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佛教寺院(2 / 2)

菩薩廟四

位於靜升鎮草橋村中。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2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僅存正殿與耳殿。正殿為無梁窯三孔,平頂,門窗裝修已改。正殿東側設耳殿,為土窯一孔,立麵用磚砌築。

資壽寺

位於靜升鎮蘇溪村西。創建於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年),重修於宋鹹平二年(999年),金代末年被周圍林火燒毀,元泰定三年(1326年)大修,明成化三年至正德十六年(1467—1521年)的50餘年間進行大規模的重建,至明天啟二年(1622年)初具規模,現存建築以明代為主。占地麵積1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布局,建築布局以南北中軸線左右對稱展開,前後共17座大殿,依次建照壁、儀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豎三世佛殿、土地堂、鍾樓、鼓樓、三大士殿、釋迦佛殿、二郎殿、地藏王殿、彌陀佛殿、藥師佛殿,寺院西北處建有方丈院、禪堂院、藏經樓,東南院建有關帝廟。寺內有元、明、清大型壁畫,塑像大小150餘尊,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石碑15通,藏經樓1座。整個寺院建築完好。1993年12月25日晚,十八羅漢頭像全部被盜,1999年3月29日十八羅漢頭像由台灣震旦董事長陳永泰先生分別從台灣、日本、香港等地花巨資購回,並無償捐獻回資壽寺,經蘇溪村雕塑家郭成保先生修複,十八羅漢身首合一。靈石縣人民政府,特地為陳永泰先生建功德亭,立功德碑,並為十八羅漢身首重合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2001年6月15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閣一

位於靜升鎮草橋村中。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30平方米。坐南朝北,單體二層建築,下層為磚券門洞,有“寧遠”、“瑞祥”磚匾,上層磚木結構房屋,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構架。

觀音閣二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西的裏仁巷巷門。據碑文記載,創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三年(1877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均有修葺。建築麵積354.3平方米,坐北朝南。觀音閣分上、下兩層,下層磚砌基座,基高8米,中設拱券門洞,南北貫通。上層為觀音閣,麵寬三間,進深兩椽,單簷硬山頂,三檁前廊式。觀音閣旁為偏殿。觀音閣西南10米處建戲台一座。戲台磚砌基座,基高1.6米,麵闊一間,進深三椽,四檁前出廊式。戲台旁建偏殿。閣內現存石碣5方、碑1通、木楹聯1副。

觀音廟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西。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26.5平方米。坐西朝東,僅存正殿,麵闊三間,進深兩椽,為單坡硬山頂。裝修已改。廟內存石碣1方。

佛廟

位於靜升鎮帥家山村東。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233平方米。坐東朝西,僅存正殿與配殿。正殿為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構架,門窗裝修已改。南配殿為三檁穿廊式,門匾額題“觀音堂”三字。

極樂庵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東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據碑文記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元年(1821年)均有修葺。占地麵積487平方米,坐東朝西。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僅存正殿,北為配殿。正殿為磚券窯一孔,深9米,平頂,槅扇門窗。北配殿為磚券窯二孔,廟門位於西南角,為磚券門洞,廟內存石碑3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