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
當趙無恤看到智、韓、魏三家的軍隊齊聚在城池前時,他知道自己絕對沒法抵抗,隻能逃。可晉國之大,他又能往哪裏逃呢?這時,他想到了父親趙簡子的話:如果遇到危難,就逃去晉陽。
當年,趙簡子派遣尹鐸去守衛晉陽。尹鐸問:“您是要我去那兒幫您搜刮財物呢,還是把那兒作為您的根據地?”
趙簡子說:“這還有什麼疑問,我要把那兒作為我的根據地。”
尹鐸說:“行。但我有一個要求,我不會向您納一個銅板的稅。”
尹鐸去了晉陽,愛戴百姓,又不忘訓練軍隊,這才使得晉陽成為趙無恤的避難地。當趙無恤趁夜突圍、前腳剛到達晉陽時,追兵就如潮水般湧來了。晉陽軍民擔心失去趙無恤這樣仁慈的統治者,浴血殺敵,拚死頑抗,打敗了智瑤一次又一次的攻擊。
不可一世的智瑤在董安於修築的晉陽城麵前又受到了一次侮辱。從表麵上看,這隻是一個彈丸之城,可其實城牆堅不可摧,防禦工事應有盡有,裏麵糧食也很充足。所以,十幾天過去了,晉陽城還牢牢掌握在趙無恤手中。
氣急敗壞的智瑤在營中亂發脾氣,拿韓康子和魏桓子當出氣筒。這兩哥們兒雖然也很生氣,可他們既然無法像趙無恤那樣拍案而起,那麼在氣焰囂張的智瑤麵前就隻好一再忍讓。
這時,智瑤的一位謀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挖開晉陽河堤岸,把河水灌進晉陽城,這樣趙無恤就不得不開門投降了。這是一個天才才能想出的主意,我們記住他的名字吧,他叫稀疵。智瑤接受了稀疵的主意。
第二天,晉陽城內的軍民沒有看到敵軍進攻,正在納悶兒中,突然,他們聽到轟隆隆的雷聲向晉陽卷來。這不大晴天的嗎,怎麼會打雷呢?近了才發覺,這不是打雷,而是波濤洶湧的河水向晉陽城湧來了!董安於雖然戰略眼光了不起,還是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把城池建在河流的下方。
智瑤等人站在山上,看著河水源源不斷地湧向晉陽城,衝擊著城牆。好在董安於建築的城牆堅固無比,方才不致倒塌,但仍然有河水從牆角滲透進去,將城裏的屋舍衝得東倒西歪。看到城裏的百姓救水時東奔西跑,喊聲震天,智瑤忍不住狂笑道:“哈哈哈哈,原來河水也能毀掉一座城池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站在智瑤旁邊的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此言,臉色一變。原來,魏桓子的根據地安邑靠近汾水,而韓康子的根據地平陽靠近絳水。
這場水戰一直進行到深夜,智瑤才停止攻擊,收兵回營。
趙無恤經過一天的苦戰,筋疲力盡。他飯也沒心思吃,坐在營帳裏,苦思對策。此時謀士張孟談端著幾個饃饃過來,說:“主公,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您再日理萬機也得吃東西啊。”
趙無恤說:“我哪有什麼心思吃東西,煩都煩死了。”
張孟談神秘地笑道:“您別急,我已經想到了一個不成器的法子,您先吃饃饃,我慢慢講給您聽。”
趙無恤一邊吃饃饃,張孟談一邊說出他的計策。
隨後,張孟談告別趙無恤,趁著夜色下了城牆,搖著木盆潛入到韓康子大營,向韓康子說明了趙家與韓、魏兩家唇齒相依的道理。他指出,如果趙家滅亡了,韓、魏兩家必然會跟著遭殃。韓康子歎了一口氣說:“你以為我不明白這個道理嗎?隻是智瑤這孫子太厲害了,我們不是他的對手啊。”
張孟談說:“你說錯了。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智瑤再厲害,也絕對不能一口吃了三家。隻要三家聯合在一起,必定能打敗智瑤。”
韓康子想了一會兒,就應承了張孟談的要求,又跟他一起去說服魏桓子。魏桓子比較猶豫,韓康子就說:“現在我們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了,你如果不同意,那我就隻好跟張先生一起把你幹掉,然後投降趙無恤。你看著辦吧。”
魏桓子左看右看,無計可施,隻好也答應了。
次日淩晨,趙無恤一反常態,帶領一支精銳隊伍衝出城門,殺向智瑤的部隊。智瑤一看:“你這不是找死嗎?”兩軍正纏鬥在一起,突然,智瑤陣地後麵殺來兩支部隊,猶如兩把尖刀插到智瑤後背。眾人定睛一看,正是韓康子和魏桓子帶領的兩支人馬。這樣一來,形勢立即大變。智瑤的部隊被打得七零八落,紛紛敗退,智瑤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趙、魏、韓三軍一鼓作氣,殺到智家的根據地,滅了智家全族。曾經風光無限的智家就此從曆史舞台上消失了,晉國大權也基本上由趙、魏、韓三家把持,王權則形同虛設。直至公元前403年,這三家豪族徹底分家,把晉國分成了三個國家:趙、韓、魏。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這三國為侯國。
從那一天開始,轟轟烈烈的戰國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