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飲用最廣
綠茶是未經發酵的,中國產量最多,飲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茶。它的特點是湯清葉綠。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在初製茶六大茶類裏產量最高,年產40萬噸左右,綠茶產區最廣,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四川、湖南、湖北、廣西、福建、貴州等各個茶區。
超市裏買的杭州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廬山雲霧,信陽毛尖,娥眉竹葉青,六安瓜片,顧渚紫筍,江山綠牡丹,太平猴魁,金獎慧明,老竹大方,恩施玉露,蒙頂甘露,劍春茶,休寧鬆夢等等,等等,都屬於綠茶類。
綠茶是將采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殺滅了各種氧化酶,保持了茶葉綠色,然後經揉撚、幹燥而製成,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點。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幹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由於在幹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製後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征。如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製後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結勻整,不含碎茶,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雨茶:原係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采製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湧溪火青等。平炒青:產於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曆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精製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扁炒青:因產地和製法不同,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龍井:產於杭州市西湖區,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旗槍:產於杭州龍井茶區四周及毗鄰的餘杭、富陽、肖山等縣。大方:產於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為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製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為特種炒青綠茶,為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後工序常進行烘幹。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鬆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雲霧等等。在此隻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以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產於浙江雲和縣。曾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亮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幹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製後大部分作熏製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要主要產茶區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於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渚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
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幹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雲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幹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於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於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於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曆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幹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為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分布於各產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量最高,質量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銷區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產花茶的主要原料。
綠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多酚為茶葉中酚類物質的總稱,它是由30多種酚類物質所組成的複合體,包括兒茶素、花青素、和酚酸等。綠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製癌細胞生長所必需的尿激酶。綠茶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P、維生素K和維生素B族的含量較高。綠茶中通過飲茶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蛋白質含量約為2%,大部分蛋白質為不溶性物質,存在於茶渣內。綠茶中的氨基酸種類豐富,多達25種。這些氨基酸在茶葉中的含量雖不高,但可作為人體日需量不足的補充。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鈣、鉀、鐵、鎂、鋅含量較高。
