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巷
位於靜升村西,東鄰擁翠巷,西靠槐蔭巷。巷東宅院已毀,現為停車場,巷西李氏宗祠及祠後宅院尚存。
槐蔭巷
俗稱張家巷、張家槐樹底,明洪武年間張氏始祖張思義從堯都沙坡頭遷居於此,漸次擴宅建院。後為防兵匪滋擾建巷門,築牆垣,成為靜升村西最早的防衛功能良好且具規模的民居建築群。故靜升西社有“先有張家巷,後有靜升村”之說。
文安巷
位於靜升村西,創建於清雍正間,門額為石匾“賓旭門”,上建“和義樓”。巷道由大塊河卵石鋪就,窄小彎曲。巷內宅院層層梯升,各院主窯均依溝兩側山崖而掘,多坐西朝東,或坐東朝西。居民多為張姓。
承明巷
位於靜升村東溝、西溝交彙之西北山腰間,遠在宋代,閻氏家族便掘窯建宅於此,巷中宅院隨山勢而環抱成巷,猶如圈椅形狀。巷南築門,前有坡道,坡道下有水井一口,井亭轆轤齊備。巷門之壁嵌有乾隆間修葺碑石。
西寧巷
俗稱圐圙,位於靜升村槐蔭巷西。張氏家族繼槐蔭巷落成之後,繼續向西擴建宅院,建有大小圐圙,大圐圙位於巷東,小圐圙位於巷西,巷門臨街而設。該巷亦為依山而建,梯升有序,建築坐北朝南,多為明代建築,清代及民國多有修葺。臨街東向建有張氏宗祠。
裏仁巷
位於靜升村西端,由靜升張、西王氏二族創建於明末,此巷依溝而建,巷內宅院倚崖漸次上升,至溝底乃止。溝後崖高壁立,封閉嚴實,兩側山梁鬆柏常青,灌木叢生,幽深且隱蔽。該巷於東西大街相鄰處開始,至溝底。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張澴安等糾首建三道巷門及圍牆,形成層層關鎖、封閉嚴密的裏仁巷。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修繕巷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新建臨街甕門,並祀觀音、魁星、財神於門樓;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重修巷內水道並補築圍牆;光緒三年(1877年)修繕裏仁巷戲樓。由於歲月風雨,現僅有第三道巷門,建築麵積354平方米,巷門上有單簷硬山頂門樓兩間,下部西側設甕門以供通行,東側為門衛居所,甕門南向還有戲樓一座。戲樓規製不大,形態殊異,台口不足三米,是靜升僅存的用來表演皮影、木偶劇的場所。巷內有水井兩口,一口在二、三道門之間,一口在巷口端。巷內生活、防禦、娛樂等各項設施齊備,區位隱蔽,稱得上是人工與自然相結合、順應環境、因地製宜的典範。
聚義巷
位於旌介村當中堡外,有巷門,村人習慣上也把這一帶稱為當中堡。
保障巷
位於集廣村,清鹹豐六年(1856年)由耆老何其伸、張思溫、何潮海、張佩瑛、從九品張懿德、監生楊培源、張培德7人經理重修保障巷井樓。
裏仁巷
俗稱鄭家巷。位於尹方村,巷內所有建築均為磚木結構,十幾座院落均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巷門頂上鑲嵌有青石門額“裏仁巷”,緊貼巷門兩壁外,各立一尊半蹲臥石獅。清光緒二年(1876年)鄭金隆、鄭魁甲、鄭安、陳作新、陳如福起意重修了裏仁巷前後巷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鄭元昌、吳錦華、王俊、郭光濟、鄭福昌作為起意首事經理人又對裏仁巷渠南邊築壓地址、修了周圍花欄牆並漫地。
陶家巷
位於尹方村,巷口建有陶氏宗祠,巷內有巷,院內有院,磚木結構,建築幽雅。
曹家巷
位於尹方村,坐北麵南,巷內有株大槐樹,巷內分為東、西兩巷。
馬家巷
位於尹方村中,有磚券拱門。
張家巷
位於蘇溪村,其東有該村最早的民居院落和尚院,後稱牟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