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孔子: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3 / 3)

孔子的文化苦旅

孔子的第一站是衛國。

當時孔子名聲遠揚,衛國人也有所耳聞。衛國國君衛靈公對孔子一行持歡迎態度,他很快就接見了孔子,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孔子說:“這個嘛,你們衛國應該根據國情,走有衛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這基本上是廢話,可衛靈公如獲至寶,他興高采烈地說:“對對對,就是這樣。先生,您就做我們的顧問吧。敢問先生在魯國年薪是多少?”

“六萬鬥。”

“好,先生就在衛國安心居住吧,我也給您六萬鬥!”

於是,孔子就在衛國住下來了。

不過,時間一久,孔子就覺察出,衛靈公雖然對待自己很優厚,可並沒有委以重任的意思。對自己美其名曰“顧問”,其實就是一個花瓶。而且,有人在衛靈公麵前說孔子的壞話,加上衛國發生了內亂,使得衛靈公對孔子產生了警惕心理,派大夫公孫餘假帶領衛士監視孔子。孔子怕衛靈公加害自己,就找了一個機會,離開了衛國。哼,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再去哪裏呢?孔子跟弟子們商量之後,決定去陳國。去陳國要經過宋國的匡城,孔子沒有想到,他會在自己先人所在的國家遭到旅途中的第一次險情。

事情是這樣的,當他們一行路過匡城時,孔子的弟子兼車夫顏高用鞭子指著城牆上的一處缺口,說:“當年我隨陽虎攻打宋國,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就這樣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給他們帶來了麻煩。

匡人聽到這話,就四下圍了上來,因為陽虎曾經在這兒殘害了不少民眾,給匡城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再一看,馬車上那個談笑風生的人,不就是陽虎嗎?原來孔子跟陽虎長得比較相似,被匡人誤認為是陽虎,都抄起家夥準備報仇。

眼看匡人圍了過來,孔子的弟子們都慌了神,也拿出護身武器。在這一觸即發的時刻,孔子保持了足夠的冷靜。他製止了弟子們,說:“放鬆,放鬆,這不過是一場誤會,用刀劍是難以弭除的。不如我們放點兒音樂出來聽聽。”

說完,子路就彈起琴來。琴聲優雅,在肅殺的空氣裏飄揚。孔子也跟著節拍唱起歌來:

思樂泮水,

薄采其芹。

魯侯戾止,

言觀其旃。

其旃茷茷,

鸞聲噦噦。

無小無大,

從公於邁……

注:這首歌是《詩經·泮水》中的一段。大意是:大家在泮水邊遊樂,我在水中采水芹菜。魯侯馬上就要大駕光臨,已經遠遠看到旌旗的影子。車子上麵旌旗隨風招展,鈴兒叮當響個不停。無論大官和小官,都跟隨魯公向前行走……

這一幕,一定感動了匡人。因為他們聽著聽著,眼中也湧出了淚水。

一曲罷了,匡人含著淚水對孔子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錯怪您了。您一定是魯國聖賢孔子吧!”

化解了安全危機,孔子對眾弟子說:“你們看,這就是會唱歌的好處了。”

眾弟子都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先生英明!”。

這時候,他們卻發現顏回不見了,等了一會兒,才見他從後麵氣喘籲籲地趕上來。

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呢。”

顏回回答道:“先生還健在,我怎麼敢死呢?”

一問一答,師生間深厚的情感可見一斑。

逃離匡城後,孔子一行人出於安全考慮,又暫時回到了衛國。衛靈公很高興,親自來迎接他們。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旅程中,曾經數次回到衛國,主要原因是衛靈公這人反複無常,對孔子時好時壞。再者孔子走投無路時,隻好往衛國走。

之後孔子來往於衛國、魯國、曹國、宋國、鄭國之間。所到之處,無不被冷眼視之。艱難險阻不在話下。在鄭國都城新政,孔子曾經跟弟子們短暫走散,子貢焦急地尋找老師,一位本地老人問:“你找的那個人,是不是一個高個子老頭?額頭像堯帝,脖子像皋陶(古時候掌管刑罰的法官),肩部像我國大夫子產,從腰以下比夏禹短了三寸,瘦骨嶙峋,疲憊不堪的樣子又像一個喪家之犬?他在東門,你去找他吧。”

子貢辭謝了老人,來到東門,果然見到孔子正在焦急地等待。子貢把老人的話給孔子說了,孔子看到大夥兒失魂落魄的樣子,不禁哈哈大笑,說:“他說得沒錯啊,我們這模樣就跟喪家之犬差不多了。”

在旅程中,孔子一行遇到了數不清的冷眼與嘲笑。比如,有一次他們在野外迷路了,子路向兩個隱士打扮的老頭詢問過河的渡口,其中一個老頭撇了一下嘴,說:“他不是聖人嗎?怎麼可能找不到渡口(意指人生的道路)呢?”

