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三家分晉:不是結局的結局(1 / 3)

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劄,曾經出使列國。他來到晉國,與當時的晉國六卿都有過接觸。他預言道,晉國必將被卿族瓜分,最終存下來的將是趙、韓、魏三家。

無獨有偶,吳國軍事家孫武寫了一本《孫子兵法》,為大家津津樂道。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吳問篇》中,孫武告訴我們,在晉國的六卿中,趙氏的土地單位最大,對待農民最為仁慈。其次是魏氏、韓氏,再次是智氏、範氏和中行氏。孫武得出了跟季劄一樣的結論,晉國將落於趙、魏、韓三家之手。

三家分晉的淵源,可能會牽涉到晉悼公,那位英年早逝的政治家。

晉悼公上任後,為了遏製欒氏和中行氏的勢力,大力提拔韓厥、趙武、魏絳三位後起之秀,使得他們成為晉國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這三位新人不負晉悼公重望,成功地遏製住了晉國傳統貴族的專權,也因此成為晉國新的卿族(趙家是東山再起)。不過,正是這三家,成為晉國分裂的“罪魁禍首”,這恐怕是晉悼公所意想不到的吧。

我們的故事,不妨從趙家的趙簡子開始。

趙簡子學名叫趙鞅,是趙武的孫子。貴族出身的他仕途比較順暢,三十歲就做到晉國卿士,在政壇上嶄露頭角。由於他初登卿位,根基不穩,在朝廷上受到其他卿族的排擠。就在這時,一個機會擺在了他麵前。

公元前519年,周王室發生叛亂,周敬王被王子朝逼迫流浪在外麵,回不了都城。趙簡子瞄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請求晉頃公派他前去平亂。晉頃公應允了。趙簡子迅速帶兵平息了王子朝的叛亂,把周敬王送回了都城。周敬王很感激他,請他領兵戍衛周王室,還授予他卿士的稱號——周天子的授勳可比一般諸侯的授勳來得高貴。這些都為趙簡子撈取了政治資本,牢固了根基,擴大了威望,為他以後在晉國參與卿族角逐埋下了伏筆。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更加明顯。舊的周禮製度已經被破壞殆盡,新的規章製度還未建立,所以,整個社會就陷入了混沌無序的狀態。趙筒子利用周敬王授予他卿士稱號的時機,於公元前513年冬天,征收生鐵四百八十斤,把範宣子製定的“刑書”銘鑄於大鐵鼎上,公布了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稱“鑄刑鼎”。這一開創性的壯舉不僅讓趙簡子名滿天下,而且博得了晉國絕大部分新興卿族的支持。

這兩件事情的鋪墊,使得趙簡子在公元前497年擔任正卿、執政晉國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可就在趙簡子擔任正卿的這一年,他惹上了一件不小的麻煩。

趙簡子在離都城七百裏地的晉陽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作為他的戰略根據地。趙筒子派家臣董安於前去主持修建。董安於出身史官世家,先祖叫董狐,就是被孔子稱為“古之良史”的那位老先生。董安於是個不錯的包工頭。他築的城牆由板夾夯土而成,牆骨選用丈餘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幹,泥土中摻和雞蛋、食鹽。城中的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柱。

事實證明,董安於不但是一個不錯的包工頭,還是一個頗有遠見的政治家。

城池建好後,趙簡子向住在邯鄲的親戚趙午索要寄放在他家的五百個奴隸,準備讓他們前往晉陽。趙午雖然答應了,卻陽奉陰違,擺明了不當他是一回事。趙簡子很是生氣,這多沒麵子啊。他立即將趙午抓去詢問。趙午是直著進去、橫著出來的,出來時腦袋與身子已經分家了。

這下不得了,趙午的兒子趙稷聯合範氏和中行氏率先攻打趙簡子。趙簡子根本沒想到這一茬,被打得措手不及,倉皇出逃到晉陽。趙稷等人緊迫不舍,追到晉陽,把趙簡子圍困住。

在趙稷進攻之前,董安於就勸告趙簡子先下手為強,進攻範氏和中行氏,但趙簡子猶豫不決。按照晉國律法,率先挑起內亂者是死罪,雖然誰也不拿晉國國君當回事,可至少在表麵上,大家還沒撕破臉。

情況十分危急。晉定公處於正統立場,派了一支軍隊支援趙筒子,可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趙簡子的窘況。

就在這時,令趙簡子意想不到的援兵到了。誰?智、韓、魏三家來拯救趙簡子了。他們向晉定公請命,要求懲罰鬧事者。可沒等晉定公出馬,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竟然昏了腦袋,向晉定公發起進攻。

看到這種狀況,智、韓、魏三家臉都笑爛了,他們正愁找不到正當理由攻擊這兩家,現在好了,正好可以趁此機會瓜分這兩家的田地,搶走他們的奴隸和女人。於是,智、韓、魏三家集中火力,朝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發起猛攻,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最後落荒而逃。他們逃到了朝歌,留下的大片土地被智、韓、魏三家瓜分了。

趙簡子依然做他的執政官。他知道,雖然範氏和中行氏兩家都逃到朝歌去了,但其根本沒有被摧毀,日後必定會卷土重來。可要將他們消滅掉,單憑趙家一家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趙簡子找智、韓、魏三家商量,要聯合出兵。

韓、魏兩家倒沒說什麼,隻有智氏首領智宣子提出了條件。什麼條件?智宣子要趙簡子殺掉家臣董安於,理由是範氏和中行氏的叛亂,其實是由董安於首先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