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街巷(1 / 3)

五裏長街

靜升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一條五裏長街橫貫東西,九溝、六堡、十八巷散布於北山之麓,其他二堡、大量的民居、祠堂、廟宇錯落於街南至小水河畔。

靜升五裏長街可謂古鎮的脊梁,它蘊藏著豐富的古鎮文化精髓。時至今日,這裏依然是繁華鬧區。東西大街東起三官廟前的老槐樹下,西至關帝廟南的出村甕門。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繁華喧鬧。市肆的建築序列構成了一曲完美的樂章。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靜升鎮商號捐助建修靈石第二商會分所工程一覽碑”可知,當時靜升的捐款商號已有86家,而當時全縣共有商家189家。其中主要有:錢莊——協慶永、源裕恒、亨新久、隆勝聚、裕興昌、裕泰誠、德厚永;當鋪——公義當、裕源當;雜貨鋪——源盛公、裕順公、裕盛公、元慶長、源和興、德亨永、恒昌魁、德泉永、王和信、三義永、窯窯鋪、源和興、源慶昌、信記貨店、鴻記商行;藥店——育仁厚、謙益恒、大德堂、岐興堂、恒興久、廣濟生;糧店:崇發厚、寶泰厚;油鋪——義和永;糕點鋪——天長久、德和誠;釀酒坊——景福全、裕泉湧;爐食鋪——源興合、義和魁、天順爐、鳴盛爐、芝蘭齋;鹽店——生記公;織布業——振興公司;古玩店——石光鋪;銀器加工坊——寶和樓。此外還有明記木料廠、隆慶石廠、高司木廠、史安才木鋪、李春祿木廠、義盛車廠、複盛醬園、田誌芳賃鋪、瑞記賃鋪、西磁器鋪、雙盛鞋鋪、信泰染房等等。至於釘秤編筐、賣針頭線腦、脂粉發卡、油糕雜割、桃杏瓜果、蔬菜調和之類的肩挑小販更是無法統計。如遇鎮集廟會,四麵八方的商販都車載馬馱湧向靜升五裏長街,吹糖人的、耍猴的、練拳腳的、算命卜卦的、拉西洋片的、賣狗皮膏藥的……無所不有,應有盡有。這時農民們也肩挑車拉,用自己生產的五穀雜糧、瓜果蔬菜去換些鐮刀鍬钁、犁耬鋤耙、鹽油醬醋;當時的騾馬交易,設在村南王公橋、蓮花池和小水河畔,人們把這一帶叫驢市。2006年,靈石縣人民政府為保護開發靜升曆史文化名鎮,成立了靜升曆史文化名鎮改造整治指揮部,從永久保持沿街建築外觀,不得改變其立麵形式、色彩和建築材料的角度出發,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製了《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曆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聘請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設計製定了具體修複方案,用兩年時間修複了靜升西街的牌坊底至李家巷長達400米的老街,目前,靜升東街改造工程也已啟動,不久,靜升五裏長街將徹底恢複傳統風貌。

巷作為一種特殊的防禦性住宅群,成為靜升風土建築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明代中葉後頻繁的戰亂使靜升鄉民不得不廣設壁壘,以求自保。於是自明末始,靜升及其周邊的黃土塬上就逐步形成了堡巷聯片的格局。溝內居民為防衛自救保平安,紛紛在溝口或居民住區外建造巷門、巷牆以為屏蔽,重點突出防禦功能,共成巷18條。其中,東社轄7巷,分別為敬陽巷、田家巷、仁厚巷、孕秀巷、孫家巷、程家巷和閻家巷;西社轄11巷,分別為拱秀巷、鍾靈巷、鎖瑞巷、禎明巷、擁翠巷、李家巷、槐蔭巷、文安巷、承明巷、西寧巷和裏仁巷。這18條巷子均建在靜升東西五裏長街以北,巷門設在臨街處,或隔巷相望,或毗連錯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而封閉的聚居區。

敬陽巷

俗稱東圪塔,元至正間年間東王氏始祖王彥文從介休城南遷入靜升定居於此,為東作裏七甲四戶。該巷背靠棲鳳塬,南臨清水溪,東接三官廟,西臨楊樹溝。巷內宅院整齊有序,水井、碾磨設施齊備。巷前建東王氏宗祠、養正書塾和魁星樓,巷門臨通衢,甕門上建觀音菩薩樓,規模雖不甚闊,尚屬幽雅可觀。清鹹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東王氏族人對巷門樓進行了修葺。

田家巷

臨東大街處設巷門,巷內宅院古樸典雅,至今可見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舉人王履謙題書的“天休滋至”等門額。巷道轉而東行,可轉入楊樹溝,東北有巷門下甕門,門側建有田氏宗祠。

仁厚巷

位於十字甕門溝前,仁厚東巷與楊樹溝連通,東巷門(又稱上甕門)門側建有中王氏的兵憲祠堂,巷內宅院依山而建,窯洞梯升三層,險峻壯觀。東巷門前有水井一口。仁厚西巷在八蠟廟前後與孫家溝之孫氏祠堂毗鄰,宅院為多進四合院。

孕秀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