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看楚莊王剛登基那幾年的表現,十足一個晉靈公一樣的敗家子。成天吃喝嫖賭、不務正業。好在他後來聽從諫言,來了個華麗麗的大轉身,這才成就了一番霸業。
可見一個人做點兒壞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做好事盡做壞事。
一鳴驚人
楚莊王接手時的楚國,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
楚成王晚節不保,在世紀豪賭“城濮大戰”中輸給了晉國,成就了對方的霸業,自己隻好灰溜溜地退出中原爭霸的隊列,躲在南方舔傷。
楚成王死後,繼位者是楚穆王。楚穆王這個人雖然非常陰險狠毒(他老爸楚成王就是被他活活逼死的),可在治理國家方麵確實還有一套(這也充分證明,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品德並不成正比)。在他的努力之下,楚國人又逐步把觸角伸向中原——可惜天不假年,楚穆王英年早逝,爭霸事業再次擱淺。
當時楚國麵臨的局勢怎麼樣呢?在外,由於在中原爭霸中落了下風,原先投靠楚國的陳、鄭等國又轉而投向晉國,進一步縮小了楚國的生存空間。在內,若敖氏家族仗著祖輩為楚國鞠躬盡瘁,竟然覬覦王權,意欲“分一杯羹”,楚國內亂近在眼前。
楚莊王呢,他似乎對這些都不問不管,整天躲在宮裏,左擁右抱、飲酒作樂,內政外事全部交給若敖氏家族的頭人、現任令尹鬥越椒去處理。春秋時代的大臣們十分“麻煩”,老板不幹正事,他們會進行勸諫——當然,那時候的社會風氣和主流價值觀也鼓勵臣子向老板勸諫。對於楚莊王來說,這些勸諫就像一隻,不,一群蒼蠅在耳邊嗡啊嗡,煩得很。於是他就叫工匠做了一塊牌子,掛在辦公室外麵,上麵寫道,“有敢諫者,死無赦!”
這塊牌子的作用立竿見影,楚莊王的耳朵一下子就清淨了。
如此過了三年,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大臣站了出來。誰?大夫伍舉。
伍舉是伍子胥的祖父,早年曾因為避禍逃亡鄭國和晉國。在大夫蔡聲子的力薦下,方回到祖國做官。(這個故事誕生了一個成語,“楚才晉用”。楚國跟宋國一樣,也是一個生產成語的地方。)
伍舉沒有直截了當地向楚莊王進諫,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這天,楚莊王摟著美女正在看歌舞表演,伍舉老先生走了進來,展開了一場著名的君臣對話。這場對話太有名了,所以,包括《史記·楚世家》《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重言》在內的多部著作都予以詳細記載。
楚莊王正喝得醉醺醺的,看見伍舉進來,舉杯道:“老先生,你是來陪我喝酒的呢還是來觀看歌舞的呢?”
伍舉說:“謝大王。喝酒就免了,我有一個謎語,鬥膽想請大王猜上一猜。”
猜謎?楚莊王猜拳幹得多,猜謎卻沒做過。於是他來了興趣,說:“說說看。”
伍舉說:“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飛)不鳴,是何鳥也?”
楚莊王是何等人,他立刻曉得了伍舉是在諷喻自己。他順口說道:“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你先回去,等著瞧吧。”
伍舉心領神會,就安心地回去了。
但是過了幾個月,楚莊王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像往常一樣終日昏昏。這次,是大夫蘇從坐不住了。那一天,蘇從一見到楚莊王就伏在地上大哭。
楚莊王納悶兒了:“一個大老爺們兒你哭個啥呢?”
蘇從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我是為大王和楚國而哭啊。”
楚莊王更加糊塗了:“呸呸呸,大爺我還沒死,你哭哪門子?”
蘇從抬起頭說:“如果大王繼續像現在這樣隻知淫樂,不知發奮圖強,楚國的滅亡將為期不遠,大王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楚莊王才知道對方為何而哭。他怒喝道:“你不知道我早就下了死命令,有敢諫者,死無赦!你不怕死嗎?”
蘇從冷笑道:“你殺了我,我可以得到忠臣的名號,而大王恐怕就隻能遺臭萬年了,這筆買賣太劃算了,請大王滿足我的心願吧。”
楚莊王一愣。所謂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遇到這種連命都不想要的大臣,做老板的隻有投降的份兒。他隻好揮揮手,讓跳舞的歌姬、陪酒的宮女全都撤去了。
問鼎中原
第二天出現在眾大臣麵前的楚莊王,完全就像換了一個人。
他精神抖擻地坐在寶座上處理朝政。這一處理不得了,頃刻間就有一百多個人頭落地。大臣們注意到,這一百多人都是平日為非作歹、欺壓善良的權臣。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楚莊王在看似渾渾噩噩的三年時間裏,對朝廷裏的動靜依然了如指掌。
麵對內憂外患,楚莊王要走的路還很長。
經過仔細思考,楚莊王決定,“攘外先於安內”。先把門外的敵人解決好,再關起門來解決家事。
楚莊王的第一個目標指向的是位於現在湖北竹山縣一帶的庸國。庸國位於巴、秦、楚之間,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公元前611年,楚國遭遇大饑荒,庸國趁機聯合周圍幾個小國討伐楚國。戎國攻打楚國西南部,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縣南)。麇國率領百濮族人聚集在選(今湖北枝江縣境),枕戈待旦準備討伐楚國。楚國軍隊疲於奔命,位於北部的軍事重鎮申城和息城的北門都不敢打開,以防敵軍入侵。在這種危急時刻,楚莊王甚至都要謀劃遷都事宜了,這時,大夫蔿(音wei)賈說:“不行。”
為什麼呢?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楚國人能夠逃到哪裏,那些敵人也能追到哪裏。不能逃,那就留下來打吧。那麼先收拾誰呢?蔿賈說:“庸國。”他分析到,戎國和麇國都不過是想趁楚國饑荒,虛張聲勢揩點兒油水。而庸國實力最強,如果能夠打掉他們的氣焰,其餘敵人就會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