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吳國崛起(2 / 3)

果然,在餘祭和餘昧先後繼承王位,又先後去世後(老吳王壽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遺願居然讓兒子們展開了一場死亡競賽),季劄依然不肯做吳王。當人們去找他時,發現他已經不知去向——據說,是到偏遠的地方做了隱士。

哎,正所謂人各有誌,有人愛當官員,有人願做隱士,那就隨他去唄。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就封餘昧的兒子州於為王。改名為僚,史稱吳王僚。

壽夢的兒子們個個都是高風亮節的人物,懂得謙讓,可他的孫輩們就不這樣想了。州於做了王之後,這邊諸樊的大兒子公子光不樂意了:按照兄終弟及的遊戲規則,季劄不願做王,那也該輪到老大的長子我啊,怎麼輪也輪不到你啊?

他心裏雖然這樣想,但並不說出來,隻是在暗地裏策劃,打算發動政變,搶回王位。不過,發動政變也沒那麼容易,他一個人做不來,好在有一個人幫他。誰?伍子胥。伍子胥是誰呢?他是來自楚國的叛臣。伍子胥又是怎麼來到吳國的呢?下麵,就說說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過關

伍子胥,又叫伍員,是楚國名臣伍奢的兒子。

伍奢這人正直忠誠,學問又好,楚平王就派他跟費無極一起做太子建的家庭教師。太子建成人後,要娶老婆了。楚平王派費無極到秦國去迎接秦女孟贏回來給太子建做老婆。費無極到秦國,見到貌美如花的孟贏後,打起了歪主意。

當然,他可不是想自己拐騙美女逃跑,這種風流事,隻有英雄才做得出來,費無極這樣的奸詐人物,想破腦袋也想不到這一層。那他打什麼歪主意呢?

原來他想,當今楚國誰最有權?楚平王。如果能夠抱住楚平王這個大腿,豈不是比跟著太子建混強得多?於是,在迎親的隊伍出發後,他乘一輛快車,星夜奔馳,提前趕回楚都,拜見楚平王,把孟贏的模樣描繪得跟天女下凡一般。

楚平王納悶兒地說:“那又怎麼樣?”

費無極說:“您可以娶她呀!”

“你在開玩笑吧?她可是我兒子的老婆呢。”

“他們沒有辦結婚證,甚至都還沒見麵,算啥老婆?”費無極提醒道。

楚平王還是有些猶豫,說:“我娶了孟贏,太子建又娶誰呢?”

費無極說:“天涯何處無芳草,偏偏要去秦國找?我國大把美女,還怕太子找不到老婆?您放心,這事兒就包在我身上了,包您滿意。”

楚平王一瞧,都計劃得妥妥當當,還有什麼說的呢,就說:“中,你看著辦吧。”

就這樣,太子建的未婚妻轉眼間成了父親楚平王的小老婆。費無極當然也因為超強的辦事能力,以及對楚平王忠心耿耿,被調動到楚平王身邊,做了他的“貼心小棉襖”,在朝廷裏呼風喚雨。

不過,楚平王壽命再長,也有升天的時候,那時候江山換了主人,楚國換了太子建做君王,費無極的地位豈不岌岌可危?恐怕小命都難保啊。未雨綢繆才是王道,於是費無極向楚平王進言,讓他把太子建調到邊境去鍛煉鍛煉。楚平王同意了。沒準他搶了兒子的老婆,心裏也很愧疚,跟太子朝夕相處也頗尷尬,就把太子派到了城父。

等太子走後,費無極又隔三差五在楚平王麵前說太子建的壞話,說他暗地裏招兵買馬,意圖造反。楚平王到底沒有笨到奶奶家去,笑道:“等我死了,這王位就是他的,他幹嗎還要造反?”

費無極正色道:“太子建因為娶親一事對您懷恨在心,現在他駐守邊境,結交諸侯,很快就要進攻楚國,提前做君王了!”

這楚平王到底也是老了,智商不夠用了,居然信以為真,於是他派人去追殺太子建和伍奢。照說,就算太子建謀反,這也不關伍奢的事。可費無極一聲“太子謀反,你為什麼不舉報”就把他也扯到裏麵了。太子建聽到消息後,逃到宋國去了。伍奢跟大兒子伍尚被殺,伍子胥見狀不妙,腳底抹油,溜了。

接下來,伍子胥先後跑到宋國、晉國和鄭國,最後,他決定去吳國。但是從中原去吳國,要經過楚國的昭關(位於今安徽含山縣)。伍子胥來到昭關一看,好家夥,戒備森嚴,人人過關都要查驗,城牆邊還貼著他的畫像,擺明了是舉國通緝他。

伍子胥被困在昭關前,進退不得。怎麼辦呢?他躲在好朋友東皋公家裏,苦苦思索過關良記,一夜之間居然愁白了頭。第二天,東皋公看著他的模樣,先是一怔,繼而拍手叫道:“好耶,你可以過關了!”

