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靈公的苦惱在於,趙盾總是喜歡幹涉自己的“私事”。比如說,晉靈公的寵臣屠岸賈(這也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人物,後麵會繼續闡述)為了討晉靈公的歡心,給他修建了一個大花園,裏麵種了許多桃樹,就叫“桃園”。晉靈公很喜歡,有事兒沒事兒就跟屠岸賈在桃園裏玩耍,用彈弓打鳥玩。打鳥打膩了,他們又想出新花樣,用彈弓打人。
趙盾知道這事兒後,就去見晉靈公。在宮外,他發現兩個宮女抬著一個筐子從宮裏出來,筐子外麵露出一隻手。趙盾上前一看,是一堆被卸成七八塊的屍首。一問原因,原來這是晉靈公的廚子,因為沒有把熊掌燉熟,就被晉靈公給殺了。
趙盾見了晉靈公,毫不客氣地批評他:“在桃園裏玩玩是可以的,怎麼能打人呢?廚子犯了錯,教訓一下就行了,犯得著要他的命嗎?您這樣做一定會給晉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寧可得罪您,也要阻止您繼續玩物喪誌下去。”
趙盾說到做到,用一把鐵鎖鎖住桃園。
看見晉靈公對趙盾恨得牙癢癢,屠岸賈出了個主意:“我家裏有一個武林高手,叫鋤麑(音chú ní),讓他去殺了趙盾,咱不是就解放了?”
當夜,鋤麂就跳進趙盾家的大院,躲在大槐樹下。他看見趙盾家裏家具簡單,陳設簡陋,完全不像一個相國之家。又見到趙盾天沒亮就穿好上朝的衣服,坐在堂上等待上班。心想:“這是晉國的忠臣啊,我怎麼忍心下手呢?”又想:“如果不殺死他,我拿什麼向屠岸賈交代呢?”經過一番複雜的心理鬥爭後,他心一橫,以頭撞樹自殺了。
一計不成,屠岸賈又生一計。這天,晉靈公請趙盾吃火鍋。酒過三巡時,晉靈公笑著對趙盾說:“相國,您這寶劍挺不錯,不妨拔出來讓我瞻仰瞻仰?”趙盾可能酒也喝多了一點兒,正要依言拔劍,這時站住堂下的警衛員提彌明嚷道:“相國,主公麵前不得無禮!”這才提醒了趙盾。因為按照晉國法律,臣子在君主麵前拔劍,就是犯了行刺君主的大罪。
這時,晉靈公埋伏的甲士一擁而上,圍攻趙盾和提彌明。提彌明雖然勇猛,但到底寡不敵眾,殺了幾個甲士之後也中劍身亡。趙盾跌跌撞撞地逃出宮門,看見一群甲士緊追不舍,心想:“這次死定了,神仙也救不了我了。”
神仙當然救不了趙盾,危急之中,一個晉靈公的甲士反戈一擊,冒死救了他。
這個叫靈輒的甲士當年被圍困在翳桑,“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快要餓死了,趙盾正巧路過,“賜以飲食”。哪想舉手之勞,竟然在若幹年後救了自己一命。可見古語雲“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很有道理的。
趙盾逃出去,還沒逃出晉國,就傳來消息,說是侄子趙穿已經把晉靈公殺了。這樣他方才趕回都城,擁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這一年是公元前607年。
最後說點兒貌似題外的話。
晉國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故,史官們當然不會閑著。晉國太史董狐就專門記載了一筆趙盾的“功勞”——“趙盾弑其君”,並且將之公之於眾,以示筆伐。趙盾覺得冤枉啊,因為事實上晉靈公夷皋是為趙穿所殺,那時候自己還在奔逃之中,就算有心,也分身無術啊。
趙盾並沒有給董狐安一個“誹謗罪”將他打人大牢,而是據理力爭,試圖為自己洗清罪名。董狐說了他寫作的理由,“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作為執政大臣,沒有逃出邊界,就還是晉靈公的臣子,回到都城就應該討伐亂臣,否則,“弑君”之名就應當由他承當。史官有他自己的邏輯,不能按照政治鬥爭的邏輯來寫史。
趙盾啞口無言,好一陣才苦笑道:“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意思就是,哎呀,古詩雲,“我深深愛著我的祖國,卻總是自尋煩惱”,這可能就是在說我吧。
孔子非常讚揚董狐的行為,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都是表示褒揚的意思。趙盾沒有利用權力打壓董狐,孔子覺得他也很了不起,也表揚他是“古之良大夫”。