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伯嚭的建議更加冠冕堂皇,也更加符合傳統禮儀。夫差就采取了他的建議,讓勾踐在吳國住了下來。
自此,越王勾踐就在吳國做了一名奴仆,他住在一間石屋裏,每天早晨起來給吳王倒尿壺,灑掃庭院,放牧牛羊……如此,過了三年。當初約定的勞動合同到期了。吳王把伍子胥叫來,說:“這三年裏咱把越王君臣整得也夠嗆了,我看他們倒也循規蹈矩,麵色平和。更為難得的是,他們雖然住破屋,吃糠菜,彼此之間還保存著君臣的禮儀。我覺得應該按照承諾放他們回去。”
伍子胥依然對勾踐和範蠡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想說服夫差殺了他們,就舉了幾個典故,說:“當年夏桀抓住了商湯,沒有殺掉,後來商湯滅掉了夏朝;商紂抓住了周文王,也沒有殺掉,後來周文王滅掉了商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殺不殺越王,您自己看著辦吧。”
這次輪到夫差出冷汗了,他再仁慈,也不願意自己的江山被仇敵覆滅,所以就問:“那您說怎麼辦?”
“殺掉他們啊。”
“中,我聽你的,就找個日子把他們幹掉吧。”
或許是勾踐等人命中注定不會死在吳國,就在伍子胥準備對他們痛下殺手時,夫差突然得了重病。春秋時期人們還十分迷信,凡是得了重病就以為是自己做了啥錯事,上天給予處罰。夫差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後,我沒幹啥壞事兒啊?嗯嗯,沒準是計劃除掉勾踐的事兒被上天知道了,怪罪下來——難道上蒼不允許我這麼做?
這樣一想,夫差就傳令給伍子胥,將除掉勾踐一事暫時擱置。
範蠡明白,雖然他們暫時平安無事,可多在吳國待一天,就會多一分危險,應該主動出擊,爭取早日回國。他讓勾踐通過伯嚭去轉告夫差,請求去探病。夫差應允了。
這天,勾踐就穿戴整齊地前往吳宮探望夫差。來到夫差的病榻前,勾踐噓寒問暖,祈求夫差的病體早日康複,甚至還嚐了嚐夫差的糞便,“取夫差之糞跪而嚐之”。夫差心中很是感動。站在一邊的伯嚭趁機稱讚勾踐對吳王忠誠,使得夫差下了決心,放勾踐一行回國。
夫差病好了之後,請勾踐吃飯。伍子胥見階下囚成了座上賓,知道吳王已經對勾踐徹底轉變了態度,再想說服吳王就難上加難了,他心中生氣,飯也不吃,拂袖而去。伯嚭趁機對夫差說:“俗話說‘同聲相和,同氣相求’,大王您是仁義之人,仁義之士就會被您吸引,不仁義之士就會自動離去。可能伍子胥是自覺慚愧才離去的吧?”這樣一說,忠心為國的伍子胥倒成了不仁不義的人。
夫差點頭,覺得很有道理。
過了幾天,夫差親自護送勾踐等人回國。勾踐結束了在吳國做奴仆的日子,踏上了自己國家的土地,那一刻,他心中感慨萬千。在渡口,他喟歎道:“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再次渡過這條河流!”
勾踐回國後,與範蠡、文種等大臣臥薪嚐膽、齊心協力治理國家,為反攻吳國做長期的準備工作。這些暫且不提,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伍子胥無法說服夫差殺掉勾踐,倒是伯瓠三言兩語,就讓夫差放了勾踐呢?
