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看來,這三點無非是強調領導者的個人道德修養,對製度建設毫無裨益,談不上什麼建設性意見。不過,在叢林法則盛行、不按常理出牌的春秋時代,能夠想到利用“道德”而非一味使用暴力治理國家,應該算是很先進的思想了。
孫叔敖做了令尹後,楚莊王就放心地出國征戰了。他們倆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一個幕前,一個幕後,分工合作,親密無間。每當楚莊王征戰回來,孫叔敖就會深情地唱道:“豐收果裏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
楚莊王接著唱:“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孫叔敖在發展社會民生經濟上確實很有一把刷子。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老本行,水利。他在沮水流域大力發展水利工程,還在江陵境內修築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二是發展礦業。楚國的青銅冶煉技術極為發達,在當時是世界先進水平。這主要是因為楚國境內銅礦資源豐富,擁有多個銅礦。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大冶銅綠山及其附近地區。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孫叔敖鼓勵民眾冬季農閑時上山采礦,有力地推動了礦業發展。
在孫叔敖的治理之下,楚國經濟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好的階段,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當然,舌頭與牙齒的關係再好,也有咬到的時候;親密戰友的關係再好,也有政見不同的時候。楚莊王是一代雄主,幹啥都追求“高大威猛”。有一次,他覺得楚國的車子太小,要是有外國友人來參觀,會很丟楚國的麵子,就下令把全國的車子都改成大車。孫叔敖收到命令後犯難了,他曉得,單純靠行政命令去強行推行“大車政策”,老百姓一定會反對,這樣會導致政策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怎麼辦?說服楚莊王改變初衷?那樣做難度太大,隻能另想辦法。孫叔敖親自到街道上實地考察了幾圈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如果把街巷兩頭的門限提高一些,讓小車難以通行,人們豈不就會主動選擇大車嗎?時間一久,“大車”政策不就自然而然地推廣開去了嗎?最後他果然成功了。
孫叔敖是一個成功的令尹,但卻未必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死的時候,都沒給子孫留下一份遺產。因此,臨死前他不無遺憾地對兒子說:“我死之後,你一定過得很貧窮。”
“我該怎麼辦啊?”
“你去找優孟吧,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隻有他能幫你。如果在他的幫助下,楚王賞賜你封地,你一定要選擇寢丘這個地方。”
兒子奇怪地問:“寢丘很肥沃嗎?”
“傻孩子,土地肥沃人家就會來搶奪,隻有寢丘這樣的貧瘠之地,別人都看不上,你才能長久留住。”
優孟是楚國一位非常著名的倡優(唱歌的戲子)。話說侶優在古代的地位都相當低賤,作為一國之相的孫叔敖居然跟他做了很好的朋友,可見孫叔敖在人格上確實特立獨行。
廢話少說,後來孫叔敖的兒子果然過得很艱難,隻能靠賣柴過日子。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於是就去找優孟。
優孟說:“這事兒包在我身上,你莫遠走,先等我一段時間。”
接下來優孟穿上孫叔敖的衣服,模仿孫叔敖的言行,一年之後,他的模仿達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這天楚莊王過生日,請大夥兒吃飯。優孟扮作孫叔敖的樣子去祝壽。楚莊王和眾人均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死而複生了,還要拜他為相。冒牌孫叔敖說:我要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才能答複你。
三天後,優孟回來見楚莊王。楚莊王問:“你老婆怎麼說?”
“她說這相國做不得啊。”
啥?堂堂楚國相國居然做不得?楚莊王趕緊問原因。
優孟說:“比如說吧,像孫叔敖那樣做相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幫助大王建立霸業。可是他死後,兒子卻無立錐之地,靠賣柴為生,做這樣的相國不如自殺了好。”
楚莊王沉思良久,這才醒悟到,自己對待孫叔敖是不是太涼薄了些,這做人啊,不能人一走、茶就涼,磨一卸、驢就殺。他說:“要不,我賞賜他兒子一塊肥沃的土地?”
優孟說:“您把寢丘賞賜給他就行了。”
於是楚莊王謝過優孟,招來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賞賜給他,封地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一塊貧瘠之地居然關照了後人十代之多,可見孫叔敖眼光之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