常飲綠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膽固醇,茶多酚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物質,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起到抗衰老的功效。綠茶中的茶丹寧具有解毒、止血、抗氧化並促進脂肪代謝的功能。綠茶中含有豐富的鉀,有利尿的功能。綠茶的葉酸含量較高,可以預防貧血。綠茶富含氟元素,能有效地防止齲齒的發生。綠茶中的各類堿類物質,如咖啡堿、可可堿和茶堿,有興奮大腦皮層、解除疲勞和增強記憶力的作用,並且能擴張心髒冠狀動脈,抑製腎小管再吸收,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腎功能。綠茶中的揮發油和鞣酸,有助於消食解油膩,還有收斂、止血、殺菌的作用。鞣酸不可與有關毒物結合、沉澱,以延遲人體對金屬類或生物堿類物質的吸收。綠茶含有胡蘿卜素,還可以降低老年白內障的發生率。堅持長期飲茶,還可有效抑製膀胱癌、腎癌和肝癌,因為綠茶能阻止亞硝基化合物在人體內的合成以及減少黃曲黴素對人體的不利影響。綠茶對傷寒杆菌、霍亂弧菌、痢疾杆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常用濃綠茶漱口有防止口腔潰瘍的功用,因此對那些經常抽煙並發生口腔黏膜破潰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綠茶品飲與綠茶茶具
瓷杯品綠茶:
瓷杯品綠茶適於泡飲中高檔綠茶,如一、二級炒青綠茶、珠茶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後,入杯衝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開沸水衝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鍾後開蓋,嗅茶香,嚐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於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
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玻璃杯品綠茶:
玻璃杯泡綠茶,適於品飲細嫩的名貴綠茶,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
泡飲之前,先欣賞幹綠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葉,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綠茶製作工藝,察看綠茶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幹嗅綠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衝泡。
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綠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綠茶舞”。泡綠茶的具體操作,可視綠茶條的鬆緊不同,分別采用兩種衝泡法,一是衝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如龍並綠茶、碧螺春綠茶、都勻毛尖綠茶、蒙頂甘露綠茶、廬山雲霧綠茶、福建蓮芯綠茶、淩雲白毫綠茶、湧溪火青綠茶、高橋銀峰綠茶、蒼山雪綠綠茶等,可用“綠茶上投法”。即洗淨茶杯後,先將85—90℃開水衝入杯中,然後取綠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綠茶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幹綠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遊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綠茶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綠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待綠茶茶湯涼至適口,品嚐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咽,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綠茶的風韻。此時舌與鼻並用,可從茶湯中品出綠茶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嚐茶的頭開鮮味與綠茶茶香,飲至杯中綠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幹),再續加開水,謂之二開綠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綠茶,二開綠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二是泡飲茶條鬆展的名綠茶,如六安瓜片綠茶、黃山毛峰綠茶、太平猴魁綠茶、舒城蘭花綠茶等,如用“上投法”,綠茶茶葉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幹綠茶欣賞以後,取綠茶入杯,衝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鍾,待幹茶吸水伸展後再衝水至滿,此時綠茶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遊移於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
泡飲細嫩名綠茶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綠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綠茶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茶壺泡綠茶
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綠茶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綠茶茶葉,使綠茶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衝泡中低檔綠茶,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衝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淨壺具,取綠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衝泡至滿,3—5分鍾後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綠茶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綠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
綠茶的保存和儲藏方法
根據對象及綠茶擁有和保存量的不同,綠茶的保存和儲藏方法主要分為專業及家庭兩類,專業保存主要是茶商對其茶品進行保存,家庭主要是少量綠茶的保存,其中綠茶的專業保存方法有三種:
一是石灰塊保存法。生石灰塊裝於白細布做的袋內。綠茶裝入白棉紙袋內,外套牛皮紙袋,然後將小口陶壇洗淨晾幹,下墊白紙,將綠茶茶葉袋置於小口陶壇內,中間嵌於一二隻石灰袋。用數層草質密封壇口,最後用磚頭或者厚木版壓實,以減少空氣交換量。此後要經常檢查保存情況,石灰潮解後要及時更換。
二是碳貯法。操作方法與石灰塊保存法基本相同。所用材料不過是用燃燒熄滅後的木炭,盛茶用具可代之以瓦罐或者小口鐵皮桶。木炭袋和綠茶茶葉袋的容量可視容器大小而增減。
三是綠茶冷藏法。將茶葉烘幹水汽,含水量在3-5%之間,不超過6%。綠茶茶葉裝入鍍鋁複合袋,熱封口,用呼吸式抽氣機抽出袋中的空氣,同時衝入氮氣,加封上封口貼,置於茶箱,然後送入低溫冷藏庫保藏。此法是目前科技水平條件下最佳的茶葉保存法。保存量大、時間久。
