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十大名茶(2 / 3)

太平猴魁的鮮葉采摘特別講究。穀雨前後,當20%芽梢長到一芽三葉初展時,即可開園。其後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後改製尖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展,並嚴格做到“四揀”:一揀山,揀高山、陰山、雲霧籠罩的茶山;二揀叢,揀樹勢茂盛的柿大茶品種的茶叢;三揀枝,揀粗壯、挺直的嫩枝;四揀尖,采回的鮮葉要進行“揀尖”,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製猴魁的原料。“尖頭”要求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且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以保證成茶能形成“二葉抱一芽”的外形。“揀尖”時,芽葉過大、過小、瘦弱、彎曲、色淡、紫芽、對夾葉、病蟲葉不要(即“八不要”)。“揀尖”時,剔除的芽葉、單片,均製“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製完。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進行,雨天一般不采。“揀尖”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短時間攤放,實際上是一種輕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於殺青,同時也有利於內含物的轉化,對猴魁香氣、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製造分殺青、毛烘、足供、複焙四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70厘米的桶鍋,鍋壁要光滑清潔。以木炭為燃料,確保鍋溫穩定。鍋溫110℃左右,每鍋投葉量75—100克。翻炒要求“帶得輕、撈得淨、抖得開”,曆時2—3分鍾。殺青結束前,要適當理條。殺青葉要求毫尖完整,梗葉相連,自然挺直,葉麵舒展。

毛烘:按一口殺青鍋配四隻烘籠,火溫依次為100℃點90℃、80℃、70℃。殺青葉攤在烘頂上後,要輕輕拍打烘頂,使葉子攤勻平伏。適當失水後翻到第二烘,先將芽葉攤勻,最後用手輕輕按壓茶葉,使葉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邊烘邊捺。第三烘溫度略降。仍要邊烘邊捺。當翻到第四烘時,葉質已經幹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幹時,下烘攤涼。

足烘:投葉量250克左右,火溫70℃左右,要用錦製軟墊邊烘邊捺,固定茶葉外形。經過5一6次翻烘、約九成幹,下烘攤放。

複焙:又叫打老火,投葉量約1900克。火溫60℃左右,邊烘邊翻。切忌捺壓。足幹後趁熱裝筒,筒內墊箬葉,以提高猴魁香氣,故有“茶是草、箬是寶之說。待茶冷卻後,加蓋焊封。

太平猴魁產地僅限於猴坑一帶,產量不多,其他地區所產統稱魁尖;製法與猴魁基本相同,外形與猴魁相似,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但品質風格卻“高下分明”,不堪攀比。過去按品質分等級確定名稱“猴魁”為上品,“魁尖”次之,再依次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現在按品質劃分,“猴魁”為極品,分1—3等,“魁尖”次之,也分1—3等,稱上魁、中魁、次魁。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兩葉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淨,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品飲時能領略到“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

高山雲霧出好茶——六安瓜片

“唐、宋史誌,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雲:壽州向亦產茶,名雲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滌除沉菏……”(清道光《壽州誌》)。盛唐縣為今六安縣,可見六安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之—。

六安瓜片的曆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枝,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消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采製,並起名“蜂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衝,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製,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遂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衝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製,炭火烘焙,所製新茶形質俱佳,獲得袁的讚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采製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時過境遷,虛實難辨。但上述兩種傳說有三點則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問世於1905年前後;其二:六安瓜片的產地在金寨縣麻埠齊頭山附近的後衝,麻埠已隨響洪甸水庫的建成而掩沒消失。但過去這裏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采製技術是在大茶的基礎上,汲取蘭花茶、毛尖製造技術之精華,逐漸創製成功的。目前在製茶工具及技術方麵,仍有許多與大茶相似之處。瓜片產區目前春茶製瓜片,夏茶仍製大茶,形成組合生產。

六安瓜片產於六安、金寨、霍山三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鮮花嶺、龔店;六安縣的黃澗河、雙蜂、龍門衝、獨山;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衝、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一帶。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瓜片原產地齊頭山一帶,舊時為六安管轄,現屬金寨縣。齊頭山所產“齊山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

齊頭山是大別山的餘脈,海拔804米,位於大別山區的西北邊緣。與江淮丘陵相連,幾十裏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屹立,如天然畫屏。全山為花崗岩構成,林木蔥翠,怪石崢嶸,溪流飛瀑,煙霧籠罩。山南坡上有一石洞,處於人跡罕到的懸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為蝙蝠洞。傳說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群婦女結伴上齊頭山采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發現一株大茶樹,枝葉茂密,新芽肥壯。她動手就采,神奇的是茶芽邊采邊發,越采越多,直到天黑還是新芽滿樹。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茶樹已然不見,於是“神茶”的美談就傳開了。