什麼情況?伍子胥摸摸好朋友的額頭,看他有沒有發燒。

東皋公說:“我有一位朋友,叫皇甫訥,跟你長得很像,他可以先去過關,等他被抓起來後你就可以趁亂過關了。昨天我就想用這個計策,但沒有把握,現在你頭發白了,模樣也衰老了很多,不用化裝都可以蒙混過關了。”

於是,皇甫訥與伍子胥換了衣服,先到關前,守關的士兵一見,一把將皇甫訥拿住。皇甫訥自然大聲辯解,引來許多路人圍觀,場麵混亂起來,伍子胥立刻趁亂出了關口。等伍子胥脫險後,東皋公來到關口,跟守關士兵詳細說明情況,皇甫訥這才被釋放。

後來,伍子胥帶領吳軍殺回楚國,尋找東皋公報恩,卻見他家敗瓦頹牆,已人去屋空。

再說伍子胥出了關,還要過一條河,過了河就是吳國境內。他到了河對麵,拿出寶劍來酬謝船工,說:“不好意思,我沒帶多餘的錢財,這把寶劍您拿去換一點兒錢物吧。”

船工頭也不抬地說:“我要是貪財的話,就直接把你送到官府去了,升官發財指日可待,還在乎這一把劍?哼哼,通緝你的告示上明明白白寫著,抓到你之後,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可不比一把寶劍值錢?”

伍子胥一驚,原來這船工早就看出他是誰了。他站在岸上,看著船工撐著船回去,漸漸消失在一片煙霧中……

一次完美的刺殺行動

伍子胥來到吳國,在公子光手下做事。伍子胥是聰明人,他曉得公子光的計劃後,向他推薦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專諸,然後就到鄉下種田去了。伍子胥種的可不是田,是時機。等到時機成熟的那一天,他會再次出現在公子光麵前。

專諸是一個屠夫,殺豬殺牛,長得虎背熊腰,英武有力。他沒有讀過書,是一個粗人,但極有孝心。有一次他跟七八個小混混兒打架,別人勸架,死活拉不開。這時他母親來了,站在人群中喊他的名字,隻喊了一聲,他就停住了打鬥,從人群中出來,乖乖地跟母親走了。恰好這時伍子胥從此經過,非常欽佩他的性格,於是就和他成了朋友。

公子光找到專諸後,也不派他做什麼事情,隻將他以上賓之禮供養起來,好吃好喝,還開出高工資——更重要的是,他把專諸的母親也接到京城,並派專人服侍。對於專諸這樣的人來說,對他好,不算好,對他母親好,才是真正的好。

專諸沒文化,但是不傻。他知道自己身無長處,卻能夠成為王公貴族的上賓,一定是有原因的。過了一段時間,他去見公子光,直截了當地問:“您要我幹什麼事情,請盡管吩咐。”

公子光見此情景,知道事情多半成了,就向他坦承,是想讓他去刺殺吳王僚。

專諸說:“好。但是如果我死了,請您像對待我一樣對待我的母親。”

公子光大喜,一口應承。

就這樣,專諸以一個屠夫的身份走上了曆史舞台。

專諸從公子光那裏打聽吳王僚的生活習慣,得知他喜歡吃魚之後,有了主意。他離開都城,來到太湖邊上拜名廚為師,學習烹魚的技術。等到烹魚技術學成後,他又開始練習劍術,每天聞雞起舞,刻苦練習,隻等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在曆史舞台上演出精彩的一擊。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吳王僚決定趁楚國為楚平王辦理喪事之機,偷襲楚國。順便說一句,這種齷齪的事情吳國人常幹。上一次楚共王去世時,新上任的吳王諸樊也曾經派兵攻打楚國。當然,兩次都是以慘敗而告終。這一次,吳將蓋餘、屬庸率領的軍隊被楚軍攔截在半路,回不了國,命運多舛。

公子光認為刺殺吳王僚的時機到了。於是就召回專諸,詳細策劃。他們決定,邀請吳王僚過來吃魚,埋伏甲兵,借機動手。

一切策劃完畢後,公子光向專諸磕頭行禮道:“先生保重,我的性命,與您的性命緊密聯係在一起了。”

這天,公子光對吳王僚說:“我最近請了一個廚師,非常擅長烹魚,今晚想請您去品嚐一下他的手藝。”

吳王僚答應了。他跟公子光的關係一直不很融洽,如果能夠經常走動,改善一下關係,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晚,他就帶著衛兵來到了公子光的住所。衛兵們荷槍實彈,把守著廳堂的通道,不讓閑雜人等進入。

