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結婚後,小兩口兒相敬如賓,其樂融融。沒多久,老婆就有了身孕,後來順利生下一個男嬰。
消息傳出去後,附近的鄉親鄰居,平日裏結交的朋友都來祝賀。由於孔子名聲遠揚,甚至連魯國最有權勢的三家貴族——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給他送禮。
兒子出生滿三個月,孔子按照禮儀宴請酬謝賓客,為兒子正式起名。這一天,客人雲集,高朋滿座。孔子樂得合不攏嘴。這時,門外傳來通報,魯昭公派人來送禮了。
孔子趕忙跑出去迎接。
原來,自從孔子擔任成縣的委吏後,獲得了很高的聲望。魯昭公也曾把他叫去談話,聽了他對治理國家發表的意見,印象很深刻。這次聽說孔子喜得貴子,因此前來送禮。魯昭公是國君,他送的禮物當然不同尋常,是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孔子看到這件禮物後非常欣慰。鯉魚,是“禮儀”的諧音,這表示魯昭公讚同自己關於禮儀方麵的見解。
孔子為了表示感謝之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據說,孔子的後人都不吃鯉魚,把鯉魚恭恭敬敬地稱為“紅魚”。
桃李滿天下
在春秋以前,“學在王宮”,即文化教育方麵的工作由王室裏的人負責。教育的對象也都是王公貴族子弟,平常百姓基本上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到了春秋,“禮崩樂壞”,以前由王室壟斷的禮樂、教育逐漸被諸侯國取代。一些王室裏的文化官員流向民間,以傳授禮儀、知識、技藝謀生。孔子受到啟發,想:“我無法像君王那樣治理天下,也沒能力像一個將軍那樣開拓疆土,但我有知識啊。我可以把自己所領悟的知識和禮儀傳授給他人,提高民眾的素質,改變‘禮崩樂壞’的現狀,從而達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盛世。”
於是孔子打出廣告,廣收弟子。很快,就有遠遠近近的學生聞訊而來。開學那天,幾個弟子在教室外麵種了一棵銀杏樹,孔子深情地撫摸著銀杏樹,說:“這棵銀杏樹全身都是寶,象征我的弟子必將學業有成,成為國家的棟梁,嗯,咱這地方就叫杏壇吧。”
杏壇的說法就這樣流傳下來了。如今廣東順德還有一個鎮叫杏壇,不知道跟孔夫子有啥關係。
孔子開壇講學的消息傳出去之後,許多有誌於求學的人紛紛趕來。孔子來者不拒,都收為弟子,一時熱鬧非凡。
有的窮苦學生繳不起學費,孔子安慰他們,說:“沒關係,你隻管來讀就是。沒有學費,送點兒幹臘肉給我就好了。”孔子很喜歡吃豬肉,尤其是風幹了的臘肉。
孔子培養弟子,不分貧富、貴賤、尊卑,不分老幼、國籍,開啟了真正的平民教育,打破了官辦教育的壟斷地位。為教育事業開辟了新天地。
在授課之餘,孔子堅持向有學問的人請教。有一次,南宮適對他說:“我聽說周國圖書館館長老子是一個大學者,我們要不要去拜訪一下?”
“要,當然要啦。”
孔子果然與南官適一起去拜訪老子了。經過一番交談,孔子被老子的學問所折服,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德行還淺得很。回到魯國,南官適問:“怎麼樣,你覺得老子的學問如何?”
孔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飛;魚兒,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野獸,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在地上跑的,我可以用網去抓捕;水中遊的,我可以用釣鉤去釣;在天上飛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唯獨龍這種東西,雲遊四海,上天人地,我了解得很少……我搞不清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能就是跟龍一樣的吧。”
看得出,孔子對老子是非常敬佩的。
孔子雖然開壇教書,而且還悉心學習六藝,整理六經,可也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酸秀才。他非常了解國家時事,關心民間疾苦,利用種種機會向弟子傳授自己的這種“人世”理念。公元前517年,魯昭公為了遏製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貴族的權力,向季孫氏發起進攻。但是他沒有成功,自己反而被逼逃出魯國,逃到了齊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立即爭權奪利,魯國由此陷入內亂之中。孔子為了躲避內亂,曾經跟弟子逃去齊國。
在去齊國的路上,孔子一行人看見一個婦女在路旁哭泣,就下車詢問原因。
這位婦女哀傷地說:“我們這兒老虎傷人,吃了我老公,又吃了我兒子,我該怎麼活啊?”
