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士會回國記(2 / 2)

趙盾高興地說:“好,就依你的計策行事。”

這時,在旁邊的趙穿勃然大怒,他跑到帳外,大喊:“晉軍兄弟們,剛才秦軍派使者過來下戰書,約定明天決戰,主帥趙盾已經答應了,可臾駢卻要半夜去偷襲他們,做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兄弟們,你們不要聽臾駢的。”

秦軍與晉軍遙遙相望,趙穿這一喊,地球人都知道了。所以,趙盾隻能眼睜睜看著秦軍撤退。

又過了兩年,秦康公在士會的協助下攻打晉國,並且攻占了晉國的瑕城(今山西運城市臨猗縣)。雖然最終被晉軍趕了回去,但這樣不斷騷擾,給晉國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趙盾召集群臣開會,商量對策。

郤缺說:“秦軍幾次攻打我國,其實都是士會在出謀劃策。如果我們把他接回來,沒人幫著秦國出謀劃策,自然就掀不起什麼風浪了。此計叫釜底抽薪也,哈哈。”

趙盾說:“這計策好是好,可秦康公會那麼輕而易舉地把士會還給我們嗎?”

這時臾駢說:“士會有一個好朋友,叫壽餘,他可以詐降秦國,找到士會,幫我們完成這個任務。”

壽餘是晉國大臣,因封地在黃河岸邊的魏邑,世人也稱他為魏壽餘。按照臾駢的計策,晉國以魏壽餘沒有完成任務“扣押”了他的家人,隻剩下他獨自“逃脫”,投奔秦國,這樣就有機會接近士會了。

這天,魏壽餘首先拜見了秦康公,說:“大王,我要棄暗投明,投向秦國。”

秦康公心裏有些疑慮,問士會:“他說的話靠得住嗎?”

士會說:“晉國人靠得住,母豬也會上樹。他如果真是來投降的,總得帶點兒禮物吧?”

“我帶了啊,”魏壽餘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地圖,“瞧,這是我的封地,我現在獻給大王。”

地圖沒假。秦康公接過來,又問:“我可以派兵占領魏邑嗎?”

魏壽餘說:“絕對沒問題!”

秦康公還在猶豫。魏壽餘裝作不小心踩了一下士會,聰明的士會立即猜到了魏壽餘的來意,開口說道:“恩,魏壽餘說得沒錯。我們利用這張地圖裏應外合,攻占了魏邑之後,就等於在晉國有了一塊前沿陣地。好得很呐。”

秦康公恍然大悟:“好,就這樣辦。”

過了幾天,秦康公帶著大軍,按照魏壽餘的計劃,準備過河“笑納”魏邑。這時,他看到河對岸有晉軍駐紮,怒道:“你搞什麼東東,為什麼對岸有晉軍?”

魏壽餘不慌不忙地說:“我也不知道啊,要不我先過河去跟他們溝通溝通?”

秦康公說:“好,你先過去吧。”

魏壽餘正要出發,突然像想起來什麼似的,說:“您派一個人跟我過去,這樣我跟他們就好講了。”

“派誰比較好呢?”

“最好是熟悉晉國情況、能說晉國話的,這樣溝通起來也方便一些。”

秦康公一想,說:“就士會吧。”

士會巴不得馬上就長出一對翅膀飛過黃河,可家人還在秦國,不能讓他們成為替罪羊,於是他推辭起來:“晉國人沒有信用(這話倒不假),又很凶殘,到時候如果能夠溝通好,皆大歡喜倒也罷了。就怕他們把我扣押起來,不讓我回國,您恐怕還會以為我背叛您,要加害我的家人,那我可就成冤大頭了。您還是換別人吧。”

秦康公慷慨地說:“我對黃河發誓,如果你真在那邊有個三長兩短,我把你家人送回晉國跟你團聚。”

於是,士會與魏壽餘往渡口那邊趕。半路上,後邊追趕來一個秦國大夫,他冷冷地對士會說:“先生這一去是不回來了吧?”

士會嚇得不輕,仔細一看,是繞朝。繞朝說:“你不要欺負秦國無人,你瞞得了國君,瞞不了我繞朝。”

士會見四野無人,說:“您是好人,可千萬不要說破,不然我留在秦國的家人就慘了。”

繞朝說:可惜我已經說給國君聽了……

“啊,你說了?”

“沒錯,”繞朝說,“我們國君是個仁慈之人。他知道此事後也要信守承諾,不願害你。這兒有一條馬鞭,是他送給你的,希望你以後睹物思情,不要以為秦國無人。”

士會謝過繞朝,上船過河,不在話下。這邊秦康公見士會和魏壽餘是“趙小送燈台,一去不複還”,心裏那個氣啊。太可惡了,我們可是勞師動眾,跑了三百裏路,吃了三天的糧食,卻白忙乎了。不過,他跟他老爸秦穆公一樣,都是老實人,雖然別人負我,我不能負別人啊。秦康公還是遵照諾言,將士會的家人送回晉國。

士會的家人裏有一部分感激秦康公的仁厚,不願意回國,留在了秦國。為了表示決絕的態度,他們甚至改名換姓,改姓為“劉”,據說,這就是現在劉姓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