吳王僚與公子光把酒言歡,酒過三巡,公子光借口腳痛離開了。這時專諸就上場了。

專諸裸著上身(吳王僚的衛兵們審查嚴格,每一個進入的人都必須脫掉上衣,以防暗藏武器),端著一盤來自太湖的大魚,一步一步來到吳王僚的桌子前……隻見白光一閃,專諸從魚肚子裏抽出一把短劍,刷地刺向吳王僚,一劍即中,但吳王僚穿著厚厚的盔甲,並沒有傷到他。他驚慌失措地想逃跑,專諸立即補上幾劍,刺穿盔甲,登時將吳王僚刺死在地。吳王僚的衛兵們也撲了上來,將專諸砍成了肉醬。

公子光躲在裏屋,偏著耳朵仔細聽外麵的動靜,當他聽到呼喊和腳步聲時,知道事情已經發生了,於是就帶著早已埋伏好的甲兵衝出去,殺掉了吳王僚的衛兵。

公子光殺掉吳王僚後,馬上宣布繼位,改名為闔閭。闔閭這位置來得有點兒血淋淋的,不過,他卻是春秋晚期的又一個狠角色。在另一個版本裏,他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一起,被稱為春秋五霸(《荀子》)。

刀光劍影之中,換了人間,世事真是無常啊。

“三個火槍手”

闔閭上任後,立即把伍子胥請回都城,然後繼續聘請賢能的人士。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孫武和伯嚭先後來到吳國,成為吳國征戰沙場、治理國家的重要人物。他們這三人,為吳王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堪稱“三個火槍手”。

說來奇怪,他們都不是吳國人,都是來自國外的“外來工”。但他們都能夠在吳國獲得重用,可見吳王闔閭在用人方麵確實很有包容心。

先說伯嚭的事兒。伯嚭跟伍子胥的遭遇一模一樣,也是楚國名臣後代,也遭到了費無極迫害,僥幸逃脫。他聽說伍子胥在吳國得到重用,也來到吳國投奔伍子胥。闔閭高興地接見了這個心懷家國大恨的青年人,問:“鄙人在這偏遠的地方,聽說您父親被費無極陷害,您不嫌路途遙遠來到吳國,有什麼可以教導鄙人的嗎?”

春秋時代的人說話都比較謙虛,不像現在,麵試官牛得不行,好像你前輩子欠他債不還一樣。伯嚭含淚道:“我不過是一個楚國逃亡的罪臣,沒啥本事,承蒙大王不嫌棄,收留了我。如果您有什麼吩咐,我一定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他說得很淒涼,吳王都差點兒掉眼淚了。

吳國大夫被離也在一邊陪酒,他悄悄問伍子胥:“您覺得伯嚭可靠嗎?”

伍子胥說:“當然了。我跟他的境遇差不多,《河上歌》所唱‘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像受傷的鳥兒,會飛到一塊兒來,這沒什麼奇怪啊?”

被離搖搖頭,說:“我看伯嚭,眼睛像老鷹一樣銳利,走路跟老虎一樣傲慢,必定是一個貪婪狡詐、專斷橫行的人物。如果您引薦他,恐怕將來會給您帶來麻煩。”

伍子胥不以為然。

在伍子胥的大力推薦下,吳王闔閭任命伯嚭為大夫,與伍子胥一起治理國家。

被離的話得到了應驗。三十年之後,曾經走投無路的青年伯嚭,位高權重,果然弄權做奸,在朝廷裏陷害忠良,甚至連當初收留他的恩人伍子胥也不放過,將他迫害致死。當然,這是後話。

再說孫武。

孫武是一位來自齊國的有誌青年。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陳完到齊國後,因為立了功,齊桓公賞賜給他很多田地。為了感恩,陳完曾經改姓為“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陳完因為陳國內亂,來到齊國,做了一名工業部長(工正)。當時齊國的君主是著名的齊桓公。有一天,齊桓公請他喝酒,喝得興起,到了晚上齊桓公還不罷休,說:“咱挑燈夜戰,繼續喝酒。”而陳完卻婉拒了,他說:“臣隻知道白天要陪您喝酒,可不知道晚上還要陪您喝酒。請恕我不能從命。”

於是人們就誇獎陳完知書達理,不卑不亢。

陳完的後代在齊國如魚得水,地位顯赫,先後被君主賜姓為田和孫。到了孫武父輩這一代,祖孫三輩都在朝廷裏擔任要職,權傾一時。

孫武打小就生在紅旗下,泡在蜜罐裏,不過,他可不像現在這些“官二代”“富二代”,他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虛心求教,甚得國人喜愛。他家有尚武的傳統,因此孫武很早就對兵法一類的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沒事兒就爬上閣樓,翻閱祖輩留下的兵書,比如《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握奇經》《易經卜兵》《軍誌》《軍政》《軍禮》……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問父親或老師。

有一天,他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句,不明白,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和戎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