六安瓜片產區位於大別山東北麓,屬淮河流域,年平均溫度l5℃,年平均降水量1200一1300毫米,土壤pH6.5左右,多為黃棕壤,質地疏鬆,土層深厚,茶園多在山坡衝穀之中,生態環境優越。

六安瓜片的采製技術,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於穀雨後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麵”,采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采回後及時掰片,將嫩葉(未開麵)、老葉(已開麵)分離出來炒製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製“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

六安瓜片炒製分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五個工序。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後用竹絲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鍾,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幹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幹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衝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鍾,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擊,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裏。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單片,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過去根據采製季節,分成三個品種:穀雨前提采的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後采製的大宗產品稱“瓜片”;進入梅雨季節,鮮葉粗老,品質較差,稱“梅片”。現在“齊山名片”分1—3等,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級8等。

六安瓜片在我國名茶中獨樹一幟,其采摘、扳片、炒製、烘焙技術皆有獨到之處,品質也別具一格。其產製曆史雖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產規模和技術精熱程度而言,則為許多名茶所無法相比。

一芽一葉多清香——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區的信陽縣。信陽產茶已有二幹多年曆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譚等群山的峽穀之間。這裏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多。清乾隆年間有人道:“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隻在山,長伴山中客。”這裏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讚曰:“立馬層崖下,淩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喧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製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欲知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采摘是製好毛尖的第—關。—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次。以一芽一葉或—芽二葉初展為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製2—3級毛尖。芽葉采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別炒製。

鮮葉經適當攤放後,進行炒製。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並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紮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鍾,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後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信陽毛尖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內質清香,湯綠味濃。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茶優質獎狀;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再次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名茶。

信陽茶葉資源極為豐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區皆有種植,榮獲國家金質獎信陽毛尖的原料則主要來自信陽西南山區,俗稱“五雲兩潭一寨”,即車雲山、連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五雲兩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所產毛尖茶質量最優。一是高山雲霧多,光照適宜,短光波的藍、紫、紅光易被葉綠素吸收,增強光合作用,使茶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茶葉味香濃。二是高山霧濃,空氣濕潤,芽葉持嫩性強,粗纖維少。三是高山日夜溫差大,茶葉經光合作用積蓄物質,有效積累多,故高山茶葉味濃鬱。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葉多腐爛為土,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鬆軟,偏酸性,有利於茶樹生長。五是空氣、水質潔淨,很少汙染,茶葉質量純正,無雜味。

除信陽西南山區外,商城、光山、羅山、新縣、潢川、固始、信陽市等地皆產茶葉,並且多出名茶。商城縣金剛台、大蘇山等地層巒疊翠、去霧繚繞,所產“雀舌茶”形如鳥雀舌尖,湯鈀淡黃微綠,滋味香醇。“銀針”茶以穀雨前采嫩芽焙製外形細直有毫,湯色翠青,入口馥鬱。“金剛碧綠”、“大別山龍井”也各具特色。固始縣有“仰天雪綠”,光山縣有“蘇山茗芽”、“淨居毛峰”、“賽山翠綠”、“賽山毛峰”,新縣有“香山翠峰”,地區茶葉試驗場有“雷沼噴雲”。“靈山雲茶數千年,古今中外美名傳。清香明目延年壽,長生何湎術仙丹”。羅山縣靈山茶也有鮮明的特色,“靈山劍峰”在1990年河南省名優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級新名茶,又有“天山香”為代表的一優質茶相繼問世。目前,信陽擁有國家級名優茶1個,省級名優茶14個,地區級名優茶11個。

信陽毛尖采摘製作

陽春三月,茶芽開始萌發,“清明節”過後開始采摘,“穀雨”前普遍開采。春茶采摘時間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為春茶,也叫做“頭茶”,開采的頭兩天,數量很少,稱之為“跑山尖”,多在“穀雨”前采製也稱為“雨前毛尖”。五月底春茶結束停采5至於天,再采為夏茶,采摘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八、九月間,秋芽萌發,采之則稱為“秋茶”。秋季萌芽多為養樹而不摘,於是便有“頭茶苦、二茶澀、秋茶好喝舍不得”之說。

采茶時,不采老(葉),不采小,不采馬蹄葉(魚葉),不采茶果(花蕾、小茶果實),對夾葉則及時采盡。製作特級毛尖,隻采摘1芽1葉初展;一級茶采摘1芽2葉初展,二級茶采摘1芽2葉至3葉初展為主,兼有2葉對夾葉。三級茶采摘1芽2至3葉,兼有較嫩的2葉對夾葉。四、五級采摘1芽3葉及2至3葉對夾葉。

