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祠廟祠堂(2 / 3)

孝義祠

位於靜升村拱秀巷西南,總麵積428平方米。孝義祠前為孝義坊,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4—1786年),為奉旨旌表西王氏十五世王夢鵬的孝行義舉而建。孝義祠創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該祠分樓上樓下兩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麵窯洞三孔,每孔麵寬3.9米,進深9.8米,正窯後有140平方米停放靈柩大窯洞,正窯兩旁有廊廡,兩邊有磚砌台階可通樓上。上院218平方米,正麵為祭祖堂,硬山頂,麵闊五間,明間前出四角亭,前簷簷下設木構圍欄。隔扇分內外雙層,中間三間祭祖,稍間則為停放祭物等,明間無踏跺,為神道,次間有踏跺,為人道,婦女通道則在東稍間由磚券涵洞台階直通後門。祭祖堂南麵為一“凸”字戲台,為木結構懸山頂,左右有化妝間及東西樂池,東西兩側廊房專供看戲人使用,可見其設計非常講究。1998年9月27日,靈石縣人民政府投資修複的孝義祠舉行剪彩儀式時,海外王氏宗親會代表團400餘人參加了剪彩儀式。孝義祠早在1963年就被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15日列為晉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遠堂

又名敦本堂,位於靜升村恒貞堡下的道左溝右側,為西王氏家族火、土兩派的祠堂,創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占地麵積443.9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進有大門、儀門和祭堂,兩側為廂房。正麵祭祖堂麵闊五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前有石砌台階。祠門為磚砌,中設拱券形門,單簷硬山頂。

好善樂施祠

位於靜升村鍾靈巷西臨街處,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奉旨為西王氏十七世順天府督糧通判加治中銜王如琨所建,已廢,祠堂門前的好善樂施坊和對麵影壁於2006年修複。

東王氏宗祠

又名承顏堂,位於“南臨清溪、碧水涓涓”的靜升村東敬陽巷前。其始祖王彥文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從介休城南村徙居靜升,落戶於村東之敬陽巷。王氏宗祠“創修記年無考”,總占地麵積380餘平方米。該祠坐北朝南,屬二進院落布局,整體布局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展開,正堂、獻亭、石坊、樂樓、儀門、影壁都在中軸線上建造,東西兩側設有廂房、耳房、院門。正麵承顏堂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構架,明、次間均施四扇六抹槅扇門。獻亭麵闊三間,為四檁卷棚頂明亭。中院為青石鏤雕孝義牌樓,牌樓前方有樂樓兼作儀門,單簷硬山頂,四檁後出廊式。臨街儀門巍峨,杄樹旗杆聳峙。據碑記: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時,立戶人十三世王望貴、王貴哲、王都京、王晏、王生花、王登龍、王鵬府、王生祿、王都豐、王琪等糾首重修了宗祠南亭和西廊;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族人重修宗祠正室;同治元年(1862年),監工糾首、十六世生員王際昌以及王超英、王發榮、王永澤、王延齡、王九章等又創建了宗祠旗杆,從而使“祠內外亦補修演浴,煥然一新”。2005年,東王氏家族在二十二世王建立首倡下,族人眾皆響應,修繕了宗祠的承顏堂、獻亭及東西耳房,並青磚鋪漫地麵,懸匾彩繪神龕,遵規依據古製,收集複立碑石,修複工程經理、督工者有王瑞堂、王新亮、王建立、王青雲等,同年中元節工竣。2007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兵憲祠堂

俗稱中王氏宗祠,位於靜升村朝陽堡崖下的楊樹溝中,為中王氏家族創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殿供奉明崇禎戊辰科進士、霸州兵備道、山永監軍道王之禎神龕。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創建兵憲祠堂碑記》載:其宗祠“宮室壯麗,金碧輝煌,雖不足以甲一鄉,然端莊嚴肅,較之他族則有間矣。”

張氏宗祠

位於靜升鎮旌介村中心。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占地麵積503.8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戲台、正殿,東西兩側有大門、耳殿。正殿麵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無廊式,門窗裝修已改。戲台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正殿、戲台簷下均設木製雕花異形拱交麻葉頭。

何氏宗祠

位於靜升鎮集廣村西。該祠創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曾予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953.7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戲台、過廳、正房,兩側有碑廊、廂房、耳房。正房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明間設四扇六抹槅扇門,次間設檻窗。過廳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戲台兼作大門,單簷硬山頂,四檁後出廊式。東西兩側建有廂房四棟,均為單坡頂。2005年村委與社會各界人士集資50餘萬元全麵修複何氏宗祠。祠內存石碑4通、石碣1方。2003年1月15日被列為晉中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