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楚莊王親率大軍進攻庸國,用“七遇皆北”的計策迷惑了庸國,使得他們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產生了輕敵的心理。接著楚國聯合秦國、巴國軍隊,兩麵夾擊,滅掉了庸國,除掉了楚國的心腹大患。
首戰告捷,楚莊王樹立了在軍中的絕對領導地位。
第二個目標是宋國與陳國。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再次親征,聯合其附庸鄭國,把宋國打得落花流水。宋軍主帥華元、將軍狂狡做了俘虜,副帥呂樂被殺。宋軍精華損失殆盡。宋國是一個有趣的國家,華元和狂狡的被俘都極具喜劇色彩。
在開戰前,華元為了鼓舞士氣,殺了一群羊請大夥兒吃羊肉。可能是他一時疏忽,忘了給自己的車夫羊斟分羊肉。羊斟當時沒說什麼,但卻因此懷恨在心。第二天,宋楚對陣,羊斟冷冷地對華元說:“昨天分羊肉是你做主,今天上戰場可就是我做主了!”沒等華元反應過來,他就駕著車子一路狂奔,直衝敵營。宋軍主帥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做了俘虜。
狂狡呢,他的被俘緣於他太善良了。混戰之際,一個鄭國大兵掉進了一個深坑。狂狡見了,伸出一根棍子把他拉了出來,沒想到該大兵不但不感謝狂狡,反而趁機俘虜了他。
我想,懷揣理想主義思想的宋國人恐怕真的不適合戰爭。在食肉恐龍橫行霸道的春秋時代,宋國這種食草恐龍舉步維艱,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到了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打敗了位於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這時候,楚莊王的部隊已經深入中原的黃河流域,到達與周國都城一牆之隔的洛水了。我們知道,楚國人一直對周王室耿耿於懷。早些年,楚武王熊通嫌爵位太低,想周桓王封他為王,可周桓王死活不肯,逼得熊通隻能自立為王。可沒有周王室冊封,畢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更可氣的是,以“微言大義”著稱的《春秋》,也是一本正經地把楚王稱為“楚子”,比起王來,那是掉了幾個台階。因此,楚莊王想趁此機會在周定王麵前抖抖威風,找點兒自信。
於是,楚莊王就在洛水河畔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威風凜凜的楚國大兵踢著正步,形成整齊的方陣通過閱兵台。車輪滾滾,卷起陣陣塵土。楚莊王揮手含笑,下麵士兵吼聲震天,嚇得河對岸的周定王臉色蒼白。
周定王坐不住了,派出大臣王孫滿前來慰勞楚師。
楚莊王是南方人,南方人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他開口就問王孫滿:“聽說周王室有九個銅鼎,我沒有見過,不知道有多重?”
九鼎象征天下至高無上的權力,這話的意思就是,周王室已經不配享有了,應該放在楚國才合適。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說:“傳國之寶,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啞口無言,隻好悻悻而去。
若敖氏的覆滅
楚莊王席卷大半個中原,班師回朝時,卻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機。
原來趁楚莊王不在,令尹鬥越椒起兵造反了。
若敖氏家族是楚國皇族的一個分支,因為封地在鬥邑,亦稱鬥氏。若敖氏家族對楚國貢獻非凡,楚武王的軍政高參鬥伯比、名將鬥子玉(指揮城濮大戰的楚軍主將)、名相鬥子文等都是若敖氏家族的佼佼者。
但是,隨著若敖氏家族權力的不斷膨脹,他們與王權之間也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兩者之間不斷擦槍走火。早在楚平王時期,若敖氏家族的一支就曾試圖造反奪權,結果被楚平王鎮壓了下去。楚成王初立時,鬥子元亂國,為鬥般所殺。公元前617年,若敖氏家族裏被貶為商公的鬥宜申串通仲歸謀殺弑父篡位的楚穆王,因行事不周密,政變敗露被殺。不過,若敖氏家族勢力太大,甚至出現楚王雖然殺死這個家族的重臣,依然還得任命這個家族的人擔任重要職位的情形。
鬥越椒圖謀造反已經多時,準備充分。而楚莊王的軍隊剛剛征戰回來——準確地說,還在回家的路上就被叛軍截住了。兩者之間實力懸殊。
楚莊王有些心虛,派使者對鬥越椒說:“我們兩家是幾百年的兄弟之情,有事好商量嘛。”
鬥越椒很囂張,說:“少來這一套!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現在說這些親熱的話,太遲了!”
楚莊王沒法子,又提出了“三王為質”的妥協方案。當年鄭國與周天子交換人質,也不過是一比一的比例,現在是一比三,可見這個方案可是給足了鬥越椒麵子。
可鬥越椒並不領情。他回複道:“我隻要你兩樣東西,一是你的王座,二是你的王冠。”
這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了。那就打吧。
楚莊王先假意退兵,卻把主力部隊埋伏在漳河東岸,自己帶一些士兵躲在橋下。又派少量士兵在河岸活動,唱歌跳舞,引誘鬥越椒來攻打。第二天早上,鬥越椒看見河對岸有楚軍駐紮,立刻率軍渡河。可等他過了河之後,發現那群楚軍卻神奇地消失了。鬥越椒雖然驕橫,倒也不傻,他立刻醒悟中計了,要往回趕時,發現漳河上唯一的一座橋被人毀掉了。誰幹的?當然是楚莊王了。
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在混戰之中,鬥越椒被楚莊王的神射手養由基一箭射死。叛軍群龍無首,四處逃散,王軍分兵追擊,大獲全勝。若敖氏家族走向了覆滅,楚莊王消除了心腹大患。
內憂解除後,經過幾年時間的休整,楚莊王再次征戰中原,意欲與晉國決一雌雄。俗話說,“上有九頭鳥,下有湖北佬”,或許楚國人天生就有向外擴張的傳統,從楚武王以後,概莫能外。它像一頭食肉恐龍,隔三差五找獵物磨牙。因此,與楚國人比鄰而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