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惠侯祠
俗稱介廟,位於馬和鄉張嵩村與柏溝村的交界處,為靈石古八景之一,是一處以“割股俸君、功不言祿”著稱於世的三晉名賢介之推的墓、祠為載體,彰顯和歌頌忠孝文化的人文景觀。該廟始建於公元前635年,後世屢頹屢興,到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成為全國最大的國家祭祀、帝王祭拜的忠孝文化聖地。1994年7月2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廟占地198000餘平方米,包括忠孝廣場、潔惠侯祠、介林和碑林四大部分及牌坊、山門、“忠孝”柱、“忠孝”寶鼎、忠孝群雕、戲台、神道、古碑碣、忌阪、子母柏等諸多景觀。2011年8月正式向遊人開放。介廟景區的建成,對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忠孝美德、促進社會和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晉祠
又名廣惠宮,位於馬和鄉馬和村北。坐北朝南,占地麵積1741平方米。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隆慶年間(1567—1572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進行維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修葺戲台、鍾鼓樓及東西耳房、配殿,現存正殿、獻殿為元代建築,其餘為明、清建築。二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戲台、獻殿、正殿,東西兩側存有鼓樓及配殿。獻殿平麵方形,四向敞朗,簷柱粗壯,覆盆式柱礎,柱頭鬥栱五鋪作雙下昂,單簷歇山筒板瓦頂。院內現存元至正三年(1343年)碑1通、石獅2尊。2006年5月25日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宗祠
位於靜升村鍾靈巷之東,為西王氏家族的主祠堂。其始祖王實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本縣禹門外溝營村(今靈石縣南關鎮溝峪灘村)遷居靜升,落戶於村西之擁翠巷。及至明天啟五年(1625年)時,其家族已是“士者經史傳家,英輩迭出;農者沃產遺後,坐享豐盈;工者徹通諸藝,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據資萬千”。王氏宗祠“創自明紀”,當時僅有正廳三間,祠門一座。清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1717—1719年),王氏十四世生員王翰、十五世王體直、王君勷,生員王淩雲、十六世王奉天等出資,擴建宗祠,重修正廳,增修祭器、遺書、神廚、齋宿所,並增建東西廊房各五間,大門擴為三間,東北隅角房三間,西北隅角房一間,雍正四年(1726年),在宗祠前正街豎起節孝坊兩座;雍正六年(1728年),十五世王麟趾創修宗祠兩廊廂房十間;乾隆二十年(1755年)增建宗祠旗杆、月台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六世王生炯捐資補修宗祠大門為五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六世王中權、王中堂等創建石坊、月台、欄杆、神龕於宗祠內。到乾隆末初具規模,麵積已達1600平方米。整座建築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展開,正廳、獻亭、石牌坊、大門,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建造,中軸線左右有廂房六間,東邊有專供看祠堂傭人居住院落一座,院落外為祠堂附屬建築,麵臨街道有鋪麵五間。嘉慶九年(1804年),又耗資3200兩紋銀將祠堂建築擴展到道路以南500平方米,創修了宗祠樂樓、太仆坊、柵欄、優伶房及馬棚等,總麵積達2100平方米。其中樂樓坐南朝北,建築麵積132平方米。石砌台基以木刻隔斷分為前後台。前台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懸山頂。前簷下設一鬥二升鬥拱9攢,柱間置雕花雀替,設石雕圍欄。簷柱方形、石質,四角葵形,正側麵刻楹聯。後台麵闊五間,進深一椽。僅表演區就達12平方米,超過清代普通戲台9平方米的四分之一。道光十一年(1831年),又改建了王氏宗祠雙鬥鐵旗杆。在宗祠大門前及太仆坊上,分別懸掛有“奉旨恤贈太仆寺卿”和“欽賜世襲恩騎尉”等禦賜匾。大門在右懸有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事教習庶吉士加三級梁詩正題匾“積德累功”;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工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直隸湖廣總督孫嘉淦題匾“尊祖合族”;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禦史加五級梅玨成題匾“奕葉相承”等匾額。及至清末民初,王氏宗祠在縣域仍為無可倫比者,其祭堂、獻亭、廂房、祠門、樂樓、儀門一應俱全,成為王氏族權顯赫的象征。2007年靈石縣人民政府遵原貌進行全麵修繕,同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土派家祠
位於靜升村凝固堡下堡內,為西王氏家族土派分支祠堂,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該祠為二進院落,祭堂為無梁殿三間,並設有東西配房,有門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