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原老牌帝國之一的齊國,自齊桓公以來,漸漸沒落,退出中原爭霸序列。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雖然一蹶不振,但帝國的架子還在,不時有一兩個有為之君冒出來,試圖再續光輝歲月。
齊頃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齊頃公是齊國第一代霸主齊桓公的後代,姓薑,呂氏,名無野。齊頃公登上曆史舞台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慘敗,處於下風,這樣,一直被晉國勢力所壓製的齊國就有了喘息的機會。開始,晉國對齊國采取拉攏的辦法,可惜,齊國人不吃這一套。拉不過來,那就打吧。公元前591年,晉國聯合衛國攻打齊國,強迫齊國與之結盟。但僅僅過了兩年,齊國就背叛盟約,聯合晉國的老對頭楚國,進攻晉國的盟國魯國,還打敗了前來增援的衛國。
齊頃公敢於跟中原盟主晉國叫板,固然跟晉國實力減弱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齊國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腰板直了,說話也敢大聲了。
齊頃公是個很有個人魅力的國君。他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行軍打仗勇猛過人,對待下屬極有義氣。比如,在攻打魯國時,他的寵臣盧蒲被魯國人活捉。齊頃公向魯國人求情,如果對方願意放了盧蒲,他發誓收兵回國,絕不再次攻擊。
魯國守軍不買他的賬,殺掉盧蒲,還把屍首擺在城牆上展覽。這徹底惹火了齊頃公,他親自擂鼓進攻,三天就把該城攻陷了。
齊頃公還非常有孝心,為了獲得母親展顏一笑,親自導演了一場惡作劇。不過,其代價也很沉重:引發了一場戰爭,並且為此割地求和。
怎麼回事呢?
話說麵對蠢蠢欲動的齊國,晉國感到分外不安。為了安撫他們,從而使得自己可以安下心來對付楚國人,晉國決定派使者去調和與齊國之間的矛盾。派誰呢?晉景公派了當時任中軍佐的郤克前去。邰克走到半路,碰到另外兩個前去齊國的使者,魯國使者季文子和衛國使者孫林父,於是他們就結伴而行。
齊頃公是一個頗有幽默感的人,他在接見三位使者的時候就覺得其中大有笑料可以挖掘。因為這三位使者身體都有缺陷:郤克背部微駝,季文子腳上有疾,走路一瘸一拐,而孫林父瞎了一隻眼睛。他回家跟母親說起這件事,還說要策劃一個笑話來看看。他母親同意了。第二天,齊頃公擺設家宴招待三位使者。當三位使者浩浩蕩蕩地進入齊頃公家裏時,極具喜劇感的一幕發生了:一個駝背侍從領著郤克,一個瘸子領著季文子,一個瞎子領著孫林父……太後和侍女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三位使者直到此時,才明白自己被“整蠱”了。
春秋時期,人們對代表一國形象、互通往來的外交使臣是非常尊重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後,楚國人為了表示對晉國使者郤至的尊重,在國宴時播放迎接國君的音樂。像齊頃公這樣公然侮辱使者的行為,是絕無僅有的。
郤克把這次受辱視為奇恥大辱。他出來後對助手欒京廬說:“此仇不報,我這輩子都不過黃河!”他把欒京廬留在齊國處理外交事宜,自己提前回國了。
從此,郤克把報複齊國當作生平的唯一大事來做。
當時郤克還不是晉國執政官,他屢次向晉景公提出要攻打齊國,都被否決了。晉景公說:“愛卿,我們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你先忍耐一下如何?”
郤克哪裏忍耐得了?以前他行事謹慎,決策英明,現在呢,完全被仇恨占據了頭腦,做事不按常理出牌,做出了不少糊塗事,給晉國製造了緊張氣氛,一時人心惶惶。執政官士會對這一切都了如指掌,他決定提前退休,讓郤克執掌權力,讓他的怒火有發泄的渠道,這樣對晉國和郤克或許都是好事。
公元前589年,晉景公決定攻齊,郤克任中軍主帥。他終於有機會一雪前恥了。這一次軍事行動,晉國六卿將佐出動一半,晉軍主力也出動一半,加上狄、魯、衛聯軍,大有誌在必得之勢。
年輕氣盛的齊頃公當然也不甘示弱。他親自率領齊國大軍迎戰,雙方在鞍地(今濟南西北)列陣決戰。齊頃公仗著主場作戰,想一鼓作氣地幹掉晉軍。他吩咐士兵們不要吃早飯,“餘姑剪滅此而朝食。”“滅此朝食”,新的成語誕生了。為表示勇敢,齊頃公還下令馬不披甲。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確實有些輕敵了。
於是齊頃公率領這樣一支餓著肚子、沒有盔甲保護的軍隊衝入晉軍。第一個回合,英勇的齊軍占據了上風,在激戰中,晉軍主帥郤克受了箭傷,鮮血流得車上到處都是。但他懷著複仇之心,繼續指揮作戰。
在郤克大無畏精神的鼓勵下,晉軍士氣大振,個個奮勇衝鋒,很快就扭轉了局勢。齊頃公一見不妙,趕緊開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