原因有二。
一、伍子胥的說服方式有問題,往往犯顏直諫,直來直去,搞得吳王沒有退路,自己當然也沒了退路。而伯豁就婉轉得多,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容不得夫差不信。
二、夫差是一個強勢的君王,這類人的特點是吃軟不吃硬。如果勾踐擁有龐大的軍隊,夫差絕不會在他麵前示弱。可現在勾踐是一個階下囚,楚楚可憐,弄得夫差反而不好意思去加害他。
說句題外話,不少春秋故事裏還有一個美女主角——西施。說她是範蠡在民間采風時發現的,後來獻給吳王夫差,讓她在夫差麵前吹枕邊風,從而幫助勾踐回國。這事兒雖然比較精彩,也很八卦,但可信度不高,本書不予采用。
臥薪嚐膽
越國經過長期戰亂,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煙稀少。勾踐回國後,采取範蠡和文種提出的建議,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定為基本國策,二十年不動搖。
按照勾踐的意思,是讓範蠡主管軍政大權,跟宰相一樣。可範蠡婉拒了,他說:“論行軍打仗,文種不如我;論安撫百姓,我不如文種。”於是勾踐讓範蠡主管軍事,文種主管經濟。
文種上任後,大力推行令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鼓勵發展農業和漁業,鼓勵生育。對,就是要鼓勵多生孩子,早生孩子。他們到處張貼標語,“要想富,多生兒子多栽樹”,“早栽秧早收穀,早生兒子早享福”。他們還規定,男人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七歲就必須結婚,否則罰款。婦女快要分娩的時候要向政府報告,政府派醫生前去守候。那些隻生一個孩子的家庭,罰款;生了第二個的,獎勵。如果是男孩,就獎勵兩壺酒、一隻狗;如果是女孩,就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獎品更豐厚。總之,隻要你敢生,國家就敢養起來。在這樣的生育政策鼓勵下,越國人口又漸漸恢複到戰前的數量。人多好辦事,種田、經商、當兵的人都充足起來。
此外,越國還建立了社會保障製度。嫡係兒子死了,國家免除三年的賦稅,庶係兒子死了,國家免除三月賦稅。凡是孤兒、寡婦、貧苦和重病的人,都由國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勾踐親自用船裝著大米和肉食巡行各處,看到流浪的無家可歸的孩子,就供給他們飲食。
越國善待賢能之士,讓他們住整潔的房間,穿體麵的衣服,給他們發放高薪,而勾踐本人卻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他跟普通民眾一樣,粗茶淡飯,睡幹草堆,每天下地耕種,還讓夫人養蠶、織布,自己動手做衣服。勾踐在自己的房間掛了一個苦膽,“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表示絕不敢忘記曾經受到的恥辱。
如此過了十年,國家的實力增加了,老百姓的家裏也有了餘糧——據載,越國當時每一戶家中都藏有三年以上的糧食。老百姓們紛紛向越王請戰:“當年吳國羞辱了我們越國,讓我們在諸侯國麵前丟光了臉。現在我們克製得夠久了,請允許越國軍士向他們開戰,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勾踐寬慰他們,說:以前的敗仗,不是你們的錯,是我的錯,應該受到這種恥辱。我這樣的人,哪裏知道什麼恥辱?請暫時不要打仗。
老百姓們又說:“越國人民愛戴您,就像愛戴自己的父親。父親受了侮辱,做子女的當然要全力支持複仇。我們請求再打一仗!”
勾踐見到此情此景,心裏樂開了花,多年的默默耕耘終於得到了回報。他收獲了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人心。隻要擁有了人心,天下就再無做不到的事情了。於是他點頭應允了,發布戰前動員令,說:“我聽說賢明的君王,並不擔心自己的士兵數量不夠,而是擔心自己缺乏羞恥心。現在夫差擁有十萬三千士兵,卻不擔心自己沒有羞恥心,隻擔心士兵數量還不夠多。我就代替上天消滅他。我希望打仗的時候,大家能夠同進同退,同心協力,抱成一團,這樣才能打敗吳國。”
進攻吳國的號角即將吹響。越國的老百姓們紛紛把親屬送去參軍,並且鼓勵他們。父親鼓勵兒子,兄長鼓勵弟弟,妻子鼓勵丈夫,說:“我們的君主如此體恤臣民,我們應該為他赴湯蹈火才對啊。”
可想而知,這樣一支上下一心、獲得民眾廣泛支持的軍隊,不打勝仗才奇怪呢。
自毀長城
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日子裏,夫差又在做些什麼呢?
