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藥物調理養生的原則(1 / 1)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什麼是藥物調理養生

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的指導下,選用相關中藥組方配藥,或與食療相結合組方配膳,調養身體,以達到增強體質,補虛治病,健身防病,促進康複,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保健方法稱之為藥物調理養生。

藥物調理養生的原則

預防為先

從40歲以後,可開始有針對性進行一些藥餌保健,重在調養脾腎,旨在固護先天和後天,補虛瀉實,調理氣血陰陽,達到動態平衡。

審因施補

對證施補,虛證的種類很多,但歸納起來,可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因此,應選擇相應的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藥物。審證施法,根據髒腑功能虛損的性質和體質特點,選用不同的進補方法。方法分別如下:

平補法:是針對一些慢性虛弱體質,選用平和溫良之品,用藥宜緩,以求長效。

清補法:是補而兼清的方法,多用於陰虛內熱體質或熱病後期。常用的藥物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梨汁、荸薺汁、蘆根、石斛、西洋參等。

溫補法:適用於虛寒體質或虛寒證,多用性味溫和,不燥不烈之品。例如裏虛寒症可選用黨參、白術、砂仁、幹薑、甘草之類等。

峻補法:適用於虛極和危重證,是高效、速效藥物補救危重證之法。如大出血後,或大汗、大吐、大瀉後的虛脫者,可選用獨參湯或參附湯等。

補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協調陰陽,宜恰到好處,不可過偏。保健用藥組方,法度嚴謹,配伍得當,補瀉升降,溫清和理,互相協調,有機配合,防止藥物的偏頗之弊。

補勿濫用

補是針對虛而采取的方法。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進補,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要防止“盲目進補”,“無虛濫補”和“虛不受補”幾種情況。否則,將會導致疾病,或誘發痼疾。

補瀉結合

“補”的主要作用在於“扶正”,其含義有二:其一扶正去邪,此為攻補兼施,做到扶正而不礙邪去邪而不傷正;其二補益,純補之法,用藥不宜急於求成,而宜緩圖其功。

“瀉”的主要作用在於“去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是重補輕瀉。平素膏粱厚味不厭其多,氣血痰食壅滯情況頗多,此已形成了健康的隱患。盛者宜瀉,這是延年益壽的一個重要原則。臨床常用降血脂的藥物如澤瀉、山楂、何首烏、決明子、三七、荷葉、大蒜、丹參、人參、黃芪、杜仲、靈芝、菊花、枸杞子、茵陳、桑寄生、綠豆、黃豆、黑芝麻等。

在藥物調養中宜補瀉結合,以補虛不礙瀉,瀉實不傷正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