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刀劍如夢的?浿??(1 / 2)

晉國與楚國自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後,三十多年雙方沒有直接交手過,要麼擦肩而過,要麼陣而不戰。畢竟,作為春秋時期的兩個超級大國,對對方的實力都極為忌憚,所以雙方寧願采取比較保守、謹慎的做法,不到最後關頭,絕不出手。

直到公元前597年夏天,兩個國家才第二度交手。

鄭國位於晉國與楚國之間,屬於典型的騎牆派,誰占上風它就投靠誰。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它的實力不足以抗衡這兩個強大的鄰居,隻好如此委曲求全。公元前599年夏天,鄭國和楚國達成和平協議,這下晉國受不了了,當即聯合宋、衛、曹三國前來進攻鄭國。好漢不吃眼前虧,鄭國隻好又向晉國妥協。但楚國人不幹啊,就在這一年冬天,楚國大兵也來興師問罪。

對於鄭國這種“牆頭一棵草,風吹兩麵倒”的“卑劣行徑”,晉國人倒也給予了寬容,畢竟自己也好不了哪裏去。可隻有一根筋的楚國人覺得不可忍受。他們認為,你既然跟了我,就不能跟別人,否則,跟背叛無異。為了好好教訓一下鄭國,公元前597年春天,楚莊王親自領兵攻打鄭國,包圍了鄭國都城。

這一次楚國人是動了真格,包括令尹孫叔敖在內的重要大臣、楚軍精銳全部出動,把鄭國都城圍得水泄不通。圍了十七天後,鄭國國君鄭襄公又想求和了。他們首先為求和這件事算了一卦,結果是不吉;又跑到太廟去算卦,這一次是吉。

鄭國人無可適從,在城中大哭。連守城的士兵都失聲痛哭——想象一下,全城男女老少、官員平民、君子強盜一起哭鼻子的場景是多麼悲壯啊。楚莊王有些不忍心了,他命令部隊後退,希望鄭襄公能夠主動出來求和。可等了老半天,沒見人影出來,反而看見城裏的士兵忙忙碌碌,正在加固工事,那是準備繼續抵抗的意思。

原來鄭國人迷信,相信第一次算卦的結果,認為求和是不合天意的。

楚莊王繼續圍攻鄭國,三個月後,終於攻破了城池。而這時,晉國派來增援的部隊才出發。

楚莊王進城了,他看見鄭襄公裸著上身、牽著羊兒前來請罪,表示要投降。鄭襄公說:“我沒有什麼能耐,也得不到老天爺的保佑,因而惹得您親自前來問罪,這是我的罪過。您如果要把我流放到海邊放牛,我沒有意見。您如果滅掉我的國家,把田地財產都分給諸侯們,也隨您的便。如果您考慮到以前楚國鄭國之間的感情,不滅亡鄭國,這也是您的恩惠。當然,我知道這是奢望,但我比較坦誠,因此說出來,請您考慮。”

大臣們都希望借此機會滅掉鄭國,可楚莊王不同意,他說:“鄭襄公雖然打了敗仗,但依然不失人心,這樣的國家沒理由滅掉。再說了,我們前來討伐他們,是因為他們不聽話,現在他們已經臣服了,我們何必還要滅掉他們呢?”

最後,楚莊王後退三十裏,與鄭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將鄭襄公的弟弟子良作為人質扣押在楚國。

按照原定計劃,收拾了鄭國,飲馬黃河之後楚軍就該班師回朝了。並且楚莊王聽說晉國軍隊正在往鄭國趕來,也有此意。他還不想與晉軍正麵衝突。可大夫伍參力排眾議,堅決要跟晉軍幹一仗。

伍參是誰?他就是勸諫楚莊王的名臣伍舉的老爸。他的後代裏還有一位相當出彩的人物:伍員,即伍子胥。伍參分析了晉軍的情況,認為晉軍將帥不和,副帥先穀驕傲自大,搞得軍心渙散,戰鬥力並不強。而且晉國主帥是苟林父,身份隻是晉國的執政官,而楚莊王是國家君王,如果楚莊王躲避苟林父,會讓人恥笑的。

孫叔敖並不支持打仗,他擔憂楚國不能打勝,說:“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意思是,假如楚國不能打勝仗,把你伍參的肉分吃了也無法彌補損失。

伍參針鋒相對,說:“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意思是,如果打勝了,證明你沒有謀略;如果不能打勝,我的肉就在晉軍之中,你吃得到嗎?

楚莊王本無意與晉軍發生戰事,聽了伍參的話,心動了。可能他心裏也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君主,不能在苟林父麵前示弱。

於是,他下令已經往後退的部隊留在原地,嚴陣以待。

其實荀林父也不想打仗。

荀林父帶著晉軍趕來拯救鄭國,到達黃河時,鄭國已經被楚軍收拾了。他打算等楚軍撤退之後,再攻打鄭國。畢竟鄭國這個柿子要好捏一些。名臣士會也持這種意見。士會認為楚莊王有仁有義,受到人民的支持。楚莊王經常出外打仗,人民也沒有怨言。國內內政又獲得名相孫叔敖的鼎力支撐,社會秩序運轉良好。現在的楚國已發展到鼎盛時期,鋒芒畢露,晉國不應該輕易惹他們。

士會的分析頭頭是道,為苟林父所讚同。

但是,副帥先穀力主作戰。他認為,晉國大軍是為營救鄭國而來,如今遇到困難居然臨陣退縮,這同樣會令諸侯們寒心的,以後又用什麼去贏得他們的歸附呢?晉國如果因此而失去了霸主地位,還不如去戰死沙場呢。他不顧禁令,帶著一支軍隊渡過了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