新鮮芽葉采摘後需及時炒製。炒製的工藝規程是:青葉入生鍋—熟鍋—初烘—攤涼—複烘—擇揀—再複烘—包裝入庫。炒製“生鍋”起殺青、初揉作用,葉片軟綿,初步形成泡鬆條索,嫩莖折不斷,即全部轉入“熟鍋”。除繼續起蒸發水分作用外,主要是進行做條、整形加工,並使之發揮香氣。熟鍋炒製後,及時進行初烘,徹底毀滅茶葉殘餘酶的活性,防止氧化劣變,並初步發揮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狀作用。初烘後攤涼2至於小時進行複烘,複烘之後擇揀,再熱烘一次即可密封。除人工炒製茶葉外,還有機製。唐代時用水車帶動茶磨,將磨碎的茶葉製成團茶;50年代,用過簡易筒形揉茶機和水利揉茶機,大大提高了工效。特別是由信陽縣茶葉總公司、龍潭牌茶葉總廠開發研究的茶葉機械初製加工技術,結束了信陽毛尖必須依賴手工炒製的曆史,把信陽毛尖的炒製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欲知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采摘是製好毛尖的第—關。—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次。以一芽一葉或—芽二葉初展為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製2—3級毛尖。芽葉采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別炒製。

鮮葉經適當攤放後,進行炒製。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並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紮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鍾,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後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形狀細、圓、光、直並多白毫,茶質清香、味濃、湯色綠,因茶葉節茸毛顯露,緊直峰尖而稱之為“毛尖”,信陽毛尖具有多種功能作用。具有強身健體作用。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製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禦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具有醫療功效。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茶葉內含的咖啡堿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鬆弛,並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鬆弛血管壁的效應更顯著;臨床證實,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製,一旦抑製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對人體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祁紅特絕群芳最——祁門紅茶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的珍品,有百餘年的生產曆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黔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祁紅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鬱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據曆史記載,清朝光緒以前,祁門生產綠茶,品質好,製法似六安綠茶,稱為“安綠”。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黔縣人餘幹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茶莊,仿照“閩紅”製法試製紅茶。1876年,餘幹臣從至德來到祁門,並在西路曆口、閃裏設立茶莊,擴大生產收購。繼而在南路貴溪—帶,也試製紅茶成功。由於茶價高、銷路好,人們紛紛相應改製,逐漸形成了“祁門紅茶”。對祁紅的創製與發展,祁門胡元龍亦是有貢獻的。據1916年《農商公報》第二期記載:“安徽改製紅茶,權輿於祁建。而祁建有紅茶,實肇始於胡元龍(又名胡仰儒)。胡元龍為祁門南鄉之貴溪人,於前清鹹豐年間,即在貴溪開辟荒山五千餘畝,興植茶樹。光緒元、二年之間,因綠茶銷售不旺,特考察製造紅茶之法,首先籌集資金六萬元,建設日順茶廠,改製紅茶,親往各鄉教導園戶,至今40餘年,孜孜不倦。”

由於祁門自然環境優越,茶葉品質好,並逐年提高製茶技藝,其內質香氣獨樹一幟,競與當時國內著名的“閩紅”、“寧紅”齊名。“祁紅”產區逐漸擴大,除原來祁門、至德縣外,毗鄰的貴池、浮梁縣(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的蚊潭、鵝湖兩區)也相繼改製紅茶,產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後,生產購銷最旺時年產達6萬擔以上。後因國內軍閥混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與影響,我國紅茶生產開始衰落,但“祁紅”一直保持較好的產銷形勢。1939年,祁門縣最高年產達4.9萬擔,占當時全國紅茶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至1949年,下降為9618擔,1956年發展至3.3萬擔,1983年僅出口即達5.7萬擔,目前維持這一水平。

祁紅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鬱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豔,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微軟紅亮。

國外把“祁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裏蘭卡烏伐的季節茶,並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國外稱祁紅這種地域性香氣為“祁門香”,譽為“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清飲更能領略祁門紅茶的特殊香味。加奶後乳色粉紅,其香味特點猶存。

祁門紅茶茶道表演主要用具:瓷質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擺放好後,即可進行祁紅茶藝表演。

(一)“寶光”初現

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並非人們常說的紅色,而是烏黑潤澤。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tea”,即因紅茶幹茶的烏黑色澤而來。請來賓欣賞其色被稱之為“寶光”的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