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場惡作劇引發的戰爭(2 / 2)

晉軍乘勝追擊。據載,齊頃公被追得“三周華不注”,圍繞華不注山轉了足足三圈,狼狽不堪,還差點做了俘虜。

在追趕齊軍的時候,晉軍司馬韓厥的二號戰車衝在最前麵。按照晉國車隊的編製,戰車的指揮者居左。但韓厥頭天晚上做夢,他已經過世的老爸提醒他,“且辟左右”,左右都站不得,所以他“臨時”站到了中間位置。齊頃公見二號戰車衝了過來,站在左邊的“指揮官”不像指揮官的派頭,中間的“禦者(車夫)”卻器宇軒昂,一時猶豫不決。這時他副手也看出了端倪,說:“射其禦者,君子也。”

齊頃公說:“知道他是君子還射他,這不符合禮法。”

齊頃公彎弓射箭,第一箭射死車左,第二箭射死車右,單單留下“君子”舍不得下手。這就給了韓厥可乘之機。恰逢齊頃公的馬匹被路旁樹枝掛了一下,就被韓厥追趕上來。齊頃公戰車上的車右逄醜父急中生智,跟齊頃公交換了位置(齊國戰車編製與晉國略有不同,是指揮官站中間)。韓厥誤以為逄醜父就是齊頃公,就興高采烈地把他俘虜回去了。

齊頃公記憶力不錯,第二年,作為戰敗者的他到晉國去參拜晉景公,看到韓厥後一愣,直勾勾地盯住他。韓厥問:“您認識我嗎?”

齊頃公說:“認識,隻不過衣服換了。”

韓厥舉杯對齊頃公說:“當初我冒死追趕您,是為了今天兩國君王在此歡聚一堂啊。”

當然,到現在韓厥都不知道,他這條小命,是齊頃公手下留情才得以保全的。

齊頃公突出包圍後,並沒有逃跑。因為逄醜父代替他做了晉軍俘虜,丟下他不管,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於是他親率齊軍,餓著肚皮,再次衝向聯軍。最後殺了個三進三出,直到晉軍釋放了逄醜父,這才罷休。或許是齊頃公的威望太高,在他衝入重圍時,齊軍都拚死保護他。甚至連狄人和衛國士兵也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折服,不但不加害,反而舉起盾牌保護他。

當我重溫這個故事時,心裏也湧起對齊頃公的敬意。即使放在現代,齊頃公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好領導啊。

齊頃公打了敗仗。俗話說成王敗寇,可齊頃公毫無打敗仗之後的氣餒和挫敗感。他回到齊國,進關的時候對守關將士說:“不好意思哈,我打了敗仗;兄弟們你們要加油幹啊。”

似乎齊國人也沒有那種失利後的恥辱感,跟他們的國君一樣充滿自信和樂觀。

齊頃公在路上碰到一位齊國女子,該女子與齊頃公有過一段問答,被《左傳》詳細記載了下來。

問:“您沒事兒吧?”

答:“沒事兒”。

“司徒沒事兒吧?”

“也沒事兒。”

“大家都沒事兒,我沒啥可以擔心的了。”

這番對話說明齊國人對齊頃公依然滿懷信心,相信就算吃了一次兩次敗仗,齊國依然有振興的希望。

齊頃公沒有辜負齊國人的期望。在那場戰爭之後,他“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悅。厚禮諸侯。競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讓齊國很快就恢複了元氣,重新屹立在中原。

這是後話。打了敗仗,麵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和談。

鞍地之戰的起因是郤克等三位使者在齊國受辱,現在,聯軍打了勝仗,提出要以齊頃公的母親作為人質。這種要求,齊頃公當然不能答應。齊國派出去談判的代表相當有血性,他對晉國談判代表說:“不可!請一戰,一戰不克,請再,再不克,請三,三不克,請四,四不克,請五,五不克,舉國而授!”

在原則問題上決不妥協,這也是齊頃公的一大陛格特征。

在齊國如此強硬的態度下,晉國人隻好放棄了這項要求,轉而提出另一項要求。要齊國把境內的壟畝全改為東西走向——“盡東其畝”。

齊國代表依然不幹,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一來,晉國的戰車就可以隨時開進齊國。這種要求完全就沒把齊國當作一個國家,也不符合古製,“如果你們一定要這樣做,我們的國君指示了,奉陪你們血戰到底。”

聽這口氣,好像齊國倒是勝利者。

最終,邰克聽從了魯國使者季文子、衛國使者孫林父的勸告,盤算到自己的大仇已報,沒必要把兩國的關係搞得那麼尷尬,因此就撤銷了這兩條要求,最後隻讓齊國人退還從魯國那兒搶奪的土地。雙方再次結盟,從此,兩國二十多年沒有發生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