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十字甕門溝中,巷中宅院依溝勢緊靠山梁而南北一線排開,為坐西向東院落。其崖壁高峻,灌木叢生,間以柏樹,巷北三處宅院橫截溝道,坐北朝南,窯洞後牆便是巷之圍牆。巷東圍牆為磚石建造,巷南設門,關防嚴密。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修葺圍牆及巷門,現存巷門為清代建築,占地麵積6.3平方米,磚券門洞,“孕秀巷”匾額尚存。
孫家巷
原名鐵籠溝,明永樂年間孫氏始祖孫仲從太原遷居此處定居,遂更名孫家巷,明末清初修築巷門。巷內宅院多依東山梁而建,均坐東朝西,宅院簡樸,巷中有水井亭,巷前建有孫氏祠堂,巷前道西緊鄰程家巷處建有“大夫第”一座,古樸典雅,村人稱之為小孫家溝。
程家巷
位於孫家巷之西,程氏先祖於宋末遷居於此,該巷臨街處設巷門,巷中有一處打穀場甚寬,東、北、西三麵建宅院,臨街之東為店鋪,臨街之西民國時期曾為靈石縣第二區商會分所。
閻家巷
宋代時閻氏始祖閻俊從安澤府遷居此處,至明萬曆年間已傳十八世。巷內民居均依山而建,溝前建有巷門,以圖禦防匪盜,為村東以溝成巷之最小溝。
拱秀巷
俗稱上坊,位於文廟之西、孝義祠之東、視履堡之南,南臨東西大街,由西王氏創建,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大修,嘉慶元年(1796年)十五世王睿峰改建。兩益當、宜安院即建在此巷中,宜安院門額木刻“光裕”二字及其內額所作序,為時任霍州知州的蔣榮昌題於嘉慶元年孟夏。拱秀巷口建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為十一世王新命妻翟氏而立的“節著天朝”石牌坊一座。
鍾靈巷
俗稱甕門底,位於靜升村肥家溝和道左溝之間,由西王氏家族創建,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創修井樓,碑嵌巷門;清康熙年間在原有基礎上又築圍牆,修葺巷門,完善建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擴建;2006年10月又修繕巷門。據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所立《靜升村鍾靈巷井樓碑記》:“今因重修,再將甕門裏東邊廁坑四個敘明,一個係肯任原業,情願施入公中,兩個係恒誌原業,售價銀十兩,一個係賜興原業,售價銀五兩。南北計長三丈三尺,東西計寬七尺,俱入公中,係夥。”巷內十字路口有槐樹一株,係公有。該巷為雙重巷門,坐北朝南,占地麵積73.6平方米。一層為磚券門洞,上層門樓麵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有石刻欄板,上刻有鳳凰戲牡丹、荷梅竹蘭等。門樓上有楹聯雲:“距介山十裏而遙村名旌善,集王氏一家之秀裏號鍾靈。”巷內有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懷永圖院,這座院落集六幢院落為一體,規模雖不大,氣勢卻不小,其門頂書卷型石刻“素心居”三字,為主人親筆,印章中有“好古人不俗”一枚,足見其文化素養之高。懷永圖院也是靜升村古建築中唯一的三層樓院。
鎖瑞巷
位於靜升村鍾靈巷西禎明巷東,由西王氏家族創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八世州同、誥授中憲大夫王世泰總理重修。該巷溝前後均設巷門,兩門一關,防禦森嚴。溝後可通北山鳳凰台,巷中宅院依東西山梁而建,順溝斷崖,掘窯圍院。巷內有數處地道口,可通鍾靈巷及村外;巷門占地32.9平方米,進深三椽,四檁前出廊式構架,為磚券拱門。上置門樓,麵寬三間,後為實牆,雙出簷。巷門內西側置有極具防禦功能的廣勝樓一座。2006年10月又修繕了巷門與廣勝樓。
禎明巷
俗稱藺家巷,位於靜升村鎖瑞巷與擁翠巷之間,創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巷中馬道南北而設,所有宅院均坐北朝南,古樸典雅,巷道北段有水井一口,旁立“泰山石敢當”;巷門東西長4.4米,南北寬3.9米,占地麵積17平方米,坐北朝南。巷門分二層,下層為磚券門洞,上層為磚木結構房屋,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四檁後出廊式構架。巷門內西側設有閻氏宗祠。2006年10月又修繕了巷門。
擁翠巷
俗稱王家巷,位於靜升村西,東鄰禎明巷,西接李家巷,元皇慶年間,西王氏始祖王實從本邑禹門外溝營村(今靈石縣南關鎮溝峪灘村)遷入靜升於此定居。後植槐擁翠,聚族而居,屢有修建。清康熙三年(1664年)築巷門,形成現有規模;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甕門、照壁及井樓;2006年9月又修繕巷門。巷內有兩條馬道,東西兩路均可通聯王氏始祖所建宅院。該院依山斷崖,掘成上下兩層窯洞,其窯背緊靠凝固堡南堡牆。該巷門東西長5.4米,南北寬5.6米,占地30平方米。為磚拱門洞,上罩門樓,門樓麵闊三間,進深三椽,單簷硬山頂,四檁前出廊式構架,後為實牆,門洞牆壁嵌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石碣一方。該巷甕門外路南有空地一塊,南北長二丈一尺,東西寬一丈二尺,內有槐樹一株。路南原曾有砂石貞節牌坊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