這算說得比較委婉的。有一次,子路落在了後麵,正在追趕孔子一行,這時遇到一位扛著柴的老人。子路很有禮貌地問:“先生,您見過我的老師從這兒經過嗎?”

老人冷冷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算什麼老師?”

如果孔子站在他麵前,非得被這話給噎死。

當然,孔子是一個倔強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他怎麼會受這些風言風語的影響呢?

就在孔子有些心灰意冷的時候,他收到了楚國楚昭王的邀請函。孔子那個高興啊,他立即領弟子們前去楚國。順便說一句,楚國人對待中原人才一直采取虛懷若穀的做法,而且,在中原待不下去的人,在楚國總能得到比較好的待遇。

這天,孔子一行來到陳國與蔡國的交界處,眼看楚國邊界就在眼前,卻又一次陷入困境:一隊陳國和蔡國的農民工把他們的車隊圍住,不讓他們前進,也不讓他們後退。原來,陳、蔡兩國的大夫得到孔子要去楚國的消息後想:這楚國要是得到了孔子,勢必如虎添翼,陳、蔡兩國就危險了。於是就想了這麼一個辦法,將孔子圍困在荒野之中。

這招很毒,那些農民工們沒有什麼文化,任憑孔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不為所動。沒辦法,孔子隻好天天給弟子們講學、誦詩、彈琴、唱歌,打發時間。

時間過得真快,糧食消耗得更快。轉眼五天過去了,他們攜帶的糧食已經吃完了,連路旁能吃的野菜也被挖出來吃光了。大家都餓得眼冒綠光,不少人病倒了。孔子心裏焦急萬分,但他還是克製住自己,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他知道自己是主心骨,如果自己都慌了,整個隊伍也就散了。

後來,孔子派子貢跟農民工們接觸,跟他們搞好關係,再施以賄賂,得以逃出包圍,到楚國尋求幫助。

楚昭王知道此事後大怒,說:“你們陳蔡兩國也太不是人了吧?人才你們不用也就罷了,還要限製他們的自由遷徙權!”他當即下令出動軍隊營救孔子。

孔子終於重獲自由。他感歎地對弟子們說:“這次被圍困在陳、蔡之間,是我生平遭遇到的最大的困厄,但也是一件難得的幸事。你們覺得如何啊?”

弟子們都認為難以理解,問:“為什麼呢?”

“我聽說一個國君沒有經曆過險境,就不會成為明智的君主;一個誌士不受艱難的考驗,就不會建功立業。這次圍困,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同時升華了我們的意誌、毅力和決心,這難道不是壞事變成了好事?”

孔子在楚國也沒有達成他的理想。

楚昭王最初確實想重用孔子,打算把方圓七百裏的民社封給他,但受到了令尹子西的勸阻。子西說:“楚國最初受封時,隻有方圓五十裏之地。孔子是講究周禮的,如果他來到楚國,楚國就不能堂而皇之地坐擁千裏之地了。孔子有顏回、子路、宰我這樣的人才,必將給楚國帶來後患。”

楚昭王一想:“對啊,這事兒要從長計議。”就在這一年,楚昭王去世了。

這樣一來,孔子就在楚國待不下去了。

孔子累了。十多年在外麵的奔波,加上前途未明、命運多舛,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了。於是,第二年,孔子就帶著弟子回到了魯國。到此時為止,他一共在外漂泊了十四年。

回到魯國後,魯哀公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魯國大夫季康子也來向孔子請教,他說:“現在魯國盜賊為患,怎麼辦呢?”

孔子說:“隻要你自己不貪,就是懸賞讓他們來當盜賊,他們也不敢的。”

不過,他們並沒有任用孔子,孔子在這之後也沒有謀求官職。

後記

孔子在生前疲於奔命,在死後卻極盡殊榮,這對於積極人世的孔子來說,未必就不是一種諷刺。一言難盡孔夫子,我想,倘若在我們這個時代,也出現一位孔夫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他的遭遇會更好,還是更糟呢?

哎,天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