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堡寨(2 / 3)

拱極堡

俗稱下南堡,清乾隆十四年至十八年(1749—1753年)由西王氏家族十六世王方章、王清喜等13戶共建於靜升村南平坦處,占地麵積11800平方米,該堡亦為規則的全封閉矩形城堡式建築群。北堡牆一丈鋪底,南麵九尺,東麵八尺,西麵七尺,堡門開在北麵中央,占地麵積30.4平方米。堡門外對一壁,外屏井臼。堡內南北馬道寬一丈,東西巷寬九尺,獨南牆根底東西馬道寬一丈三尺,東安碾一盤,西鑿井一口。堡內宅院共12座,每座均為三進跨院,分三甲而建,均為南北長十三丈,東西寬則五丈三至五丈六不等。整座堡子的布局也呈“王”字造型,拱極堡象征“麟吐玉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進行大的修葺。

和義堡

俗稱東南堡,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西王氏十六世貢生王廷璋“延眾相商”、“竭誌經營”而建,位於靜升村東南平坦處。該堡占地麵積49700平方米,共有院落50座,為靜升八座城堡中最大的一組建築群。整座城堡布局呈龜背紋式,合理有序,內設水井四口,為安全計,獨設西堡門一座,堡門占地麵積56平方米,下層為磚券門洞,堡門內甬道南設有閽舍,以司啟閉。堡門有楹聯一副雲:“和氣極東南鬥子魁利開勝地,義取爭磊禮行人講讓樂光天。”堡門樓上內側為磚券窯洞一間,內為無梁殿形式,設有藥王閣,塑有唐醫學家孫思邈像。堡門外設有重門甕城,高與堡門同,堡頂建戰棚,甕門開在側麵,以增強防衛功能。相傳堯王巡視部落時曾於此停車休息,故此地又稱“堯車地”,和義堡象征為“龜拉堯車”,即堡門甕城為龜頭,四角樓為龜足,堡內巷通為龜紋,寓天下太平,長治久安。

視履堡

俗稱高家崖,位於道左溝東山梁上,清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六年(1796—1811年),由西王氏十七世刑部山東司郎中王汝聰、布政司理問王汝成兄弟倆創建,為西王氏家族最後修建的一組大型建築群。該堡占地麵積達19572平方米,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在建築風格上特點有三:一是依山建堡,負陰抱陽,背山麵水,鱗次櫛比,層樓迭院,錯落有致。建築借地勢的高下,使平麵空間結構立體化,地勢則借建築的韻律而生氣勢;二是堡牆高築,四門俱全,由四道封閉圈組成的、自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多進庭院建築,豐富了封閉空間層次,增強了安全防範功能。主體建築嚴格按照封建典章製度規定的等級品位建造,反映了封建社會等級差別及文人士大夫的意識和理想;三是氣勢雄偉,功能齊全,布局以南北中軸為主線,左右對稱,院內套院,門內有門,廳堂樓閣,各異其宜。書院、花院、廚院、圍院成龍配套。石雕、木雕、磚雕,題材眾多,內容豐富,雕法嫻熟,技藝精湛,為清代建築裝飾“纖細繁密”的典範。主體院落均為三進式四合院,均設有祭祖堂和繡樓。各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套院、門內套門的迷宮式感覺。僅前後左右上下相同的大小院門就有65道之多。視履堡象征為“鳳凰翔舞”。1997年靈石縣人民政府修複並對外開放;2006年5月25日作為王家大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恒貞堡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永盛堡

位於旌介村北的關帝廟西北側,創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占地麵積4000平方米。該堡四周土築圍牆,高達6米,堡南向建磚券堡門,堡內建有6座宅院,水井一口。概因明代“流寇入其境界,殺人如麻,血流漂杵,妻子已掠,牲畜盡無,屋室燒毀,田園荒蕪。有張元科、張希令等各輸資財聯合創建。”不惟時人課得以安生,今人亦一直居住於此。

西寧堡

俗稱西堡子,位於旌介村之西處,創建於明代,占地麵積12000平方米。該堡垣墉堅固,門戶嚴密,堡牆高達8米,頂部寬1米,上有大青磚覆蓋,有堡門二,如城門。然南門南向,外則東出。民國十六年(1927年)居民張珍堂捐資重修,“上覆以樓,以便了望,旁築閽舍,以司啟閉,於是管鑰嚴而居民可以高枕無憂矣”。堡內共有8座院落,建築考究,石碾、石磨、水井一應俱全。堡門上有石額“迎紫氣”。

當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