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生有著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了大量的教育論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精神財富。正是基於上述特點,在撰寫這部關於蔡元培教育思想一書時,也將其必要的曆史背景和實踐活動穿插敘述,以期使讀者更全麵地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由來、發展和意義,從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毛澤東曾說過: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指的是對整個曆史應取的態度。如果就教育方麵而言,我們不也應該對從孔夫子到蔡元培來一番總結嗎?誠然,不同時代和不同階級的教育,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的永恒範疇,千百年教育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勢必反映出某些共同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說,教育也同其他領域一樣,不應當割斷曆史,要承認曆史的繼承性。我們在建國初期,基本上是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我們的教育體製,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幫了忙的,但後來的事實說明蘇聯模式並不完全適合我國的實際。1956年,黨和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新路的任務。這次探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令人惋惜的是,在這關係到我國繼續前進的重要時刻,黨內“左”的思潮隨之出現,致使從探索新路這一正確的命題出發,卻導向了錯誤的結果。二十多年來,我在教育領域體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蕩”,經曆了從新奇到迷惘到失望的過程。“文化大革命”從反麵使我深深體會到,造成這種局麵雖然有許多因素,而蔑視曆史,否認曆史(包括新中國建立以後的曆史)的繼承性,以為靠批判一切便能創造出一個“紅彤彤”的無產階級教育的新製度來,這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否定一切,最後否定了自己,被傳為笑談的所謂“和十七年對著幹”便是一個否定自己的典型的口號。教訓是極其深刻的。這些經曆和體會,也使我對蔡元培的教育革新活動及其教育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通過深入研究,從中汲取有益的養分。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的道理吧。
總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成果,是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遺產,是值得我們珍視、研究和借鑒的。曆史總是在前進,研究前人,是為了超過前人。我們正處在一個嶄新的曆史時代,這是蔡元培生活的那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本書承北京大學楊承運教授做了大量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世紀教學研究所林金安編審、研究生教育與學術著作分社策劃編輯李海風、責任編輯嶽永華為成書付出了辛勞,在拙著付梓之際,謹表由衷的謝意。蔡元培教育思想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限於著者水平,難免會有舛誤和疏漏,懇切歡迎讀者和同道惠予指正。
作者
2006年7月於藍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