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孝義優生王夢鵬(1 / 1)

王夢鵬(1679—1756),清平陽府靈石縣靜升村(今靜升鎮靜升村)人,字六翮,號無逸,雙號竹林,優廩生員。

王夢鵬11歲時父親辭世,15歲時過繼叔父門下,20歲時喪母。其對待生父母和養父母,均能恪盡子職,數十年如一日。生於儒賈之家,鄙視奢侈懶惰、為富不仕的惡習,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生性慷慨,恪守德行,成為族人楷模。

鄉裏族中常有貧寒子弟不能入學者,王夢鵬在拱秀巷西設啟蒙義學,預備基金,延聘塾師,並親自“授經”,遠近就學者常滿。靜升鎮至馬和村路經3條小河,溪橋傾毀,行走不便,王夢鵬捐銀200餘兩,拓寬路麵,築石橋,修水渠,砌護路石壩。兩村之民為此感動,紛紛捐地捐物助成此事。道路竣工,又恐日後維修無錢,再捐銀20兩,責成專人放貸,以利息作為每年修繕費用。由於“宗族鄉黨貧富不一”,再加“天時難測,未免旱澇之災”,王夢鵬捐銀300兩,作未雨綢繆之計,請鄉黨、族人公正經理,以息賑饑;又捐銀600兩,建立義倉,使貧者在歉歲得以永賴。王夢鵬熱心村政,公正廉潔,主持公道,多為善行,親屬朋友婚喪嫁娶有困難,常出資幫助;貧寒人家欠債無力償還,竟將借據當眾燒掉。路旁時有無主屍體,還有一些人家無力喪葬,王夢鵬便在村西捐地9畝設立男、女義塚。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彌留之際,仍囑托兒子捐銀300兩,存放在宗祠,用來荒年濟困。二十四年(1759年),靈石大旱,族人用他的捐銀及利息共370餘兩,使流民度過災荒。

王夢鵬自幼“專心汲古,於書無所不讀”。21歲補博士弟子員,屢試都名列前茅,靈石儒學教諭贈匾“品學兼優”。王夢鵬雖然不舉不仕,“青衿終生”,但一世坦蕩,“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左右不負於人”。畢生酷愛書法,晚年尤樂此不倦,案首“每聚晉、唐、宋、元名賢真跡,朝夕摹書不輟。其書法蒼勁秀逸,卓然自成一家”。其《來青山館藏翰》,受到太史祝德全的讚許:“公生平嗜翰墨,得暇則臨池學書,深得‘二王’之法,來青山館藏翰先生真跡也,性情慷慨,有古君子風。”禮部尚書(從一品)曹秀先專作一篇《來青山館藏翰讚》,其中寫道:“竹林王君……其所課生徒,經其指授皆成良材,不慕榮利,以諸生終,蓋藝林中有品之人也。生平好臨池,所書得古人法,藏之巾篋,不以自炫……夫書為心畫,心正者筆端。”翰林院檢討、邑人何思鈞評其翰墨:“用筆雄健,結構嚴謹,一皆取法於古,而毫無庸俗態,實堪不朽。”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生不曾為官的慈善長者王夢鵬談笑而逝,享年77歲。去世後,由於他至善至孝,乾隆皇帝宣旨建坊彰表。內閣學士(從二品)、書法家翁方綱為其牌坊親題“孝義”二字,並撰文評其人與書法:“先生德重鄉黨,初未嚐以書顯,晚歲性耽淡泊,而書法亦極平淡高逸,無煙火氣,即偶臨古帖,亦間出己意,超越閑靜,如其為人,自是書家上乘。”一代名臣、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從一品)劉墉在《竹林王公孝義詩》讚雲:“遙瞻槐裏欽耆宿,評重鄉邦月旦同。誌節獨垂千古後,操持隻在五倫中。騎駿直上青琳館,化鶴閑遊紫石宮。爭羨天章榮處士,馨香至德永褒崇。”刑部尚書胡季堂、禮部尚書彭元瑞、曹秀先等都為王夢鵬寫了悼文和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