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會,晉國名臣,因其食邑被封在隨地,也叫隨武子;後又被封在範地,因此也有人稱他為範武子。晉國自晉文公重耳稱霸以降,能人輩出,士會是其中的佼佼者。
重耳登位後,封賞群臣。士會雖然沒有跟重耳流亡國外的經曆,但也排在第二等。晉楚城濮之戰,士會因為戰功顯著,被任命為戎右將軍,第一次進入《春秋》,這就表示,他現在開始是名人了。
士會領兵打仗,從未有過敗績,治理國家,也有一套。晉景公時,他被任命為晉國執政官,掌管晉國大權。當時晉國盜賊為患,士會沒有實行嚴刑峻法,反而將“緝盜科條盡行刪削,專以教民勸化為務”,使得那些作奸犯科之人都跑到秦國去了,晉國治安得到了根本好轉。
後來,晉國大夫郤克訪問齊國,受了齊頃公的調戲,懷恨在心,回國後天天吵著要攻打齊國。士會見郤克被仇恨燒昏了腦袋,擔心他會把怒火發泄在國內,因此毅然提前退休,讓郤克成為執政官,掃清了攻打齊國的障礙。此是後話,姑且不表。
士會沒有追隨重耳流亡,他自己卻有一段“叛離”晉國、流亡秦國的經曆。當然,這一切都是被逼的。
話說,晉襄公死後,趙盾派人去秦國迎接公子雍回來繼位。派的人是誰?就是士會和先蔑。兩人興高采烈地去了晉國,順順利利地把公子雍接了回來。秦國新上任國君秦康公還派了一支軍隊護送他們回去。在春秋時代,這種做法是國際慣例,當年晉惠公、晉文公回國繼位,都是靠秦國軍隊的保護。可沒想到,他們一路上唱著歌兒哼著曲兒,來到晉國令狐地區時,沒收到鮮花,卻迎來了獵槍。在晉國的領土上,誰敢襲擊他們?當然隻有晉軍了。晉軍是誰派的?趙盾。
原來,在士會去秦國之後,晉國王室又在接班人的問題上發生了變故。趙盾禁不住晉襄公遺孀的哭訴,改立了晉襄公年幼的兒子為接班人。一山不容二虎,這樣一來,公子雍就成了多餘的人。怎麼處理?趙盾采取了一個極不厚道的做法,派軍隊把公子雍和秦軍打回去!
秦軍的任務隻是護送公子雍一行回國,兵士數量有限,而且完全沒有防備——他們可是來喝接風酒的。而趙盾出動的卻是晉軍精銳部隊,結局顯而易見:秦軍慘敗,公子雍也死於亂軍之中。
士會與先蔑那個氣啊。這種不仁不義、反複無常的事情,居然發生在自己的祖國(他們不知道,晉國人幹這種事兒最擅長了)。他們又羞又惱,覺得沒臉回去,就跑去了秦國。
士會與先蔑這一跑,有“叛國”的嫌疑,他們留在晉國的一家老小都會受到牽連。不過,趙盾並沒有為難這兩家的家人,還派人護送他們的家人和財物去了秦國。應該說,這個舉動使得士會與先蔑沒有產生絕望之情,更為士會後來的回國做好了鋪墊。
雖然同在秦國,但士會從來不去拜見先蔑。有人問他:“你們可以同赴患難,在異鄉應該相親相愛,為何卻跟陌生人一樣呢?”
士會回答說:“先蔑位居六卿之列,沒有盡職勸諫執政官,遇到事情隻顧自己逃跑,我沒有這樣的朋友。”
秦康公待士會很不錯,任命他做自己的高參。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為雪令狐之恥,親領五百輛戰車攻打晉國。士會作為高參也隨軍參戰。秦軍渡過黃河,攻占晉國羈馬(今山西永濟),兵鋒直指絳都(今山西翼城),所向披靡。這邊,趙盾聞訊趕來迎敵。他采取了謀臣臾駢的計策,避開秦軍鋒芒,堅守不戰。
秦康公問士會:“怎麼辦呢?”
士會胸有成竹地說:“沒關係,我已經打聽到了,這計策是臾駢想出來的。晉軍中有一個將領,叫趙穿,是趙盾的侄兒,這個人驕傲自大,如果能把他挑逗出來打一仗,必定能撕開晉軍的防線。”
第二天,秦康公就派一隊士兵向趙穿挑戰,後者果然率領晉軍出戰。雙方交戰沒幾個回合,秦軍就逃跑了。趙穿哈哈大笑,罵秦軍是膽小鬼。趙穿回到營中,指責不肯出戰的臾駢、郤缺。臾駢老臉一陣紅一陣白,說:“咳咳,這個,我不是怕死,是要以逸待勞,等秦軍疲勞了,再收拾他們。”
趙穿大怒,說:“還狡辯!且等我單獨出戰,打敗秦軍,看你們這些老臉往哪裏擱!”
說罷,他不顧臾駢和郤缺的阻攔,率軍衝了出去。
趙盾知道這事兒後大驚失色:“這臭小子,上了士會的當了。我們務必全軍出動,不能讓秦軍俘虜了趙穿。”
晉軍得到命令後,跟在趙穿後麵,與秦軍廝殺起來。這場惡戰雙方互有死傷,難分勝負。秦康公見難以取勝,就鳴金收兵。他憂心忡忡地對士會說:“這晉國軍隊實在太強大了,我們想退兵,又怕他們趁機攻擊。”
士會附在秦康公耳邊說:“這個山人自有妙計。我們不妨如此這般……”
趙盾收兵回營後,收到一封秦康公派使者送來的挑戰書,要在次日決戰。趙盾看完後,答應了決戰的要求。
等秦國使者走後,謀臣臾駢說:“這裏麵肯定有問題。剛才我仔細觀察過,秦國使者雖然口稱要決戰,可目光慌張,帶有恐懼之色:我估計他們明日決戰是假,今晚偷偷溜走是真。我們今晚可在黃河渡口埋伏一支精兵,等他們渡河時發起襲擊,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