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靈樞·五味》
大病初愈的飲食調養原則
疾病初愈,人體正氣虛弱,這時理應在飲食上給予調養,但由於脾胃運化之力較差,髒腑之氣衰微,故而不適合給予大量膏脂厚味。大量厚味滋補致使虛不受補,脾胃無力運化吸收精微物質,可致使脾胃進一步受損,則更無水穀精微物質補養機體,促使正氣恢複。此時邪氣剛剛衰弱,尚未完全康複,正氣再次受損,則疾病又起,且較先前更重。這就是中醫所謂的食複之症。
在大病初愈之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量攝取滋補之品予以調養,謂之“壯火食氣,少火補氣”。隻有緩慢調理,使正氣微微生發,才能逐漸康複。同時,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不同髒腑的疾病在飲食上是有禁忌的。
《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素問·宣明五氣》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根據五味與五行相配,不同髒氣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食物和藥物就與不同的生理功能發生了聯係。《黃帝內經》就是從這種聯係出發,確立了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為後世疾病治療與康複階段的飲食禁忌提供了原則和範例。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遵照而行。
避免“食複”
人在大病初愈的時候,如果調養失宜,極容易使疾病複發,《黃帝內經》稱之為“食複”,所以人在大病初愈後,要常以穀、肉、果、菜等調補滋養。合理調養是預防食複的主要方法。病後飲食調養要顧及脾胃,以醒胃氣為原則。在疾病初愈之時,既要注意增加營養以增補正氣,又不可進食盲目,應該視胃的具體情況而定。
食療的作用
食物和藥物都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曆代醫家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另外,各種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進補食物。《靈樞·五味》說:“脾病者,宜食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可謂開創了飲食輔助療法的先河。食療作用是多方麵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調整陰陽
利用食物的性味可以調節陰陽失調,如陽虛的人可選用牛肉、羊肉、幹薑等甘溫、辛熱類食物來調補陽氣;而陰虛的人當用清補,選甲魚、淡菜、海參、銀耳等甘涼、鹹寒類食物滋陰生津。
瀉實祛邪
針對病情進行全麵調理,又可食用某些食物直接驅除病因,即所謂“祛邪安髒”,如山楂消食積,鰻魚治肺癆,紅小豆治水腫,豬胰治糖尿病,蜂蜜治便秘等等。
辨證施膳
從整體上看,全麵膳食、葷素搭配是飲食營養的基礎,但並不是一個飲食模式。現在的科學飲食健康觀念是提倡飲食保健個性化,即根據不同的體質、職業、地域、病情,做到“辨證施膳”,即“因人施膳”、“因時施膳”、“因地施膳”、“因病施膳”。
因人施膳
不同的人,個體的差異非常明顯,根據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特點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飲食療養的原則,叫做“因人施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