自從勾踐到吳國當了三年奴仆之後,夫差與伍子胥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了。
公元前490年,齊景公死了。在這之後,大臣們爭權奪利,政局混亂。夫差聽說後,想去討伐齊國,占點兒便宜。伍子胥知道後,勸諫道:“還是不要這樣吧?我聽說勾踐那孫子在國內吃得很儉省,一頓飯從不超過兩個菜,與百姓們同甘共苦。他這樣的人不死,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心頭大患。齊國對於吳國來說,不過相當於一塊疥癬。希望大王先放棄攻打齊國的念頭,集中兵力解決越國再說。”
夫差不予理會,公元前489年,夫差發兵攻打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回國後,夫差揚揚得意地把伍子胥叫來,說:“你看,我沒有你的幫助照樣打勝仗。”
伍子胥針尖對麥芒,說:“您不要高興得太早,越國不除,有您哭的時候。”
夫差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伍子胥看到這種情況,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領導的信任,待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什麼意義,就想要自殺謝國,好在吳王知道後製止了他。但是他們之間的罅隙在進一步擴大。
文種獲悉後,向勾踐出了一個主意,準備試探一下夫差與伍子胥的關係到底怎麼樣了。他們怎麼試探的呢?文種向吳國發出求救信,說越國發生大饑荒,需要向吳國借糧。伍子胥知道後,不願意借糧。夫差說:“不是吧?伍先生您太自私太沒仁義了吧?吳國跟越國是有仇,可跟越國的人民沒有仇啊。您忍心把他們活活餓死?越國發動戰爭的其實是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我們不能讓越國人民受到牽連啊。”
最終吳國還是借了糧食給越國。
越國人心中大喜。伍子胥無奈地對同事說:“君王不聽我的勸告,再過幾年吳國就會被越國踏成一片廢墟。”伍子胥的話被太宰伯嚭聽到了,後者就不斷在吳王麵前說伍子胥的壞話:“大王,伍子胥看起來忠誠老實,其實是一個很殘忍的人。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偷偷跑來吳國,怎麼會顧惜您呢?上次您攻打齊國,他拚命阻止;您立了戰功,他又出言譏諷,這是看不得您立功啊。我覺得您應該對他防備一些,不然將來時機成熟他一定會搗亂。”
夫差聽了,雖然有些犯嘀咕,倒也不會真的懷疑伍子胥的忠誠。畢竟共事幾十年,他還是比較了解自己的這位下屬,曉得他沒啥壞心眼兒,就是說話比較衝。但是,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情,伍子胥徹底觸怒了夫差。
這一年,夫差派遣伍子胥訪問齊國,應該說,這是一次正常的外交活動。可伍子胥自己搞砸了。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自己的好朋友——齊國貴族鮑牧。這可是犯了大忌。因為國家重要幹部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國外,自己“裸體做官”,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會被執政者接受。說嚴重一點兒,是裏通外國;說輕一點兒,也是對國家有二心。
等伍子胥回到吳國後,夫差啥也沒說,派人送了一柄寶劍“屬鏤”給伍子胥。伍子胥一看,心裏自然雪亮。他大笑道:“夫差,我輔助你父親稱霸,又擁護你做王,幫你坐穩了江山。你當初要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接受,現在你卻因為小人的讒言而殺我,哼哼,我看你一個人怎麼支撐下去!”
伍子胥告訴夫差派來的使者,說:“我死後,請你把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上,好讓我看到越國軍隊是如何進入都城的。”
夫差的使者是否按照伍子胥的吩咐做了,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伍子胥的預言確實得到了證實。十一年後,勾踐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吳國都城。
伍子胥死後,孫武也對夫差完全失望了,變得心灰意冷。他把自己“團成一團”,“圓潤離去”,在深山老林裏隱居起來,專心修訂自己的《孫子兵法》十三章。吳國大政基本上就由太宰伯嚭把持著。
黃池之會
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和齊國,以及一些小諸侯國,氣勢日盛。因此,夫差也想學中原諸侯的玩法,會盟稱霸。
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邀請魯哀公、衛出公到橐皋(今安徽省巢縣西北拓皋鎮)會盟。這會盟的意義嘛,當然就是承認夫差的帶頭大哥地位。畢竟魯國和衛國都是小國,會盟進行得很順利,夫差當仁不讓地第一個喝牛耳酒。可會盟之後,夫差覺得不過癮,嫌魯國和衛國是小國,想整一個大一點兒的會盟。
為了會盟中原諸侯,夫差確實舍得花血本,早在五年前,他就很有先見之明地展開了一個龐大的水利工程。他發兵在邗地(今江蘇揚州附近)築城,並開鑿河道,使長江、淮水連起來,辟出一條通向齊魯的水道。這樣,吳國水軍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中原腹地。槍杆子裏出政權,槍杆子裏也出霸權。
一切準備就緒,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國、魯國等國會於黃池。黃池位於今河南商州附近,春秋時期是宋國領土,接近衛國。據說周穆王曾乘九駿,遊於此處,歌曰:“黃之池,其馬欺(音pēn)沙,皇人威儀。黃之澤,其馬噴玉。”這裏從此便叫黃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