孔子一位弟子問:“既然這兒有老虎,你為啥不逃到其他地方去呢?”
婦女搖搖頭說:“那些地方雖然沒有老虎,可是有嚴苛的統治。我還不如留在這兒呢。”
孔子上車之後還在苦苦思索這個問題,良久,他才對弟子們說:從今天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原來嚴苛的統治比老虎還厲害啊(苛政猛於虎也)。你們都記住了。
孔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又回到魯國繼續教書,吸引了更多學子前來求學。孔子講課極具專業性,內容也極其規範、係統,包括“文、行、忠、信”等幾個方麵,教學效果極佳。孔子一生培養了眾多弟子,據說,最優秀的有七十二位,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顏路、宰我、子路、顏回、冉有等。在孔子的教導下,他們要麼成為滿腹經綸的學者,要麼成為輔助君主的政治家。孔子死後,他的眾多弟子為他守墓三年,子貢又為他守墓三年,把孔子當作親生父親一般。
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將他的精神和思想發揚光大,逐漸形成儒學一派。孔子生前沒有寫出作品,是他的弟子們回憶孔子的言行而寫成了《論語》。所以,把《論語》說成是孔子弟子的集體創作,可能更準確。
墮三都
孔子真正進入政壇,是在他五十一歲那年。
說來奇怪,第一個推薦孔子進入政壇的卻是他當年的對頭——陽虎。沒錯,就是阻止孔子赴宴吃紅燒肉的那位。
在家族勢力非常龐大的魯國,像陽虎這樣一沒家族背景、二沒後台的家臣,要想取得很大成就,是不可能的。他迫切要網羅一批不得誌,或者身份卑微的賢士來幫助自己,他首先就想到了孔子。當然,要請到孔子,肯定是很困難的事情。以前的過節姑且不論,他們的政見就有很大區別,於是陽虎決定出奇招了。
對此,《論語·陽貨》中有精彩記載。孔子一直對陽虎的邀請視而不見,所以陽虎一反常態,主動送給孔子一隻豬腿。這樣孔子就必須親自去向陽虎回禮,否則就是失禮了。果然,孔子收到豬腿後,隻好前去拜見陽虎。
陽虎說:“你過來,我跟你說話。把自己的本事藏起來,聽任國家陷入混亂,這可以稱為仁嗎?”
孔子道:“不可以。”
喜歡參與政事,卻又屢次錯過時機,這可以稱為智嗎?
“不可以。”
最後,陽虎語重心長地說:“時光一去不複返,歲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啞口無言,良久才說道:“我答應你,有了時機就出去做事,為國家效力。”
陽虎把孔子說服了,可他自己卻失勢了。他做了魯國執政官後,就迫不及待地發起了一次奪權行動。奪誰的權?當然是號稱魯國三桓的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可惜行事不秘,反被趕出魯國。陽虎離開魯國後,孔子接受了孟孫氏的舉薦,做了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嚴格說來,孔子沒有多少從政的經驗,不過,好在他善於學習,在一幫弟子的配合下,將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境界。因此,他又被提拔為小司空,最後做到了大司寇。這樣,他就進入了魯國的權力中心。深受當時魯國國君魯定公信任的孔子開始實行謀劃已久的政治抱負:墮三都,削弱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桓的權力,使魯國重新回到王權統治之下。孔子認為,這樣才符合“禮製”。
這一年,孔子五十六歲。
所謂墮三都,就是這三個家族的城牆太高大了,甚至比魯國國君的城牆還高,不符合禮儀(更深層次的原因當然是權力威脅到了王權),所以要將之摧毀。在孔子的周密安排下,墮三都計劃順利完成,三桓勢力受到壓製,魯國進入平穩發展時期。這種情形讓鄰國齊國很不安,他們怕身邊出現一個強大的鄰居啊。於是,他們使用了美人計:送了八十名齊國美女(齊國盛產美女哦)和一百二十匹良馬給魯定公。
英雄難過美人關啊,魯定公看到美女,樂得嘴巴都閉不上了,從此夜夜笙歌,風流快活不在話下,連班都不上了。恰好魯國王室要舉行郊祀典禮,按照禮儀,典禮之後要把郊祀祭肉分給大夫們。可能是魯定公被美女迷住了心竅,居然忘了分肉這事兒!這對於尊重禮儀甚於自己生命的孔子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他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了國君的信任,繼續待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呢?
孔子當即寫了辭職書,駕上馬車,帶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去尋找可以讓他施展才華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