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太真,清平陽府靈石縣後溝村(今靜升鎮後溝村)人,自幼好武,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出家,在靈石縣綿山(今屬介休市)玄天觀為道士。翌年,傅山來到靈石,隱居介廟,傳道、講學、行醫兼傳授武術,孟太真聞訊而至介廟,向傅山學習了一套獨特拳術,經過增減程式定名為“綿山太極拳”(簡稱“綿拳”)。傅山為道家龍門派第六代“真”字輩,而孟太真為虎門派第九代“太”字輩。孟向傅山虛心求教,得到真傳,以後他發揚傅拳的內外功法,貫穿著“陰陽”、“虛實”等法則。其套路名稱雖與傅拳不盡相同,但動作、功力則是一致的。孟太真在傅山死後廣為傳播傅山拳,有絳州人王宗嶽受傳後,遷到洛陽定居,傳到河南,後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洛陽編著了《太極拳論》,在實踐基礎上奠定了太極拳的理論基礎。以後又與張三豐(明道士,遼寧懿州人,明英宗封為通微顯化真人)等人的太極拳結合,演變發展為河南溫縣陳玉廷太極拳,陳撰寫了《陳氏拳譜》流傳至今,成為流傳中外的太極拳。
受傅山和孟太真的影響,靜升一帶乃至靈石縣境一時習武成風。清康熙年間,靈石縣武生員達567人,且有5名中武進士,13名中武舉人。據後溝村孟氏族人說,清末靈石義和團首領孟榮堂即其祖,武功十分高強,深得遠祖孟太真真傳,其徒王能科民國初曾為介休某富豪護院武師,人稱“王無敵”。
受王能科傳授,張如偉亦武藝高強,幾十年義務授拳,培養出許多武術高手,曾先後任靈石縣武術協會副主席、顧問、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1983年率弟子及家人參加晉中地區基層武術比賽獲集體一等獎、家庭武術表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