舌”,炒製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曆史上曾有500可幹茶達到9萬棵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越的環境,加之優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於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製,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製,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製的特點是:手不離茶,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撚、搓團顯豪、烘幹。
殺青:在平鍋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紅葉、無煙焦葉,曆時3—5分鍾。
揉撚:鍋溫70—75℃,采用抖、炒、揉三種方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鬆不利緊條,太緊茶汁溢出,易在鍋麵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時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幹度達六、七成幹,時間約10分鍾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曆時12—15分鍾左右。
搓團顯毫: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複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左右時,進入烘幹過程。曆時13—15分鍾。
烘幹:采用輕搓、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幹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幹。鍋溫約30—40℃,足幹葉含水量7%左右,曆時6—8分鍾。全程約40分鍾左右。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據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可見,碧螺春在曆史上就曾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鬱,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描述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品嚐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品飲時,采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先衝開水後下茶。或用70—80的開水衝泡。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茶在杯中,觀其形,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鬱、回甘,真是其貴如珍,宛如高級工藝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茶區每到采茶季節,春意盎然,滿山蒼翠,茶香百裏。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裏醉”。
太平湖畔太平茶——太平猴魁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產,產於太平、涇縣、寧國一帶。除普通尖茶外,還有太平魁尖、涇縣特尖,近年寧國又創尖茶新產品——黃花雲尖。各類尖茶采製技術和茶葉外形較為相似,而內質卻各具風格。太平猴魁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
太平縣(現為黃山市黃山區)產茶曆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葉長春等茶莊,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加工尖茶,遠銷南京等地。江南春茶莊從尖茶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應市,一舉成功。後來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工細製成王老二魁尖,現稱“魁尖”。由於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使其他產地魁尖難以“魚目混珠”,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1912年在南京南洋勸業場和農商部展出,榮獲優等獎。1915年又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從此,太平猴魁蜚聲中外。
太平猴魁產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境內最高峰鳳凰尖海拔750米,為黃山山脈北麓餘脈。這裏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猴坑的紅椿塢、黃桶塢、黃梅塔、九龍崗、獅形頭;猴崗的鳳凰尖、板山培、新樁棵、胡家壟;顏家的四方塊、青龍山、黃檀樹等地塊所產的鮮葉,製茶質量最優。這裏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一2000毫米,土壤大多為千枚岩、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烏沙土,pH值在4.5—6.5之間,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當地茶樹品種90%以上為柿大茶。這個品種分枝稀、節間短、葉片大、色澤綠、茸毛多,是適製猴魁的良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