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革封建舊教育 建立新教育秩序(3 / 3)

三是倡導男女平等,小學實行男女同校。提倡和重視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又一個重要內容。他一向反對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禮教信條對女性的摧殘和壓迫,認為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發揮女子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作用,就要使男女有同樣受教育的權利。他說:“求國富強,人人宜受教育。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當以女學為最重要之事。”他主張“無論中外,男女都要受教育,並且所受的教育都要一樣的”。他出任教育總長後,對推廣女子教育,采取兩方麵的舉措:一方麵,支持創辦各種新式女校,如女子中學、女子師範和女子職業學校;另一方麵,規定在小學實行男女同校。當時男女同校雖然還僅限於小學,但畢竟打破了長期以來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禁令,開創了近代中國男女同校的先河。

四是對大學教育進行了初步整頓。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大學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中曾回憶說:“我與次長範靜生君常持相對的循環論,範君說:‘小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大學!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我說:‘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裏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裏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把兩人的意見合起來,就是自小學至大學,沒有一方麵不整頓。不過他的興趣,偏於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我的興趣,偏於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參加一點意見罷了。”這時他對大學學科進行了調整,取消了經科,同時鑒於大學數量不足,規定除北京外,在南京、漢口、成都、廣州各設大學一所。他還鑒於各省所辦的高等學堂程度不齊,畢業生升入大學甚感困難,決定將其改為大學預科,附屬於大學,以期提高質量。

1912年5月,蔡元培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他在講演中強調“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這是他對大學定位,也是對大學辦學宗旨的第一次闡述。他認為大學是研究學理的機關,要偏重文理兩科,所以在《大學令》中規定,設法、商等科而不設文科的,不得為大學;設農、工、醫等科而不設理科的,亦不得為大學。同時,他還仿德國大學學製,在《大學令》中將前清大學之上設立的通儒院改稱大學院,並分設各科研究所,規定大學高年級學生必須入所研究,俟研究取得成果後,方能畢業。

五是倡導社會教育。為了向社會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蔡元培還極為重視社會教育。在教育部機構設置上,除設有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兩司外,“我為提倡成人教育、補習教育起見,主張增設社會教育司”。為此,蔡元培邀請魯迅到社會教育司任職,任僉事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科學、博物院、圖書館、美術館、音樂會、演藝會等與社會教育有直接關聯的各項文化事業。社會教育司為此做了許多工作。教育部創設不久,即通電各省都督,促其推行社會教育,電文稱:“社會教育,亦為今日急務,入手之方,宜先注重宣講。即請貴府就本省情形,暫定臨時宣講標準,選輯資料,通令各州縣實行宣講,或兼備有益之活動影畫,以為輔佐。並由各地熱心宣講員,集會研究宣講法,以期易收成效。……至宣講標準,大致應專注此次革新之事實,共和國民之權利、義務及尚武、實業諸端,而尤注重於公民之道德。當此改革之初,人心奮發,感受易。即希貴府速予查照施行。”根據當時曆史條件,以宣講作為社會教育的切入口,對宣講內容的提示具體而切合鞏固共和政治的需要。這反映了蔡元培對社會教育的重視和見解的深刻。

再者,蔡元培認為,教育並非止於學校,還要對社會負有教化之責。1912年2月中旬,蔡元培、李石曾等在上海發起“進德會”,很有針對性地指出:“亡清之腐敗,積社會之腐敗而成。……若民國新建,承其流而不加注意,將腐敗之根株不去,而凋蔽之原氣難複。”他們希望通過進德會的組織,“為社會樹之風聲,庶國風丕乎其變焉。”隨後,蔡元培、宋教仁、李石曾等又在天津旅次組織“六不會”和“社會改良會”。六不會是作為通俗之進德會,蔡元培談及組織緣起時說:“以革命後舊同誌或均將由野而朝,不免有染著官場習氣;又革命黨既改成政黨,則亦難保無官吏議員之競爭”,於是“欲提倡一種清靜而恬淡的美德”。

社會改良會還發表了宣言和章程,“以人道主義及科學知識為標準,而定改良現今社會之條件”為宗旨,要求人們具備共和思想要素,“尚公德,尊人權,貴賤平等而無所謂驕諂,意誌自由而無所謂僥幸。不以法律所不及而自恣,不以勢力所能達而妄行”。章程列舉改革社會惡習共36條,諸如:不狎妓;不置婢妾;實行男女平等;提倡廢止早婚;提倡自主婚姻;離婚、再嫁自由;提倡少生兒女;禁止體罰兒童;不得苛待傭工;廢跪拜之禮,以鞠躬拱手代之;廢大人老爺之稱,以先生代之;不賭博;在官時不受饋贈;一切應酬禮儀,宜去繁文縟節;年節不送禮,吉凶等事不為虛糜之饋贈;提倡以私產或遺產補助公益善舉,戒除各種迷信活動,戒除鴉片、嗎啡及煙酒不良嗜好;日常行動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如隨處吐痰及隨意拋擲汙穢等事);不可有辱罵、喧鬧、粗暴之行為;等等。

這些切中時弊的警示和改良措施,對於推進社會文化道德建設,加強人們的自我修養,避免革命之後重蹈腐敗之覆轍,是很有意義的。當然,僅靠良好的願望和個人的道德修養,還不足以解決這樣的曆史課題,但是,他們敏銳地看到新政權仍存在變質的危險,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這對後世來說是富有啟迪意義的。

綜上所述,蔡元培在民國初年進行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我國近代教育製度的基礎,是有曆史功績的。他提出的教育方針和各種改革措施,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值得我們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