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堡寨(3 / 3)

位於旌介村西寧堡東側,建於明末,占地6500平方米。因該堡位於西寧堡與永盛堡之間,故名。當中堡四周築有圍牆,高達6米,上有青磚覆蓋,南向建有磚券堡門,堡內中為甬道,直通後排三宅大院,東西兩側為花園、場院,場院西又有宅院一座。多數宅院均建有地下窯洞,用以避難藏物。

坡堡子

位於旌介村東部的朝陽庵西麵,因所處地形在斜坡上,故名,占地約2500平方米。相傳範氏家族早在金代已入居該村,堡子修於何時,不可考。據考該堡四築堡牆,設施齊備,現除有一個高大的土墩外,其餘蹤跡全無。

仁和堡

俗稱東堡子,位於旌介村東的高家圪塔、旌介遺址西側,為本村製高點,創建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總占地約7300平方米。據碑記載“旌介石氏家族買到城中二甲王興和原地一十一畝,價銀一十五兩整。”石氏家族在這些地上新建此堡。該堡牆高6米,底寬3米,頂寬1米許,青磚蓋頂,四周為4米見方的土墩牆。南設磚券堡門,堡門上置有堡門樓,堡內居民大可無憂。

楊家堡

位於集廣村之東北嶺,由村中耆老何天民與張國本、何應民、何一誠、張朝德等興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後不知因何名楊家堡。該堡分為內堡和外堡兩部分,呈“凸”字造形。近“凸”字上部者居北為內堡,俗稱“堡子”,近“凸”字下部者居南為外堡,俗稱“柵子”。內堡正南中間有一門與外堡相通,外堡東西兩邊靠近內堡之處,各設堡門一個,通往堡外,有“東柵門”、“西柵門”之稱。其內堡南北縱深86米,北寬55米,南寬62米,呈梯形狀,外堡南北縱深46米,北寬78米,南寬86米,亦呈梯形狀。及至清順治六年(1649年)時該堡“垣牆圮壞,似非昔比”。於是村人耆賓楊起麟、生員何其睿等25人對堡牆進行了修繕,且“複增東西懸樓二間,門樓三楹,柵外迭台二座,堅壁固守,始終無怠”。

望嶺堡

位於集廣村正北最高處,為楊氏家族創建於清乾隆中葉,族人掘土夯牆,修築堡牆,挖掘水井,建築房舍,堡人得以保衛治安以防不虞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糾首從九品楊希望等7人募銀補修了堡牆;迤至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已“風雨剝落,圍牆塌毀者幾乎殆盡”。有楊清祿、楊德鴻和楊潤珄熱心公益,募化銀洋,“重築圍牆,改修門樓,新建門房令守門人棲也,止開合,較為便宜。”

尹障堡

俗稱舊堡子,位於尹方村西,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築。該堡四周懸崖峭壁,西臨椒仲溝水,隔溝與蘇溪村相望。古人有“十裏長溪尺五天”“一線路從溪上轉”和“赤壁景差肖”之說,可見其形勢之險峻。尹障堡東西長約220米,南北寬約150米,四周堡牆高約7米左右,堡門開在堡南,坐北朝南,東西長23.7米,南北寬9米,占地麵積213.3平方米。共分二層,下層為磚券門洞,門額為青石陰刻“尹障”。二層建木構門樓,三檁穿廊式。內供白衣菩薩,門樓宏偉壯觀,雕刻細膩驚人。堡內布局合理,所有建築均為磚木結構,堡內東北角建有六孔磚窯為二層樓,為堡內製高點,有專人居住看守門戶。1938年3月曾被日本侵略軍燒毀部分院落,現堡牆已殘損。

翟家堡

位於尹方村正北,建於清代,為翟氏家族創建並獨居之地。該堡坐北朝南,三麵築堡牆,南向敞開,藏風聚氣,負陰抱陽,堡內地平線高出其他居民區地麵約8米,堡牆高約8米,堡子長、寬僅為60米,呈正方形,總占地麵積3600平方米,整座堡內共有院落5所,北麵3座院落占足東西,南向分散兩座院落,奇怪的是南向西院自古以來一直稱為書房院,卻一直沒有人入住。堡門築在堡子西南角,為磚券甕門,堡門一關,防衛森嚴。

祁家堡

位於尹方村西椒仲溝口,東處數丈懸崖峭壁之下,為祁氏家族創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現存為清代建築。該堡坐北朝南,南北長120米,東西寬40米,夯土堡牆,牆體底寬2米,上寬1米,高7米,堡內建有土窯洞院落4處,水井1口。其餘空地均植各種果樹,有祁家堡果園之稱。堡門設於堡南,堡門東西長6.6米,南北寬6.6米,占地麵積43.6平方米,為二層結構,下層為磚券門洞,南北走向,洞長3.3米,寬7.5米,門額題“環山帶水”。上層為磚木結構房屋,三檁穿廊式,內供有子孫娘娘,舊時每月的農曆初一和十五附近老百姓均來朝拜,現門窗已毀壞不存。

新堡子

位於尹方村西,東接尹障堡,西臨椒仲溝,地勢險峻,為防匪寇,四周築堡牆,牆體高達20米,堡南築堡門一座,現已拆毀,堡牆也已殘缺。

九鳳朝陽堡

位於椒仲村最高處。創建年代不詳,據堡牆夯土層厚度推斷應為清代建築。堡址平麵近似橢圓形,東西長20米,南北寬50米,分布麵積約1000平方米。堡牆夯築,最高處約8米,底寬約3.5米,頂寬0.8米。堡內建築坐北朝南,現存磚窯2排。堡門設在西堡牆中心處,為磚砌拱券形,門洞高3.8米,寬2米,深3.5米。

除以上堡子外,在蘇溪村還有大小二堡子,均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之前;在南浦村之山頭上建有“南堡”,惜除有一部分夯土墩外,無任何蹤跡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