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二
位於靜升鎮蘇溪村東小學院內。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民國十二年(1923年)均有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144.8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建於磚砌台基之上,高1.5米,為三層樓閣式建築,重簷十字歇山琉璃瓦頂。下層為磚券無梁窯一孔,東西牆設窗,前簷建單坡木構插廊,門窗新建。二層麵闊、進深均三間,四周圍廊,正麵設拱券門,其餘各麵均設窗。三層為木結構,麵闊、進深均為一間,四麵圍欄,並設槅扇門窗。現存碣1方、碑2通,均為布施重修碑。2004年村委投資10萬餘元進行修複。2007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三
位於馬和鄉西梧桐村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通高22.6米,占地麵積85.5平方米。坐南朝北,磚券台基,中辟南北向券洞一孔,上建二層六角形亭,亭一層周設廊,北牆辟門,其他牆麵均設六邊形窗戶,二層為六角攢尖頂。東西新建配殿。2007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宮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坐南朝北,占地麵積266.3平方米。文昌宮分上、下層,下層為三孔磚券窯;上層建築塌毀,僅存房基、門樓。門樓木質,兩柱一門,懸山頂,簷下鬥拱四攢五踩。文昌宮正中設台階可通達二層。上層現內存鐵鍾1口,高1.24米,直徑0.75米。2007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地祠一
位於靜升鎮尹方村西的方升坡上。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嘉慶三年(1798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均有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建築麵積24.6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單體建築,為磚券窯一孔,平頂,門窗毀壞不存。廟內存重修布施石碑1通、石碣3方。
土地廟二
位於靜升鎮核桃窊村南。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二年(1863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民國六年(1917年)均有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589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戲台、正殿,兩側為配殿,戲台東側設門。正殿為二層,下層為磚券窯三孔,平頂,門窗裝修已改。上層為磚木結構。戲台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廟內有石碑2通、石碣8方。
天齊廟
位於靜升鎮南浦村北。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梁架題記和院內碑碣載,元至治三年(1323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民國五年(1916年)均有重修。現存建築正殿為元代遺構,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1101.2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戲台、正殿,東西兩側為耳房、配殿(坍塌),廟門位於東南角。正殿磚砌台基,高0.6米,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三椽栿對前搭牽通簷用三柱,前簷鬥拱柱頭、補間各三朵,形製均為四鋪作單下昂,當心間補間鋪作出45度斜昂,螞蚱形耍頭。前簷裝修已改。戲台磚砌台基,高0.75米,麵闊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簷下鬥拱為異形拱交麻葉頭。廟內存石碑3通、石碣3方。2007年6月7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廟
位於靜升鎮帥家山村西。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24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僅存正殿,為三孔窯洞,內部無梁殿形式,平頂,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門窗裝修已改。院牆為夯土築。大門為新建。
後土廟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西。創建於宋鹹淳元年·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據碑文記載,元大德八年(1304年)、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均有修葺,現存為元代建築。占地麵積2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僅存獻殿、正殿。正殿麵闊三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梁架為四椽對前搭牽通簷用三柱,簷下鬥拱柱頭及補間鋪作各一朵,形製均為四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當心間、兩次間門為四扇六抹隔扇。獻亭平麵方形,麵寬、進深均一間,單簷歇山頂,覆盆式柱礎,簷下鬥拱六鋪作三下昂,鬥拱裏轉承井口枋交圈與抹角梁形成鬥八藻井。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蠟廟
俗稱紅廟,位於靜升鎮靜升村中心,創建於明末,據碑文記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1192.3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照壁、戲台、正殿,兩側為配殿、偏殿,廟內存石碑2通。正殿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門窗裝修已改。戲台麵闊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戲台南建“一”字形照壁。1994年7月2日列為靈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宮
位於靜升鎮靜升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東西長31.3米,南北寬44.3米,占地麵積1386.6平方米。坐西朝東,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大門、正殿,兩側為配殿。正殿為二層,下層依山崖建磚券土窯洞四孔,前簷建木構單坡插廊,上層為磚券窯一孔,前簷插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