綠茶的家庭保存方法:
⒈瓦罐儲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馮夢禎<快雪堂漫錄>雲:"實茶大甕,底置箬,封固倒放,則過夏不黃,以其氣不外泄也."茶葉含水量不能超過6%。可用生石灰除濕.具體操作方法同石灰塊保存法。
⒉罐藏法.容器選用裝糕點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屬聽、箱、罐、盒,或鐵或鋁或紙或紙品,或方或圓或扁或不規則性.重要的是茶要幹燥,袋口封好.此法簡便,取同方便。
⒊塑料袋貯茶法.選用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茶葉可以事先用較柔軟的淨紙包好,然後置於食品袋內,封口即成。
⒋熱水瓶貯茶法.可用保溫不佳而廢棄的熱水瓶,內充幹燥的綠茶,蓋好瓶塞,用蠟封口。
⒌冰箱保存法.綠茶裝入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然後置於冰箱冷凍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時間長、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嚴實,否則會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損綠茶茶葉的品質。
綠茶貯存有五忌
一忌潮濕:綠茶茶葉是一種疏鬆多孔的親水物質,因此具有很強的吸濕還潮性。存放綠茶時,相對濕度在60%較為適宜,超過70%就會因吸潮而發生黴斑,進而酸化變質。
二忌高溫:綠茶茶葉最佳保存溫度為0-5℃。溫度過高茶葉中的氨基酸、糖類、維生素和芳香性物質則會被分解破壞,使質量、香氣、滋味都有所降低。
三忌陽光:陽光會促進綠茶茶葉色素及酯類物質的氧化,能將葉綠素分解成為脫鎂葉綠素。綠茶茶葉貯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受日光照射後,其內在物質會起化學反應,使綠茶茶葉品質變壞。
四忌氧氣:綠茶茶葉中的葉綠素、醛類、酯類、維生素C等易與空氣中的氧結合,氧化後的綠茶茶葉會使綠茶茶葉湯色變紅、變深,使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五忌異味:綠茶茶葉中含有高分子棕櫚酶和萜稀類化合物。這類物質生性活波極不穩定,能夠廣吸異味。因此,茶葉與有異味的物品混放貯存時,就會吸收異味而且無法去除。
紅茶——濃鬱芬芳
紅茶是在綠茶的基礎上經發酵創製而成的。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工萎凋、揉撚(切)、發酵、幹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紅茶屬發酵茶類,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揉撚、發酵、幹燥。我國紅茶種類較多,產地較廣,有我國特有的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也有與印度、斯裏蘭卡相類似的紅碎茶。
紅茶是發酵茶,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工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紅茶創製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紅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利、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紅茶栽培
適合茶樹栽培的地域需要滿足的條件:(1)熱帶或亞熱帶;(2)氣溫高的季節有足夠的降水;(3)弱酸性土壤;(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在收獲季節,在幹燥的日子一日內溫差較大能夠夠厚或具有芳香的優質茶葉。此外,需要廉價的,高質量的勞動力也是很重要的,這樣,從茶樹的栽培到茶葉的采摘都有足夠的人手照料。
紅茶加工
采摘後,新鮮的葉片首先要放到空氣中萎凋。然後,紅茶將被按照兩種方法之一進行加工:CTC方法(碾碎(Crush)、撕裂(Tear)、卷起(Curl))或者傳統方法。CTC方法一般用於生產袋茶的低質茶葉並且使用機器加工。在使用中低質茶葉生產更好一些的成品方麵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傳統方法是通過機器或手工文成的。手工處理用於高質量的茶葉。傳統方法會根據不同的茶葉采用不同的手法,這種加工的風格最終產生許多鑒賞家所追求的高質量散茶。然後,葉片在控製的溫度和濕度下進行氧化。這一過程也稱為發酵,雖然沒有發酵發生。氧化的水平決定著茶的質量。由於氧化在揉撚階段就開始了,因此兩個階段之間的時間長短對於茶葉的質量來說也是至關緊要的因素。然後葉片將被幹燥,以阻止氧化過程。最後,葉片將按照大小(整葉,碎葉,茶末,茶粉)分成不同的“等級”,這種分類通常是使用篩子進行的。茶葉將進一步根據標準進行子等級分類。
現在,茶葉可以包裝了。
紅茶製造工藝
我國紅茶包括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其製法大同小異,都有萎凋、揉撚、發酵、幹燥四個工序。各種紅茶的品質特點都是紅湯紅葉,色香味的形成都有類似的化學變化過程,隻是變化的條件、程度上存在差異而已。下文以工夫紅茶為例,簡介紅茶的製造工藝。
1、萎凋
萎凋是指鮮葉經過一段時間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葉成萎蔫凋謝狀況的過程,是紅茶初製的第一道工序。經過萎凋,可適當蒸發水分,葉片柔軟,韌性增強,便於造形。此外,這一過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葉清香欲現,是形成紅茶香氣的重要加工階段。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兩種。自然萎凋即將茶葉薄攤在室內或室外陽光不太強處,擱放一定的時間。萎凋槽萎凋是將鮮葉置於通氣槽體中,通以熱空氣,以加速萎凋過程,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2、揉撚
紅茶揉撚的目的,與綠茶相同,茶葉在揉撚過程中成形並增進色香味濃度,同時,由於葉細胞被破壞,便於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利於發酵的順利進行。
3、發酵
發酵是紅茶製作的獨特階段,經過發酵,葉色由綠變紅,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其機理是葉子在揉撚作用下,組織細胞膜結構收到破壞,透性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學成分亦相應發生深刻變化,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形成紅茶的色香味品質。目前普遍使用發酵機控製溫度和時間進行發酵。發酵適度,嫩葉色澤紅勻,老葉紅裏泛青,青草氣消失,具有熟果香。
4、幹燥
幹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幹度的過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停止發酵;蒸發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幹度以防黴變;散發大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激化並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